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北方再迎大範圍沙塵:今春緣何風沙多?

發布時間:2023-03-23 11:17: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北方再迎大範圍沙塵:今春緣何風沙多?

  新華社記者倪元錦

  22日,北方多地黃沙漫漫。此輪源於(yu) 蒙古國中部和我國西北部的沙塵天氣,幾日來已波及18省區市,呈現出起沙範圍大、覆蓋範圍廣、移動速度快、峰值汙染重等特點。受其影響,內(nei) 蒙古東(dong) 南部、北京、天津北部、河北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沙塵暴,局地有強沙塵暴。本輪沙塵從(cong) 哪裏來?今春緣何風沙多?沙源地生態情況如何?記者采訪相關(guan) 機構進行解讀。

  本輪沙塵從(cong) 哪裏來?

  22日“早高峰”的北京天空,灰黃一片,空氣中彌漫著塵土味道,路上車輛緩行,行人步履匆匆,臉上明顯能感覺到顆粒感。“沙塵暴”“下土了”“沙塵天氣如何防範”等成為(wei) 社交媒體(ti) “話題詞”,多地網友分享“下沙體(ti) 驗”。還有人戲稱南方“青團”和北方“驢打滾”代表了南北不同的“春色”。經衛星影像和地麵監測信息綜合呈現,伴隨陣陣大風,北方多省區市籠罩在黃沙中,天地之間蒙上了黃土色甚至是橙色的“濾鏡”。

  此次沙塵源於(yu) 蒙古國中部和我國西北部,覆蓋最大範圍近100萬(wan) 平方公裏。北京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北方地區雲(yun) 微物理遙感圖”顯示,21日開始,受蒙古國低壓後部大風天氣影響,在中東(dong) 部沙源地出現大範圍起沙現象。21日夜間,沙塵進入我國境內(nei) ,沙塵帶寬度較大,自東(dong) 北至甘肅大片區域PM10濃度達到“嚴(yan) 重汙染”水平,部分站點峰值接近每立方米10000微克。

  22日淩晨3時,外來沙塵在強西北風作用下影響北京市,空氣質量為(wei) “嚴(yan) 重汙染”等級。22日8時,沙塵主體(ti) 漫過北京,北京市PM10濃度為(wei) 城六區每立方米1449微克,西北部每立方米1498微克,東(dong) 北部每立方米1825微克,東(dong) 南部每立方米1799微克,西南部每立方米1638微克。

  北京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杜佳介紹,受冷空氣大風和上遊輸送影響,22日北京升級發布“沙塵暴黃色預警”信號,春季沙塵天氣會(hui) 混雜大量花粉、塵蟎等過敏原以及細菌、病毒,可能誘發過敏反應和呼吸道疾病。沙塵天氣期間,老人兒(er) 童及患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人員盡量減少外出,戶外活動需戴好口罩防護,並視情況戴防風鏡、紗巾,遮住眼、鼻、口、耳。

  今春緣何風沙多?

  “沙塵天氣”按照地麵塵沙是否吹起、水平能見度等因素,分為(wei) 浮塵、揚沙、沙塵暴、強沙塵暴、特強沙塵暴等不同類別。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chuan) 與(yu) 科普中心介紹,形成沙塵暴需要滿足三個(ge) 條件:其一,作為(wei) 動力源的大風;其二,作為(wei) 物質基礎的沙塵源;其三,使沙塵揚卷得更高的空氣不穩定條件。

  數據統計顯示,進入3月春季氣溫回升迅速,北方沙源地開始解凍,但降水較少,同時北方冷空氣活動仍然頻繁,大風天氣多發。“3月以來,沙塵天氣多次影響我國北方地區。”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介紹,3月以來,蒙古國和我國西北地區等沙源地氣溫顯著偏高,地表基本無積雪覆蓋,一旦有冷空氣入侵並帶來大風作為(wei) 動力源,極易造成沙塵天氣。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台、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guan) 聯合中心等多家專(zhuan) 業(ye) 機構日前發布的“3月下半月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hui) 商”顯示,受沙塵天氣影響,東(dong) 北、華北、華東(dong) 和西北部分地區出現中度及以上汙染,新疆南疆部分時段出現嚴(yan) 重汙染。

  北京南郊觀象台1951年以來的沙塵資料統計分析顯示:20世紀50年代,北京沙塵最嚴(yan) 重,春季沙塵日數平均多達26天;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沙塵日數有所下降,在10天至20天之間波動;20世紀90年代以後明顯下降,沙塵日數平均不到5天;2001年至2010年又略有增加,平均在7天左右;2010年以後平均沙塵日數又有所波動。

  沙源地生態情況如何?

  據了解,我國北方沙塵暴主要出現在春季,沙塵源主要有:蒙古國南部戈壁荒漠區、哈薩克斯坦東(dong) 部沙漠區,我國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等。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介紹,影響北京的沙塵通常起源於(yu) 蒙古國南部,途經我國內(nei) 蒙古中西部並逐步增強南下。

  除氣象因素外,影響沙塵的關(guan) 鍵因素還包括植被覆蓋、土壤屬性。植被覆蓋裸露表麵,分解風力,阻擋輸沙,是土壤風蝕的保護層。植被還可改變土壤水分,促使表層土壤形成穩固性結構,增強土壤抗蝕力,減輕風蝕。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朱江表示,近些年我國興(xing) 建三北防護林等許多防風固沙的努力,使沙源地的“起沙條件”獲得了些許改善,但西北地區的生態脆弱問題不容小覷。(新華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