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護清清水源 綻放勃勃生機
嗬護清清水源 綻放勃勃生機(深閱讀)
瓊北草原上,一條河流蜿蜒入海。此河名叫珠溪河,曾是海南省國控入海河流中唯一的劣Ⅴ類水體(ti) ,水質較差。得益於(yu) 海南全麵打響“六水共治”攻堅戰,今年1月,珠溪河首次退出劣Ⅴ類。沿岸村民普遍反映:“珠溪河變了。”
2022年1月,海南以水環境綜合治理為(wei) 突破口,係統推進治汙水、保供水、排澇水、防洪水、抓節水、優(you) 海水等6項工作,開展全域綜合治水。截至2022年底,海南全省193個(ge) 省控地表水斷麵水質優(you) 良率為(wei) 94.9%,同比上升2.7%,創曆史最好水平。
堅持係統治汙
改善水域環境
海南河湖汙染問題從(cong) 何而來?
“一方麵是因為(wei) 海南沿海市縣境內(nei) 河網密布,水係發達,各類養(yang) 殖企業(ye) 和養(yang) 殖戶排汙量較大;另一方麵,曾經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後、運營效能較低。”海南省治水辦綜合組組長李冬劍說。
2022年,生態環境部會(hui) 同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印發《“十四五”城市黑臭水體(ti) 整治環境保護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ti) 基本實現長治久清,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ti) 基本消除。由此,在近年來持續推進水體(ti) 整治的基礎上,2022年,海南明確“六水共治”總體(ti) 目標,提出治汙先行,係統治水分三步走:到2023年,消除城市黑臭水體(ti) ;到2024年,消除劣Ⅴ類水體(ti) ;到2026年,省控國控地表水斷麵全部達標。
珠溪河為(wei) 文昌市第二大河流,落差低、水流緩,沿岸遍布養(yang) 殖戶,水底沉積汙染物厚度最深處超過3米。
“經過可行性調研,去年起我們(men) 從(cong) 加強源頭管控、中段水源補充、末端生態修複三方麵入手開展珠溪河流域整治,到了下半年,各項指標有了提升。”文昌市水務局局長吳誌賢介紹,經過一年的科學治理,文昌市水質優(you) 良率提升12.5%。
珠溪河的轉變是海南治水成效的縮影。據統計,2022年,海南新建和改造管網650公裏,城市汙水集中收集率為(wei) 56.2%,同比提升5.3%;建製鎮汙水處理設施覆蓋率為(wei) 72%,同比提升14%;農(nong) 村汙水治理率為(wei) 41.9%,同比提升12.1%。
創新治理模式
激活社會(hui) 資源
走進臨(lin) 高縣調樓鎮汙水處理廠,智慧水務運營管理平台上數字跳動,全縣汙水處理情況盡收眼底。
2019年,海南省環保督察發現臨(lin) 高縣調樓、新盈兩(liang) 鎮存在生活汙水直排入海問題,造成近海汙染,要求立即做出整改,其中就包括地處入海口的調樓鎮汙水處理廠。
“我們(men) 曾將包括調樓鎮在內(nei) 幾個(ge) 鎮汙水處理廠的設計、施工、運營分包給不同單位,實際運營後卻由於(yu) 管理跟不上、標準不統一、建設進度緩慢等問題,汙水處理效果不盡如人意。”臨(lin) 高縣水務局局長陳傑科說。
解決(jue) 問題,需要敢於(yu) 創新。2021年底,經過調研,臨(lin) 高縣委創新采用“設計、采購、施工+運營”的模式,將全縣11個(ge) 建製鎮汙水處理設施統一打包招標,由華電水務和水發技術集團兩(liang) 家公司成立“聯合體(ti) ”,設計、建設、運營一體(ti) 化推進。
一招對,全盤活。“不僅(jin) 解決(jue) 了臨(lin) 高縣過去工程項目小散亂(luan) 、重建輕管等問題,還拉長了項目建設資金籌措年限,緩解了資金緊張的壓力。”陳傑科說。
在創新中嚐到甜頭,如今,臨(lin) 高縣又謀劃以供水工程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項目實現城鄉(xiang) 供水一體(ti) 化。“農(nong) 村供水將與(yu) 城市供水同網、同質、同價(jia) 、同服務。”陳傑科介紹,項目已於(yu) 2022年11月完成招投標,現處於(yu) 前期施工準備階段。
開展“六水共治”工作以來,海南積極拓展治水項目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吸引更多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2022年,海南同步推進“六水共治”項目超700個(ge) ,總投資192億(yi) 元,其中使用專(zhuan) 項債(zhai) 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社會(hui) 資本投資占比超過37%。
提高用水效率
產(chan) 業(ye) 提質升級
海南島四麵環海、溫度適宜,為(wei) 水產(chan) 養(yang) 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但發展過程中養(yang) 殖尾水的無序排放,也為(wei) 海水汙染埋下了隱患。因此,“優(you) 海水”成為(wei) 海南“六水共治”中的重要一環。
位於(yu) 文昌市會(hui) 文鎮的馮(feng) 家灣,上世紀90年代曾憑借近9000公頃灘塗、超4000平方公裏的海域,成為(wei) 優(you) 質蝦苗基地。
2016年,有相關(guan) 專(zhuan) 家在馮(feng) 家灣調研發現,由於(yu) 沒有集中式清潔海水供水係統,當地養(yang) 殖戶自建取水井、排汙管等導致的海水汙染問題較為(wei) 嚴(yan) 重。
汙染在水裏,根源在岸上。近年來,海南省提出漁業(ye) 發展“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ye) 走”的方向。2020年,文昌市規劃建設馮(feng) 家灣現代化漁業(ye) 產(chan) 業(ye) 園,鼓勵當地養(yang) 殖戶“上岸”“上樓”,探索近海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發展新路徑。
“園區鋪設管道,統一從(cong) 近海2公裏、海平麵以下9米的位置取水,供整個(ge) 園區使用。養(yang) 殖廢水經過四級淨化處理,達到Ⅰ類水標準後,才排入河道;養(yang) 殖尾水先到沉澱池、過濾池,再經化學和生物兩(liang) 道處理後,經抽水係統循環送回,既保證水質,又提升用水效率。”中國水科院東(dong) 海所技術員鄒雄介紹。
搬進園區兩(liang) 年,海口藍海水族有限公司總經理藍景秀逢人便誇:“循環水養(yang) 殖不僅(jin) 為(wei) 企業(ye) 節省了成本,而且大幅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以前我們(men) 的熱帶觀賞魚苗在室外長到10厘米要18個(ge) 月,現在隻要14個(ge) 月,成活率還增加了50%。”
“目前園區已吸引渤海水產(chan) 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產(chan) 研究院東(dong) 海所等29家企業(ye) 和科研院所入駐。根據規劃,二期建設完成後,入園企業(ye) 將超過100家,入園養(yang) 殖戶達到200戶以上。”馮(feng) 家灣產(chan) 業(ye) 園管委會(hui) 常務副主任林尤鬱說。
“馮(feng) 家灣的轉型實現了生態效益與(yu) 經濟效益雙提升。未來,園區將致力打造漁業(ye) 科技創新高地,輻射帶動全省漁業(ye) 轉型升級。”文昌市委書(shu) 記龍衛東(dong) 說。(人民日報 記者 趙 鵬 曹文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