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南京街頭的和服 討論不止於“合不合適”

發布時間:2023-03-22 15: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3月20日,一個(ge) 春日的下午,南京古雞鳴寺門口,一名女子身著和服,在盛開的櫻花樹下拍照。一名路過的遊客看到這一場景,覺得“穿和服在南京遊玩這種行為(wei) ,多少有些不尊重曆史,傷(shang) 風敗俗”,便向景區巡邏員反映了這一情況,還撥打了政務服務熱線12345。

  這名遊客說,巡邏員接到投訴後,表示“這個(ge) 隻能從(cong) 道德上進行譴責,畢竟是穿衣自由”。

  相比景區工作人員謹慎的表述,網民對此事的觀點,兩(liang) 極分化明顯。有人認為(wei) ,和服不是軍(jun) 國主義(yi) 服飾,也不違反我國法律法規,在正常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動中時有出現,既然是穿衣自由,在道德上也沒什麽(me) 好譴責的。也有人認為(wei) ,南京曾飽受侵華日軍(jun) 蹂躪,死難同胞數十萬(wan) 之多,在這樣一座具有特殊曆史記憶的城市裏,身著日本傳(chuan) 統服飾旅遊,不是穿衣自由的範疇,而應被明令禁止。

  客觀而言,清明節將至,在祭奠英烈、緬懷逝者的氛圍中,出現在南京街頭的日式裝束,確實可能傷(shang) 害部分民眾(zhong) 的個(ge) 人情感。有人對這類現象提出批評、表達不滿,也是很正常的事。然而,這起事件的爭(zheng) 議點在於(yu) :當個(ge) 人的穿衣選擇與(yu) 旁人的心情感受發生碰撞時,什麽(me) 樣的處理方式才是更恰當的?公權力又該如何為(wei) 此類衝(chong) 突合理劃界?

  回到南京古雞鳴寺這起事件的情境中,不妨試想:如果是我們(men) 對那名和服女子不滿,可以怎麽(me) 做?在收到巡邏員的回複之後,或許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她談談?詢問她是否有穿和服拍照的必要理由,提醒她這種做法可能引發爭(zheng) 議、讓其他民眾(zhong) 的心情受到傷(shang) 害。如果交流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心裏又邁不過這道坎兒(er) ,我們(men) 也可以對此類做法提出質疑,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觀點。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對這名女子有多不滿,當事人在采取實際行動時都應嚴(yan) 守法律,切不可因為(wei) 一時激憤,做出侮辱對方人格、泄露對方隱私的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社會(hui) 矛盾可能會(hui) 變成法律矛盾,鬧得一地雞毛、兩(liang) 敗俱傷(shang) 。

  在現實中,發起投訴的遊客並未在現場挑起爭(zheng) 端,雖然發布了視頻,但至少沒有拍到對方正臉。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這起事件在引發討論的同時沒有“失控”,算得上是一件幸事。不過,針對“有人穿和服”這樣的事,是否有必要撥打12345,也是一個(ge) 值得說道說道的問題。

  從(cong) 政府施政理念上看,12345當然人人可打,先不談市民反映的問題是否在政府職能範圍之內(nei) ,隻要市民在主觀上有這個(ge) 意願,就有權表達自己的訴求。不過,從(cong) 實用主義(yi) 的視角出發,我們(men) 必須承認,政府的公共資源是有限的。能否把有限的行政工作容量用在最緊要的“刀刃上”,決(jue) 定著社會(hui) 的整體(ti) 福祉是高是低。在疫情期間,很多人都體(ti) 會(hui) 過,關(guan) 鍵時刻的一通12345電話,可能拯救一個(ge) 人乃至一群人的生命。即便在平時,大多數城市的12345也都處於(yu) “滿負荷運轉”狀態。

  麵對這些事實,我們(men) 在撥打12345尋求政府行動時,最好還是提前想一想:這件事適不適合由政府處理?又有多強的迫切性需要政府來管?相比於(yu) 危害公共安全的工程隱患、影響民眾(zhong) 生活的刺耳噪音、讓人辦不成事的陳規懶政……“有一個(ge) 人在街上穿和服”這樣的個(ge) 案,未必是政府最該馬上去處理的當務之急。當然,如果有人穿著侵華日軍(jun) 軍(jun) 服招搖過市,那政府一定要管,不僅(jin) 要管,還要嚴(yan) 肅追究涉事人員的法律責任——事件的嚴(yan) 重程度不同,自然有不同對策,不可混為(wei) 一談。

  在認識到“和服爭(zheng) 議”並非法律、政策問題的基礎上,社會(hui) 可以討論,像和服這種帶有濃重日本文化色彩的事物,在什麽(me) 情況下可以出現,什麽(me) 情況下不宜出現?我想,大多數人都會(hui) 認同:國人在日料店、日漫展裏穿和服,肯定沒問題,在烈士陵園、抗戰紀念館穿和服,肯定不合適。

  在這兩(liang) 個(ge) 極端之間,更多場合判斷標準相對模糊,但也並非沒有原則可循。譬如說,在某些全民共知、社會(hui) 意義(yi) 重大的特殊日期,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穿和服出門,肯定會(hui) 引發公眾(zhong) 負麵感受。而在其他情況下,如果我們(men) 能夠判斷,一個(ge) 穿和服出門的人有Cosplay、拍照等正常動機,而非故意“挑事”,那麽(me) 就算有人會(hui) 感到不適,也不宜太過上綱上線。

  畢竟,中日關(guan) 係正常化後,兩(liang) 國有大量的文化、經貿交流。日本品牌的工業(ye) 製品、日本製作的文化產(chan) 品……在很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已司空見慣,有些品牌與(yu) 內(nei) 容和中國方麵還有長期、穩定、互利的合作。對南京這座城市而言,南京大屠殺的曆史記憶永遠不能磨滅,但這並不影響南京成為(wei) 一座國際化大城市,接納與(yu) 日本軍(jun) 國主義(yi) 無涉的日本事物進來。不過,人心都是肉長的,對中國人而言,14年抗戰留下的曆史傷(shang) 痕至今仍會(hui) 不時作痛。個(ge) 人當然有法律許可範圍內(nei) 的自由,但在法律的標準之上,每個(ge) 人在行事時,最好還是多考慮考慮人文、社會(hui) 範疇的價(jia) 值判斷,對大多數人的道德標準有所體(ti) 察,這樣既能讓社會(hui) 更加和諧,也能免於(yu) 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