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三大展陳亮點打造沉浸式體驗

發布時間:2023-03-27 10:49: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之亮點

  三大展陳亮點打造沉浸式體(ti) 驗

  曆史文化保護利用係列報道之一

  北京青年報記者縱覽清華園車站舊址和頤和園益壽堂,兩(liang) 項新展均融入大量場景化展陳布置,嵌入多媒體(ti) 影像資料,讓觀眾(zhong) 在觀展過程中更有代入感、沉浸感。兩(liang) 處紅色地標還不約而同地推出老火車票、印章等文創新品,豐(feng) 富和延續了展覽內(nei) 涵。

  亮點一

  場景化展示定格曆史瞬間

  北青報記者探訪清華園車站舊址和頤和園益壽堂發現,兩(liang) 項紅色展覽均打造了大量場景,還原曆史,讓觀展更有代入感。

  步入清華園車站舊址,首先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段京張鐵路老鋼軌,也是這座舊址的“鎮館之寶”。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完全由中國人自主設計施工的幹線鐵路,被譽為(wei) “中國人的光榮”,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頤和園益壽堂也通過大量場景化展現,為(wei) 觀眾(zhong) 多角度還原了那段風雲(yun) 變幻的曆史。其中,最珍貴也最具曆史價(jia) 值的一件文物,是當年人民解放軍(jun) 代表與(yu) 傅作義(yi) 代表在景福閣開會(hui) 時使用的談判桌。這是一張晚清時期的柚木花卉紋五腿拚桌,造型典雅大氣,使用了浮雕、鏤雕等多種雕刻技法,並采取了桌板拚合及五腿支撐的獨特造型。1949年1月29日,國共雙方在景福閣召開了共商和平接管北平的第一次會(hui) 議。這次會(hui) 議所使用的談判桌,正是這張五腿拚桌。這張珍貴的桌子,仿佛將參觀者帶回到了那個(ge) 談判的現場,見證了和平的誕生。

  益壽堂展覽中還展示了益壽堂晚宴場景。1949年3月25日晚,毛澤東(dong) 等中共中央領導同誌在頤和園益壽堂宴請先期到達北平的各民主黨(dang) 派負責人和無黨(dang) 派民主人士代表,誠心相待,共商國是。兩(liang) 張圓桌上鋪著白色的桌布,上麵擺放著五個(ge) 盤子,裝有老北京小吃,通過這個(ge) 場景,參觀者對當天的晚宴有了更加栩栩如生的感受。

  亮點二

  多媒體(ti) 影像為(wei) 展覽“擴容”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清華園車站舊址的麵積並不大,展廳內(nei) 每一麵牆都被充分利用起來,大量采用投影展示、影音播放等方式,為(wei) 展覽“擴容”。不僅(jin) 給觀眾(zhong) 帶來沉浸式體(ti) 驗,還充滿了文物價(jia) 值的延伸感。

  在清華園車站舊址第一展廳,拱門上方的投影展示格外醒目,滾動播放10張老照片,展現進京“趕考”路上的重要事件,包括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在西苑機場閱兵、在頤和園益壽堂舉(ju) 辦晚宴,1949年4月指揮渡江戰役等。海澱區文物保護中心保管陳列部主任馬明杉介紹,第一展廳講述的是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向北平進發的曆史進程。通過投影上的一張張老照片,將進京“趕考”的曆史背景鋪陳開來,烘托整個(ge) 展廳的氛圍,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

  繼續往裏走,有兩(liang) 間獨立的小房子,每間麵積僅(jin) 有十餘(yu) 平方米。布展時將其打造為(wei) 影音體(ti) 驗區和書(shu) 籍體(ti) 驗區。走進影音體(ti) 驗區,正對門口的牆麵上有一塊互動大屏,滾動播放與(yu) 中共中央進京“趕考”相關(guan) 的10部影視資料,包括《列車晚點》《西苑閱兵》《頤和園益壽堂晚宴》等,每段視頻大約1至3分鍾。其中有一部沙畫作品,通過動漫的形式回顧了中共中央進京“趕考”的曆史征程,讓觀眾(zhong) 眼前一亮。

