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尋找下一代前沿低碳技術,“碳尋計劃”啟動助力減排
中新網北京3月23日電 題:共同尋找下一代前沿低碳技術,“碳尋計劃”落地助力減排
中新財經記者 夏賓
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hui) 所麵臨(lin) 的全球性挑戰。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技術作為(wei) 減少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不可或缺的關(guan) 鍵技術之一,對於(yu) 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yi) 。
23日,一項旨在連接創新技術研發方和產(chan) 業(ye) 力量,推動前沿 CCUS技術走向規模化應用的“碳尋計劃”正式在京啟動。據悉,這是中國CCUS領域首個(ge) 由科技企業(ye) 發起的大規模資助計劃,資金規模在億(yi) 元人民幣級別。
該計劃由騰訊聯合產(chan) 業(ye) 夥(huo) 伴、投資夥(huo) 伴和生態夥(huo) 伴共同發起,將聚焦下一代前沿的CCUS技術,通過靈活的催化性資本,公開征集創新技術的項目方案,打造有示範性作用的落地項目,孵化有正向經濟性潛能的初創企業(ye) ,同時助力 CCUS基礎能力建設。
規劃中期望能夠落地5到10個(ge) 技術試點,加速5到10家初創企業(ye) ,孵化數個(ge) 可持續工具或平台,最終實現千萬(wan) 噸級的減排。
在多元化的綠色低碳技術組合體(ti) 係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yi) ,它在降低工業(ye) 流程溫室氣體(ti) 排放方麵有巨大應用潛力。
考慮到中國的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結構特點,CCUS對於(yu) 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更具有戰略重要性。2022年8月,多部門聯合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將通過科技創新行動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其中重點強調了CCUS技術。
但CCUS是長環節、跨領域、眾(zhong) 路線的多技術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與(yu) 前沿技術的落地將成為(wei) 成本下降與(yu) 規模應用的關(guan) 鍵。而前沿技術從(cong) 科研試驗走向大規模應用,麵臨(lin) 著風險大、成本高、建設周期長、基礎數據缺失等一係列挑戰;亟需創新機製的資金、資源、技術、能力的係統支持以加速規模化落地,回應碳中和的需求。
“碳尋計劃”由此誕生,其針對不同階段與(yu) 類別的項目開放三大創新通道,通過試點支持——支持前沿技術的首個(ge) 工業(ye) 場景示範項目、初創孵化——加速有正向經濟性的早期創業(ye) 項目的商業(ye) 孵化、能力建設——支持構建行業(ye) 基礎能力、數據和標準(如數據庫、固碳效益監測工具、數字化能力等),推動前沿技術走向規模化應用。
在啟動會(hui) 上,17位專(zhuan) 家組成的“碳尋計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向社會(hui) 發出倡議:支持創新型CCUS技術的試驗、示範及相關(guan) 研究平台的建立;鼓勵政府、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機構密切合作;國有和民營企業(ye) 結合各自優(you) 勢,共同支持CCUS關(guan) 鍵技術的研發、應用和商業(ye) 化運營;進一步提升社會(hui) 各界對CCUS技術的認知,鼓勵多方參與(yu) CCUS技術投資和項目建設;廣泛開拓CCUS技術國際合作的機會(hui) ,探索建立CCUS國際聯合實驗室,推動創新性、顛覆性CCUS技術在中國的試驗與(yu) 示範。
十餘(yu) 家產(chan) 業(ye) 、投資、生態合作夥(huo) 伴也將紛紛開放自己的能力,共同以公益的心態、連接的力量、前瞻的判斷,打造可持續的影響力。
在啟動會(hui) 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致辭中指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後,CCUS技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不僅(jin) 成為(wei) 世界各國推動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戰略性技術手段,同時也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選擇。CCUS的發展離不開持續推動的技術創新。
在李高看來,“碳尋計劃”為(wei) CCUS技術研究機構、初創團體(ti) 在技術創新、基礎能力提升等方麵提供資金和業(ye) 務支持,符合推動中國CCUS發展工作需要。
他也對“碳尋計劃”落地提出四點建議,包括充分發揮好企業(ye) 、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協同推進的作用;為(wei) 技術創新主體(ti) 、初創團體(ti) 在技術示範、產(chan) 業(ye) 合作、商業(ye) 支持等方麵提供有效的支持;堅持高標準並及時總結支持低碳技術發展的經驗,發揮標杆效應,帶動更多資源共同推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發揮好專(zhuan) 家團隊和合作夥(huo) 伴的橋梁作用,協調多方科研力量和產(chan) 業(ye) 資源,推動國內(nei) CCUS產(chan) 業(ye) 界和學術界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互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