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提振信心·推動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3-08 10:45:00來源: 人民日報

  3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五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

  代表委員表示,向著新目標,奮楫再出發,要全麵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練好內(nei) 功、站穩腳跟、砥礪前行,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zheng) 力強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奮力書(shu) 寫(xie)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夯實基礎,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有世界最完整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潛力最大的內(nei) 需市場,要切實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抓緊補短板、鍛長板。

  代表委員表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持續發力、久久為(wei) 功,把各方麵的優(you) 勢和活力真正激發出來。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堅守實體(ti) 經濟特別是製造業(ye) 這個(ge) 根本。

  中國一汽集團首席技能大師、研發總院試製部加工中心操作工楊永修代表說:“一次次技術突破印證,必須立足自身振興(xing) 製造業(ye) ,為(wei)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打下堅實基礎。”

  “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基礎,也是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領域。”中國機械工業(ye) 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張曉侖(lun) 委員說,要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工程,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確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天津鋼管製造有限公司管加工事業(ye) 部元通公司主任工程師李剛代表說,“我們(men) 要繼續完善電氣自動化產(chan) 業(ye) 技術標準、加快設備研發,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擰緊‘安全閥’。”

  “要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國社科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曲永義(yi) 委員建議,聚力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聚焦自立自強,確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提升能源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保障能源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國家電網山西省電力公司董事長、黨(dang) 委書(shu) 記王政濤代表說,2022年山西全年外送電量達1464億(yi) 千瓦時,“我們(men) 要進一步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加快打造風光火儲(chu) 一體(ti) 化多能互補基地。”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糧食產(chan) 量超1.37萬(wan) 億(yi) 斤,增產(chan) 74億(yi) 斤。煤炭總產(chan) 量約44.5億(yi) 噸、同比增長8%,原油產(chan) 量重回2億(yi) 噸。端穩糧食、能源“飯碗”,為(wei) 有效應對國內(nei) 外風險挑戰增添底氣。

  優(you) 化升級,全麵提升產(chan) 業(ye) 體(ti) 係現代化水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在重點領域提前布局,全麵提升產(chan) 業(ye) 體(ti) 係現代化水平,既鞏固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領先地位,又創造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

  代表委員表示,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基底,要大力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

  ——邁向高端化,開辟新賽道。

  河鋼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王蘭(lan) 玉代表說:“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研發高端產(chan) 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我們(men) 不斷努力的方向。”

  “我們(men) 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賽道上不斷探索,推出高端智能電動汽車,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xing) 海委員說。

  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產(chan) 品質量不斷提升。我國高技術製造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15.5%,裝備製造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31.8%,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新型工業(ye) 化步伐顯著加快。

  ——探索智能化,提升競爭(zheng) 力。

  “抓住數字化升級機遇,才能在激烈市場競爭(zheng) 中突圍。”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市長張壯代表說,柳州支持企業(ye) 數字化轉型,積極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智能製造先行區。

  “數字化車間,讓精密車間預計異常響應率提升至100%、核心部件加工周期縮短20%,進一步降本增效。”通用技術齊齊哈爾二機床有限責任公司馬恒昌小組組長馬兵代表說。

  目前,我國已建成2100多個(ge) 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工業(ye) 互聯網全麵融入45個(ge) 國民經濟大類。馬兵代表建議,要繼續提升企業(ye) 數字技術應用、軟件應用、數據管理等能力,引導企業(ye) 加快關(guan) 鍵環節的數字化改造。

  ——發力綠色化,激發新活力。

  福建省光澤縣依托“無廢城市”建設,將雞糞和稻殼等有機物混合變為(wei) 燃料。“要持續推動清潔生產(chan) 、循環經濟,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玉珍代表說。

  協同推動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綠色低碳生產(chan) 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五年來,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新技術廣泛應用,新產(chan) 業(ye) 迅速成長,新動能持續釋放。代表委員表示,抓住新機遇,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創新驅動,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萬(wan) 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廖增太代表說,龍頭企業(ye) 應發揮帶動作用,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助力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

  “我們(men) 在優(you) 化存儲(chu) 係統技術上實現突破,讓手機操作更加順暢。”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學院院長馮(feng) 丹代表說,要做好產(chan) 學研用融合,將前沿科技轉化成生產(chan) 力。

  前瞻布局,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要集中力量,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關(guan) 鍵領域的底層核心技術開展攻關(guan) 。”北京微芯區塊鏈與(yu) 邊緣計算研究院院長董進代表說。

  代表委員表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充分激發企業(ye) 內(nei) 生動力,支持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發展。

  “我們(men) 在財稅、信貸等方麵大力支持,助力中小企業(ye) 盡快成長為(wei) 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天津市濱海新區區長單澤峰代表說,今後要持續強化精準服務,優(you) 化營商環境。

  “引導中小企業(ye) 走專(zhuan) 精特新發展道路,是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重要舉(ju) 措。”民建重慶市委會(hui) 副主委、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楊光委員說,建議完善審核評價(jia) 標準,增強知識產(chan) 權金融服務效能,量身定製中長期金融服務方案,推動“小巨人”企業(ye) 加速發展。

  代表委員表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主動權,高質量發展動能必將更加豐(feng) 沛,中國號巨輪一定能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本報記者靳博、王海林、邵玉姿、劉新吾、李縱、王崟欣、張雲(yun) 河、吳君、亓玉昆、劉潤函參與(yu) 采寫(xie) )

  本報記者 王 浩 齊誌明 葛孟超 楊彥帆

  《人民日報》( 2023年03月08日 第 11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