  影音體(ti) 驗區左右兩(liang) 側(ce) 的牆麵上,各有兩(liang) 塊互動小屏。其中一塊屏幕可供查詢清華園車站曆史影像,集納了與(yu) 清華園火車站、進京“趕考”之路沿線解放和接管相關(guan) 的曆史影像資料;另一塊屏幕可以參觀虛擬展覽,涵蓋在清華園車站舊址、頤和園益壽堂、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紀念地舊址、香山革命紀念館內(nei) 正在舉(ju) 辦的專(zhuan) 題展覽和基本陳列展。

  在書(shu) 籍體(ti) 驗區,陳列了七屆二中全會(hui) 確定的12種幹部必讀書(shu) ,包括《社會(hui) 發展史》《政治經濟學》《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等。一旁擺放了一塊多媒體(ti) 互動屏,將書(shu) 中的重點章節進行掃描,遊客可以點擊觀看。

  在頤和園益壽堂專(zhuan) 題展中,也設置了不少沉浸式體(ti) 驗的環節。第一展室內(nei) 展示了一張“北平市軍(jun) 事管製委員會(hui) 頤和園內(nei) 工作地點分布圖”,上麵展示了六個(ge) 主要的活動地點。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圖上,6個(ge) 地點除了標明在頤和園所處的位置外,還通過光標引申到一旁,詳細介紹了這個(ge) 點位所發生的曆史事件。

  比如,1號點位是1949年1月20日的南湖島。當天,北平市軍(jun) 事管製委員會(hui) (簡稱“北平市軍(jun) 管會(hui) ”)接收頤和園,北平市市長、北平市軍(jun) 管會(hui) 主任葉劍英在園內(nei) 南湖島上設立“指揮部”。

  2號點位是1949年1月21日的益壽堂。當天,葉劍英移住頤和園益壽堂。

  3號點位是1949年1月26日的南湖。當天,葉劍英在頤和園南湖島向接管北平市的全體(ti) 幹部作《關(guan) 於(yu) 目前形勢和入城工作的報告》,進一步說明時局及進城工作問題。

  4號點位是1949年春節前夕的石舫附近餐廳。當天,擔負北平警備任務的第四野戰軍(jun) 第41軍(jun) 在頤和園石舫附近餐廳舉(ju) 辦招待會(hui) ,葉劍英出席。

  5號點位是1949年初的霽清軒。北平市副市長、北平聯合辦事處委員徐冰曾在頤和園霽清軒養(yang) 病、辦公,時寓頤和園益壽堂的柳亞(ya) 子曾多次探望。

  6號點位是1949年1月29日和2月1日的景福閣。當時,按照《關(guan) 於(yu) 北平和平解決(jue) 問題的協議》第二條“過渡期間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guan) 軍(jun) 政事宜”的規定,聯合辦事機構在頤和園景福閣先後召開兩(liang) 次會(hui) 議。第二次會(hui) 議決(jue) 定聯合辦事機構名稱定為(wei) “北平聯合辦事處”。

  地圖上的6個(ge) 點位會(hui) 輪番點亮,便於(yu) 參觀者更加沉浸式感受當時的場景。

  亮點三

  文創老車票承載紅色記憶

  參觀完清華園車站舊址,遊客可以帶一張獨一無二的老車票回家!

  北青報記者發現,車站“候車大廳”裏設置了一處購票“打卡點”,觀眾(zhong) 點擊屏幕,輸入自己的名字後即可打印出一枚書(shu) 簽。書(shu) 簽分為(wei) 左右兩(liang) 部分,右側(ce) 是一張老車票,有身份證的一半大小,參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硬板的京張鐵路火車票複製而來,上寫(xie) “涿縣—清華園,硬座,全價(jia) 3.50元,按票麵日期、車次乘車2日內(nei) 到有效”。書(shu) 簽左側(ce) 印有觀眾(zhong) 名字,以及“走向新中國的步伐 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清華園車站專(zhuan) 題展覽 參觀留念”字樣。海澱區文物保護中心保管陳列部主任馬明杉說,“我們(men)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zhong) 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

  頤和園開發了三款印章文創,便於(yu) 參觀者遊覽之餘(yu) 對這段曆史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也讓紅色精神的承載更加具體(ti) 。

