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消費貸 內卷、套路和灰產

發布時間:2023-03-15 14:27:00來源: 北京商報

  疫情之後,拚經濟席卷全國,各地各部門都把恢複和擴大消費置於(yu) 優(you) 先位置。合理增加消費信貸作為(wei) 促消費的關(guan) 鍵一環,更是被監管和市場寄予厚望。隻是,消費信貸的增加,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麵,消費貸市場由內(nei) 卷轉向內(nei) 耗,服務粗糲,詬病多有;另一方麵,不法消費中介趁勢兜攬生意,在助貸市場和信用卡代還市場刀尖跳舞,反噬合理的消費信貸需求,成為(wei) 金融監管部門的整頓重災區。

  消費貸:從(cong) 內(nei) 卷到內(nei) 耗

  “您已滿足我行消費貸用戶資質,可以申請一筆利率最低3.6%、額度最高30萬(wan) 元的消費貸。”在北京工作的張晶(化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hui) 收到來自銀行客戶經理發送的推銷信息。“去年的利率還在4.3%左右,現在竟然降了這麽(me) 多。”

  在促消費市場回暖的背景下,銀行消費貸“價(jia) 格戰”愈演愈烈。目前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的消費貸利率區間通常在3.6%-3.85%左右。

  相較之下,地方性銀行更加“內(nei) 卷”。興(xing) 化農(nong) 商行近日在活動中表示,“全民共興(xing) 貸”產(chan) 品固定年化利率可低至2.98%。

  零壹智庫特約研究員於(yu) 百程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消費貸利率“內(nei) 卷”反映了市場競爭(zheng) 的激烈。“3%字頭”的利率針對的隻是特定優(you) 質客群,需要諸多申請條件,但卻起到了營銷的作用。

  利率低成了“白菜價(jia) ”,但並非所有人都可享受。一位國有大行客戶經理表示,“如果代發工資、使用的信用卡等主營業(ye) 務均不在我行,那麽(me) 可能審批額度為(wei) ‘零’”。

  “內(nei) 卷”激進營銷過後,引發的一係列問題開始浮現,授信額度無法取消、誤上征信、催收方式不當……

  “我的貸款額度都已經結清了,但征信上還是存在這筆授信記錄。”小新(化名)之前向銀行申請了一筆消費貸款,在還清貸款之後他便主動進行了銷戶,但時隔許久他發現授信額度依舊存在。“我已經全部注銷了賬戶,但後續查詢的時候仍有授信額度的字樣,我找了銀行多次也未進行處理。”

  也有消費者表示,自己從(cong) 未申請過銀行消費貸,但征信上卻出現授信記錄。雖然不排除在其他借款平台點擊借款操作、放款方為(wei) 銀行,所以出現授信的情況,但銀行對此應該做好短信提示工作。

  岩岩(化名)遇到的問題則在催收方麵,由於(yu) 經濟壓力,他想和銀行溝通延期償(chang) 還消費貸,並希望銀行根據其自身情況製定新的還款計劃,但溝通還未得到明確回應就收到了催收電話。“催收人員態度惡劣,一分鍾打好幾個(ge) 電話,嚴(yan) 重影響了我的生活。”

  在資深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人士王劍輝看來,在展業(ye) 過程中,銀行可能會(hui) 采取一些“不正當”的營銷策略、做出不合理承諾。同時,由於(yu) 消費貸涉及金融場景較多,在貸後出現爭(zheng) 議時也未有統一的規範標準。

  套路貸:困在“會(hui) 員費”

  銀行之外,消費信貸需求外溢在各個(ge) 市場縫隙之中,套路貸花樣翻新,“馬甲”平台和不法貸款中介,嚴(yan) 重擾亂(luan) 信貸市場的正常秩序。

  “為(wei) 什麽(me) 受傷(shang) 的總是我?”來自廣東(dong) 佛山的張華(化名)到現在也沒想明白,本來是為(wei) 貸款,怎麽(me) 還被扣了錢?

  一個(ge) 月前,張華收到一則來自隨想花的貸款營銷短信,對方稱可為(wei) 其提供2萬(wan) 元的貸款額度,正逢需要資金周轉的階段,張華看到送上門來的貸款,未曾多想,就通過短信鏈接下載了App嚐試領取。

  下載打開隨想花App後,頁麵也確實顯示有2萬(wan) 元的借款額度,張華稱,點擊領取額度後,他便在平台引導下一步步填寫(xie) 資料,包括手機號、身份證、住址、收入等多項個(ge) 人信息,另外平台還要求綁定銀行卡號。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就在綁定銀行卡後輸入驗證碼的瞬間,他的銀行卡被扣了299元。

  “一輸入綁卡驗證碼就被扣錢,我一下就蒙了。”據張華所述,在扣款前,他並未在平台上看到有關(guan) 會(hui) 員費的提醒,事後聯係平台客服尋求退款,對方一開始要求上傳(chuan) “申請失敗”的截圖,但當他反饋完截圖後,對方再無音信,另外撥打客服電話,被告知已經欠費停機。直到現在,張華也沒有貸上款,會(hui) 員費的事情也不了了之。

