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向科技創新要興糧穩產

發布時間:2023-03-16 15:10:00來源: 經濟日報

  實施藏糧於(yu) 技戰略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要通過新品種的試驗示範、新技術的集成展示,讓農(nong) 民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積極擁抱新品種、新技術、新農(nong) 機,為(wei) 糧食增產(chan) 賦能添智,為(wei) 糧食產(chan) 能提升插上科技的翅膀。

  麵對糧食緊平衡和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解決(jue) 我國14億(yi) 多人的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強化科技驅動,加快種業(ye) 、農(nong) 機等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產(chan) 能,實現糧食增產(chan) 提質降本增效,提高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能力,向科技要產(chan) 能要產(chan) 量,為(wei) 確保實現今年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的糧食生產(chan) 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藏糧於(yu) 技戰略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成就舉(ju) 世矚目,核心種源和新品種培育、底盤技術、丘陵農(nong) 機等領域都取得了階段性突破,是我國糧食產(chan) 能穩定提升、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背後的“科技密碼”。2022年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整體(ti) 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部分核心種源、高端裝備依然捏在別人手上,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糧食生產(chan) 的源頭。在諸多農(nong) 業(ye) 科技中,良種是糧食增產(chan) 的主導因素,對糧食增產(chan) 的貢獻率超過45%,居所有農(nong) 業(ye) 科技之首。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ge) 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ge) 奇跡。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是我國糧食科技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事件,使我國水稻平均畝(mu) 產(chan) 提高20%以上,為(wei) 國家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李振聲的小麥遠緣雜交育種、李登海的緊湊型雜交玉米、謝華安推廣的再生稻以及朱有勇的旱地水稻種植技術等農(nong) 業(ye) 科技的突破,也對我國糧食增產(chan) 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國要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確保糧食安全,要強化科技驅動,向科技要產(chan) 能要產(chan) 量。要緊盯世界農(nong) 業(ye) 科技前沿,以產(chan) 業(ye) 急需為(wei) 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guan) 鍵農(nong) 機裝備、合成藥物、耕地質量、農(nong) 業(ye) 節水等領域,增強創新整體(ti) 效能,加快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深入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全麵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加快培育高產(chan) 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加緊大型智能農(nong) 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等先進農(nong) 機的研發,加快提升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要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zheng) 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作用,既要突出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又要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發揮好政府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中的組織作用。國家要舍得下力氣、增投入,對農(nong) 業(ye) 科技研發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要出台金融、稅收等扶持政策,鼓勵引導涉農(nong) 企業(ye) 加大農(nong) 業(ye) 科研投資力度,推動形成穩定多元的農(nong) 業(ye) 創新投入機製。

  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始終是一個(ge) 問題。要充分發揮基層農(nong) 技推廣部門、農(nong) 技服務組織和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在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中的作用。針對基層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人才斷層、後備力量不足的問題,各級政府應加大基層公益性農(nong) 技推廣隊伍建設力度,加強基層緊缺農(nong) 技人才的培訓,提高農(nong) 技人員的薪酬標準,讓基層農(nong) 技隊伍穩下來。要鼓勵發展各類社會(hui) 化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農(nong) 技推廣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後一公裏”。農(nong) 業(ye) 科研人員是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的主力軍(jun) ,也是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的重要力量,要在實驗室搞科研,也要到田間地頭搞科研,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

  農(nong) 民科技素質決(jue) 定了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糧食種植比較效益低,農(nong) 民應用農(nong) 業(ye) 科技積極性不高。國家要加大扶持力度,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引導農(nong) 民多種糧種好糧。要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通過新品種的試驗示範、新技術的集成展示,讓農(nong) 民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積極擁抱新品種、新技術、新農(nong) 機,為(wei) 糧食增產(chan) 賦能添智,為(wei) 糧食產(chan) 能提升插上科技的翅膀。(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慧)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