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多位代表委員熱議氫能產業發展 上市公司布局進入加速期

發布時間:2023-03-07 14:50:00來源: 證券日報

  本報兩(liang) 會(hui) 報道組 李萬(wan) 晨曦 許林豔

  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氫能已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的基本共識。我國作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對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wei) 氫能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多位代表和委員為(wei) 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建言獻策。

  代表委員熱議亮點多

  全國人大代表、億(yi) 華通董事長張國強提出了《強化政策支持,加快氫能規模化發展》的建議,探索多元化氫源供給模式,推動可再生能源綠氫發展。做好工業(ye) 副產(chan) 氫、化石能源製氫產(chan) 能整合工作,前期支撐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運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執行董事、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慶生建議加強綠氫產(chan) 業(ye) 頂層設計,從(cong) 國家層麵規劃一批綠電製氫、儲(chu) 氫、用氫重大工程,有序推動綠氫在交通、儲(chu) 能、發電、工業(ye) 等領域應用;加速推進氫能產(chan) 業(ye) 化集群建設,形成一批供氫中心、氫能裝備製造中心、用氫示範群。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建議由財政部牽頭,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參與(yu) ,支持將武漢市牽頭的城市群納入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城市群,發揮武漢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的探索作用,為(wei) 國家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作出湖北貢獻。同時,也明確氫氣的能源屬性,將能源型氫氣的製儲(chu) 運用項目不視為(wei) 化工項目和危化品項目。

  創道投資谘詢總經理步日欣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目前氫產(chan) 業(ye) 鏈條還存在著諸多技術瓶頸,不能單純依賴交通領域應用實現突破,工業(ye) 用氫的市場空間和動力要更大一些,通過工業(ye) 用氫市場,可以與(yu) 交通領域互相促進,提升製氫、儲(chu) 氫、用氫等環節的技術成熟度,對於(yu) 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具有巨大意義(yi) 。”

  談及我國氫能產(chan) 業(ye) 的發展瓶頸,疆亙(gen) 資本董事合夥(huo) 人王赤坤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的氫能產(chan) 業(ye) 化無統一規劃、模式和標準,各地在氫能產(chan) 業(ye) 化過程中,重複無效建設嚴(yan) 重,造成氫能產(chan) 業(ye) 化資源巨大浪費。基於(yu) 此,氫能產(chan) 業(ye) 化、氫燃料電池車商用化,要共同規劃,統一標準,協調實施,才更容易形成健康有序發展局麵。”

  “隨著全球對氫能的關(guan) 注度不斷提高,我國氫能產(chan) 業(ye) 有望在未來幾年取得快速發展。”中泰資本董事王冬偉(wei) 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上市公司布局提速

  雖然麵臨(lin) 諸多發展瓶頸,但是氫能產(chan) 業(ye) 上市公司並未停止前進的步伐。

  近兩(liang) 年來,約有20家A股公司跨界進入氫能賽道,比如隆基綠能、金風科技等。隆基綠能在2021年設立子公司隆基氫能,積極布局和培育光伏製氫業(ye) 務,當年實現首台堿性水電解槽下線,單台製氫能力超1000Nm3/h。

  凱龍股份也在加快推進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據公司相關(guan) 人員介紹,近年來,參股公司武漢資環工研院在氫能產(chan) 業(ye) 鏈上全麵布局,孵化了包括格羅夫汽車在內(nei) 的氫能源相關(guan) 子公司,格羅夫氫能重卡等商業(ye) 化進程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氫能源商用車應用市場搶得先機。據了解,2022年,格羅夫中極氫能汽車30台49噸氫能重卡訂單首批5台交付市場化用戶,進行高原地區商業(ye) 化示範投運發車,這也是鄂爾多斯首個(ge) 市場驅動的氫重卡交付項目。

  此外,億(yi) 華通在2020年登陸科創板,又於(yu) 今年1月份成功登陸港交所,被業(ye) 內(nei) 稱為(wei) “中國氫能A+H第一股”。據了解,公司產(chan) 品所處燃料電池行業(ye) 處於(yu) 快速發展階段,產(chan) 品技術及型號更新迭代速度較快,燃料電池產(chan) 業(ye) 鏈國產(chan) 化進程不斷加速。今年2月份,公司正式發布了M180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可搭載城際客車、城際公交車、牽引車、自卸車等車型。

  “總體(ti) 而言,我國氫能產(chan) 業(ye) 還處在產(chan) 業(ye) 初級階段,目前還依賴政策扶持,應用場景還需要政策來引導。因此需要企業(ye) 逐步提升技術成熟度,形成規模,進而降低成本。”步日欣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道。

  在技術方麵,據中泰資本董事王冬偉(wei) 介紹,目前水電解製氫和燃料電池儲(chu) 能技術是被視為(wei) 未來發展重點的製氫儲(chu) 氫技術。水電解製氫技術能夠直接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具有成本低、能源來源廣泛等優(you) 勢;而燃料電池儲(chu) 能技術則可以將氫氣轉化為(wei) 電能,並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hui) 產(chan) 生任何汙染物,具有環保、高效等優(you) 勢。

  Co-Found智庫秘書(shu) 長張新原表示,相關(guan) 企業(ye) 應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you) 勢,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盡早推出更安全、更實用、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氫能產(chan) 品,同時積極爭(zheng) 取更多政策支持和氫產(chan) 業(ye) 鏈各上下遊企業(ye) 的合作機會(hui) ,實現氫能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