  “沒有實際貸款意圖,僅(jin) 是通過會(hui) 員費的方式騙取金融消費者的會(hui) 員費,這已經涉及到刑事犯罪問題。”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亞(ya)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嚐試多渠道聯係隨想花平台,但多次電話均無法接通。

  從(cong) 張華提供的交易詳情來看,該筆業(ye) 務顯示“消費”,交易場所為(wei) “易寶支付-隨想花”,對方戶名為(wei) “易寶支付有限公司”,對方賬戶行別為(wei) “易寶支付-備付金賬戶”。

  針對此次扣款行為(wei) ,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采訪了易寶支付,對方回應,目前與(yu) 該平台已沒有合作關(guan) 係。同時易寶支付就扣款事項解釋,此類交易流程為(wei) 用戶主動發起綁卡需求,易寶下發綁卡短信驗證,並在短信內(nei) 容中明確提示用戶正在進行的綁卡行為(wei) ,當用戶主動發起支付時,易寶會(hui) 再次發起支付短信驗證碼,並在內(nei) 容中再次明確提示用戶正在主動發起的支付金額及用途,用戶主動填寫(xie) 驗證碼後,才能完成此筆交易。

  就是否再次收到支付短信驗證碼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再三向張華求證,不過均得到的是否定答案,“我確實僅(jin) 僅(jin) 隻是輸入了綁卡驗證碼,就被扣款了299元”。張華篤定地說。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易寶支付公司近期已非首次卷入這類問題。除了隨想花外,也有消費者在公開平台反饋在“救急無憂”嚐試網貸,但被騙收取299元服務費,最後也無法獲得貸款額度,但“救急無憂”拒不退款,該筆服務費同樣由易寶支付扣款。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ye) 高級谘詢顧問蘇筱芮表示,為(wei) 此類平台提供支付通道的支付機構應當盡到審查義(yi) 務,對合作商戶提升事前防範能力,加強事中監控,加大商戶準入管理,加強對風險商戶的日常巡查,不斷完善風險防控機製。

  信用卡代還:死灰又複燃

  消費信貸熱度升溫,運作成熟、低風險、高收益的信用卡類消費信貸業(ye) 務也跟著水漲船高,使得沉寂許久的信用卡代還“妖風”再次刮起。

  每天早晨7點,鴻偉(wei) (化名)都會(hui) 準時打開手機翻看前一天未回複完畢的信息,最近,他剛把微信背景換成主營業(ye) 務介紹圖,準備大幹特幹,而他做的業(ye) 務就是信用卡代還。

  信用卡代還這個(ge) 詞,在行業(ye) 存在許久。主要有兩(liang) 種模式:一種為(wei) 私人代還;另一種則為(wei) 平台代還。由於(yu) 這類行為(wei) 不受法律保護,且極有可能存在詐騙風險。

  而對李施(化名)來說,他遠不是靠營銷代還App賺錢,在平台推廣的過程中,他喊著“一起做代理推廣賺分潤”的噱頭招攬持卡人,也將“裂變”拉人頭營銷玩得更加嫻熟。“裂變”人數越多,拿到的分潤就越多,而對於(yu) 如何規定設置的分潤費率,李施卻諱莫如深,他直言:“我也不清楚,都是上麵規定的。”

  若說信用卡代還App還款、直推的費率“透明”可見,還有另一種隱藏的灰色收入則讓信用卡“中間商”們(men) 賺得盆滿缽滿。入行近七年的任俊(化名)最近準備“重操舊業(ye) ”,為(wei) 持卡人提供信用卡代還服務,與(yu) 平台模式不同,任俊是一位私人代還“中間商”。

  私人代還“中間商”的身份大多為(wei) 自然人,還款資金來源也多為(wei) 自有資金。 “最近一個(ge) 月前來谘詢還款的持卡人越來越多。”任俊盤算著將費率從(cong) 4%調高至6%左右,以代還1萬(wan) 元為(wei) 例,每還一筆,他都要向持卡人收取600元服務費,生意好的時候,月入過萬(wan) 也輕輕鬆鬆。

  博通谘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監管已經明確表示信用卡代還違規,容易被洗錢和跑分平台利用,且信用卡代還和套現相結合,導致持卡人資金受損、征信受損後信用卡被凍結、個(ge) 人信息泄露,還容易讓持卡人養(yang) 成不良的超前消費習(xi) 慣。

  一位銀行信用卡中心人士表示,一年12期賬單中有10期以上賬單都是他人代還,這類就屬於(yu) 異常行為(wei) ,銀行一直以來對信用卡代還行為(wei) 都是處於(yu) 嚴(yan) 打狀態,若監測到此類行為(wei) ,將對持卡人進行封卡降額處理。

  北京商報金融調查小組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