  三款印章文創包括“益壽堂車票款印章”“益壽堂匾額款印章”和“和平桌款印章”。其中,“益壽堂車票款印章”采用長方橫章形式,整體(ti) 仿照老式車票造型,比喻在“進京趕考”這趟紅色路線中,“益壽堂”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站”。印章設計元素包含益壽堂正門景觀,並將毛澤東(dong) 等中央領導人到達益壽堂的日期作為(wei) “副券”編號,希望帶領參觀遊客通過展覽內(nei) 容了解“益壽堂”站的紅色曆史。印章在實際使用中可發揮“打卡蓋章”屬性,且依據喜好可蓋在合適形狀的卡紙上快速製作成書(shu) 簽。

  “益壽堂匾額款印章”采用長方橫章形式,整體(ti) 複刻益壽堂正門匾額,希望以益壽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成為(wei) 前來參觀遊客的紅色印記。

  “和平桌款印章”仿照召開談判會(hui) 議的談判桌設計,將“和平”二字掩藏在長方形的桌麵之中。同時將益壽堂匾額內(nei) 嵌在和平二字當中,宣傳(chuan) “進京趕考”路線中,在益壽堂中發生的重要紅色曆史。 文/本報記者 王斌 趙婷婷

  故事

  清華園火車站何以成為(wei) 重要一站?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機關(guan) 開始籌備從(cong) 西柏坡遷往北平的事宜,決(jue) 定由周恩來主管遷移工作。其實早在北平正式解放前,1月19日,中央辦公廳就曾派中央直屬機關(guan) 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和工作人員劉達等前往北平,為(wei) 中共中央選擇駐地。2月5日,中央社會(hui) 部部長李克農(nong) 一行從(cong) 西柏坡出發到達北平,開展中央遷平準備工作。2月7日,李克農(nong) 和北平市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程子華一起到香山。經過實地勘察,最終決(jue) 定將香山作為(wei) 中共中央機關(guan) 和人民解放軍(jun) 總部駐地。為(wei) 保密起見,中央機關(guan) 駐地代號使用“勞動大學”名字,簡稱“勞大”。

  中共中央高度重視遷平工作,決(jue) 定成立中央轉移委員會(hui) ,由周恩來、楊尚昆、曾三等組成。3月21日,北平市軍(jun) 管會(hui) 主任兼市長葉劍英牽頭成立迎接中央遷平組織委員會(hui) ,成員有聶榮臻、程子華、劉亞(ya) 樓和李克農(nong) 。委員會(hui) 對中共中央移駐北平的沿途警衛、對空警衛、閱兵活動等都做了嚴(yan) 密安排。

  為(wei) 迎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jun) 總部進北平,先期抵達北平的李克農(nong) 與(yu) 軍(jun) 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召集平津鐵路局局長郭洪濤等有關(guan) 同誌開會(hui) 。會(hui) 後又赴西直門、清華園兩(liang) 車站實地查看,認為(wei) 西直門車站複雜,汽車過多,清華園車站雖小,但適合於(yu) 警戒,比較安全,最終確定中央領導人乘坐的列車直達清華園車站。3月21日,葉劍英、李克農(nong) 就赴平沿途工作部署給周恩來發請示密電,建議中共中央到達涿縣後改乘火車到北平。24日晚,葉劍英、滕代遠從(cong) 北平趕到涿縣,迎接中央領導人。

  參加益壽堂晚宴的最後一位客人是誰?

  1949年3月25日,各民主黨(dang) 派負責人、無黨(dang) 派民主人士代表受毛澤東(dong) 邀請,參加了益壽堂晚宴。根據柳亞(ya) 子著《自傳(chuan) ·年譜·日記》記載:“三月二十五日夜,毛主席派車來迓,赴頤和園飯局,共兩(liang) 席……飯罷,馮(feng) 夫人(李德全)來,坐談至一時半,始乘車歸,抵寓已二時許矣。”

  參加益壽堂晚宴的最後一位客人李德全有啥來頭?1896年,李德全出生在直隸通州一戶貧苦農(nong) 民家。京師女子協和大學畢業(ye) 後,她在中學任教,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愛國思想,不斷向學生灌輸民主思想。1921年開始她在青年基督會(hui) 擔任幹事,後在機緣巧合下結識了同是基督教徒的愛國將領馮(feng) 玉祥,1924年他們(men) 喜結連理。

