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都海江:用多種方式闡釋文物價值 讓更多的人欣賞優秀傳統文化
從(cong) 推出廣受好評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首部音樂(le) 兒(er) 童劇《甪端》登上國家大劇院……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斷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大眾(zhong) 展現豐(feng) 富多樣的中華文明,持續探索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近日,新華網對話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副院長,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總指揮都海江,深度解讀故宮持續推陳出新的創意秘訣,共同探討傳(chuan) 統文化活化利用的創新方式。
科技助力 數字化賦能中華文明傳(chuan) 播
作為(wei)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今年都海江一共帶來了兩(liang) 份提案。據都海江介紹,第一份提案主要關(guan) 於(yu)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隨著《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的發布,在博物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夠看見博物館中的展覽,欣賞博物館中的文物,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另一份提案則是呼籲構建中華文明傳(chuan) 播體(ti) 係,他提出要構建一個(ge) 科學的評估體(ti) 係,對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播方式、傳(chuan) 播效果進行評估,以問題為(wei) 導向,針對不足進行改進,更好地推進中華文明傳(chuan) 播體(ti) 係的建設。
都海江表示,數字化建設是故宮博物院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方向,也取得了一係列的成果。早在2019年,故宮就提出了“四個(ge) 故宮”建設體(ti) 係,包括“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和“活力故宮”,而“數字故宮”是故宮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內(nei) 容。故宮擁有180餘(yu) 萬(wan) 件的文物,現在已經對近80萬(wan) 件文物完成了數字化采集,並且每年以采集6萬(wan) 件至8萬(wan) 件的速度持續向前推進。“我們(men) 對文物進行數字采集並不是目的,如何把它們(men) 轉化好,更好地來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才是我們(men) 的根本目的。下一步,文物的數字化轉化將是故宮發力的方向。”
破土動工 建設中的故宮北院“更開放”
2022年末,故宮北院正式動工開建,這也是備受人們(men) 關(guan) 注的一件事情。對此,都海江指出,故宮北院的建設主要是出於(yu) 文物安全、文物修複、文物展覽等多種需要。“故宮博物院雖然占地麵積72萬(wan) 多平米,但它有180多萬(wan) 件文物,建設故宮北院的一個(ge)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wei) 了解決(jue) 本院區的安全問題。現在本院區大概開放了75%的區域,還有25%沒有開放,其中大部分都是用於(yu) 辦公及文物存放,這些都是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利於(yu) 文物的保管。”
都海江介紹,故宮北院是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在文物保管、文物修複、文物展覽等多個(ge) 方麵進行了提升和改善,比起本院將更開放。尤其在文物修複方麵,故宮北院除了可以提升文物修複的數量以外,還可以對一些大型文物、特殊文物進行修複。它是一個(ge) 更加開放式的環境,觀眾(zhong) 不僅(jin) 可以看到文物的全部修複過程,還可以感受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藝,從(cong) 更大程度上喚醒人們(men) 的文物保護意識。
推陳出新 持續探索並弘揚傳(chuan) 統文化
故宮博物院堅持跨界融合和推陳出新,不斷貼近年輕群體(ti) 。“這幾年故宮通過多種手段挖掘並闡釋文物的價(jia) 值,更好地來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去年我們(men) 和東(dong) 方演藝集團等聯合出品的《隻此青綠》,現在正在上海巡演的兒(er) 童音樂(le) 劇《甪端》都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現象。我們(men) 正通過多種形式,用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把文物的價(jia) 值進行闡釋,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都海江說。
都海江表示,當下,故宮正在和中央民族樂(le) 團合作,共同推進《故宮之聲》音樂(le) 文化項目,把故宮的聲音集聚起來,用民樂(le) 的形式加以表現。(文/李雅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