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技術工程師還是技能工程師,企業都非常缺乏
支撐中國智造的卓越工程師隊伍,該向何處尋?
本報記者 裴龍翔
《工人日報》(2023年03月16日 04版)
從(cong) 高鐵奔馳到超算發威,從(cong) 蛟龍入海到天眼巡空,從(cong) 墨子傳(chuan) 信到神舟飛天……一件件令國人驕傲的國之重器背後,既凝聚著一批批頂尖科學家的卓越智慧,又傾(qing) 注了無數工程師的心血和汗水。中國智造不能僅(jin) 局限於(yu) 科學家和大學的實驗室,想要讓更多創新創造“出圈”,實現大規模應用,一支卓越工程師隊伍必不可少。
如何為(wei) 中國智造培養(yang) 一大批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近日,《工人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以及業(ye) 內(nei) 人士。
工程師的作用不容小覷
“如果將創新鏈從(cong) 前至後按1到9排序,1到3是在實驗室的研發階段,7到9就是產(chan) 業(ye) 落地,那麽(me) 4到6中間的這一段就是工程師發揮智慧與(yu) 力量的範圍。”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範這樣描述工程師的作用與(yu) 重要性。
劉忠範進一步解釋說,當前,我國工程科技領域不少產(chan) 品、裝備、工程雖然有理論基礎,但要從(cong) 技術上實現,難點重重,亟須培養(yang) 一大批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如果說頂尖科學家是大腦,那麽(me) 卓越工程師就是雙手。”
“無論是技術工程師還是技能工程師,企業(ye) 都非常缺乏。”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數控車工高級技師周穎峰,是企業(ye) 裏為(wei) 數不多具備高級工程師職稱的員工。他給記者舉(ju) 了個(ge) 例子來說明工程師的重要作用:曾經,企業(ye) 裏的密封液壓油缸在質量和穩定性上都達不到要求,是他帶著技術團隊堅持攻關(guan) ,最終通過優(you) 化道具和加工參數完成了改進。
當前,周穎峰還負責企業(ye) 內(nei) 的智能產(chan) 線建設,裏麵涉及的諸多技術問題都由他把關(guan)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卓越工程師參與(yu) 其中,每個(ge) 細節的調試確定都離不開他們(men) 。”
推進培養(yang) 模式變革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卓越工程師正是其中之一。為(wei) 此,劉忠範呼籲,應盡快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模式變革,打造一支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構建世界一流工程科技戰略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他認為(wei) ,應主動布局未來戰略所需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超前布局未來戰略必爭(zheng) 領域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圍繞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綠色低碳等未來發展新賽道,吸引更多優(you) 秀青年人才投身工程科技創新。還要強化工程科技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建設,構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yang) “共同體(ti) ”,為(wei) 培養(yang) 造就素質過硬、能力突出、善於(yu) 創新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搭建平台。
要從(cong) 教育抓起的想法得到了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的認同。他建議,將具有一年以上企業(ye) 工作經曆作為(wei) 工科類高校教師任職資格的必備條件,提高高校教師工程經驗與(yu) 解決(jue) 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加快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質量。
“從(cong) 企業(ye) 一線的角度來說,希望院校結合當前製造業(ye) 發展的趨勢,對培養(yang) 內(nei) 容進行改革,在技能和技術層麵都要進行。”周穎峰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