  1926年,李德全隨馮(feng) 玉祥出訪蘇聯,深入地接觸了馬列思想,深深地震撼了她,回國後便積極投身祖國的教育與(yu) 婦女解放事業(ye) 。抗戰勝利後,李德全積極參加反內(nei) 戰、反獨裁、爭(zheng) 民主的運動,在1946年2月10日轟動全國的“較場口血案”中,遭到國民黨(dang) 特務的毆打。同年9月,她陪同丈夫遠赴美國考察學習(xi) 並參加世界婦女代表大會(hui) 。

  1948年,在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邀請回國參加政治協商會(hui) 議的航程中,馮(feng) 玉祥在黑海罹難。消息傳(chuan) 出,震驚中外,毛澤東(dong) 、朱德扼腕歎息,發出唁電:“驚悉馮(feng) 先生及令嬡不幸遇難,至深痛悼,馮(feng) 先生置身民主,功在國家。尚希勉抑哀思,並為(wei) 實現馮(feng) 先生遺誌而奮鬥。”遭遇突變的李德全,克服重重困難,捧著馮(feng) 玉祥的骨灰回到祖國。

  1949年2月,李德全同其他民主黨(dang) 派人士一起抵達北平,並於(yu) 3月25日參加頤和園益壽堂晚宴。同年9月,李德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hui) 議第一屆全體(ti) 會(hui) 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部長等職務,一直奮戰在建設新中國的事業(ye) 當中,直到生命盡頭。 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斌 趙婷婷

  聲音

  銘記曆史 賡續紅色血脈

  頤和園研究室 郜峰

  古都春曉——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頤和園專(zhuan) 題展覽的策展思路側(ce) 重從(cong) 曆史長河、時代大潮的演變出發,通過生動、深入、具體(ti) 的縱橫比較,用圖片與(yu) 實物印證曆史,回答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的問題。

  頤和園從(cong) 封閉的皇家園林到人民公園轉變是動態的曆史過程,新舊兩(liang) 種社會(hui) 製度對頤和園社會(hui) 功能和發展狀態的塑造,造就了頤和園起伏跌宕的曆史。展覽通過比較晚清、民國時期與(yu)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門票價(jia) 格以及遊園人士身份,揭示了頤和園社會(hui) 屬性的巨大變化。

  展覽通過照片和文獻資料對比,將頤和園在晚清、民國時期與(yu) 新中國成立後截然不同的發展狀態做形象展示。展覽通過文字資料將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人民對頤和園修繕、保護的大力支持呈現出,表明新舊兩(liang) 種社會(hui) 製度對頤和園文物保護的差異。展覽通過具體(ti) 曆史事件、曆史線索的橫向對比,讓文物自己說話,生動呈現頤和園煥發新生的根本原因。

  頤和園的新生得益於(yu) 中國曆史的滄桑巨變。從(cong) 石庫門到天安門,曆史證明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發生在頤和園中的“趕考”故事能夠很好地回答這個(ge) 問題。

  1949年3月25日,頤和園益壽堂見證了進京“趕考”路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各民主黨(dang) 派、無黨(dang) 派人士協商建國、共商國是的真誠合作,將“趕考”的時代主題與(yu) 統一戰線的曆史敘事匯聚在一起。二者相互統一,凝結成一個(ge) 主題:團結奮鬥。縱觀黨(dang) 的百年曆史,團結奮鬥的內(nei) 涵不斷發生變化;團結奮鬥的根本要求毫不動搖:堅持黨(dang) 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方向。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團結奮鬥是為(wei) 奪取革命的勝利;新時代,全黨(dang) 同誌要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團結奮鬥。團結奮鬥是曆久彌新的曆史主題,是永不過時的時代要求。展覽通過黨(dang) 史的縱向比較,使獨屬於(yu) 頤和園的紅色記憶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而展覽揭示的主題是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的響亮回答。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能”,歸根結底是因為(wei)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行。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統一戰線理論、政黨(dang) 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wei) 大成果,是中國政治製度的偉(wei) 大創造。參加益壽堂宴會(hui) 的各民主黨(dang) 派負責人、無黨(dang) 派人士為(wei) 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製度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向著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繼續從(cong) 曆史中獲得滋養(yang) ,牢記初心使命,用勇毅的行動,回答好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