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5G RedCap規模化商用是場持久戰

發布時間:2023-03-27 10:44:00來源: 科技日報

  RedCap可以簡單理解為(wei) “輕量級、簡配版的5G”。業(ye) 界初步估算,通過減少終端帶寬、收發天線數量、降低調製階數等方式,RedCap可使5G終端複雜度和成本下降50%至65%,這對5G終端規模應用、擴大5G應用場景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且在物聯網領域的落地應用中尤為(wei) 突出。

  3月23日,第三屆全球6G技術大會(hui) 在南京召開,深入探討6G網絡變革與(yu) 技術創新。就如此前4G與(yu) 5G的“交接”一樣,通信領域的技術迭代並非是“你死我活”的鬥爭(zheng) ,而是長期的互補、共存。

  6G看似就在眼前,同時,5G也沒有停下技術演進的腳步。

  不久前,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攜手華為(wei) 技術有限公司等產(chan) 業(ye) 合作夥(huo) 伴發布《中國電信5G RedCap產(chan) 業(ye) 白皮書(shu) 》(以下簡稱《白皮書(shu) 》),這份由十八家芯模端和網絡設備廠商參與(yu) 編寫(xie) 的《白皮書(shu) 》,從(cong) 產(chan) 業(ye) 進展、技術特性、終端需求、行業(ye) 應用等層麵繪製了一幅輕量級終端(RedCap)從(cong) 宏觀發展到實踐落地的全景圖。

  在相關(guan) 行業(ye) 組織及電信運營商、設備商、芯片企業(ye) 的合力推動下,5G RedCap產(chan) 業(ye) 落地的聲勢蔚為(wei) 壯觀,將5G賦能千行百業(ye) 推向更深、更廣。

  5G應用的重要拚圖

  被大家形象地稱為(wei) “小紅帽”的RedCap,可以簡單理解為(wei) “輕量級、簡配版的5G”。業(ye) 界初步估算,通過減少終端帶寬、收發天線數量、降低調製階數等方式,RedCap可使5G終端複雜度和成本下降50%至65%,這對5G終端規模應用、擴大5G應用場景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且在物聯網領域的落地應用中尤為(wei) 突出。

  2022年6月,RedCap在3GPP R17階段實現標準凍結。“作為(wei) 5G的增強標準,R17麵向5G拓展現實、新型物聯網等新業(ye) 務需求,重點引入包括RedCap在內(nei) 的多項技術功能。”在高通公司技術標準副總裁李儼(yan) 看來,R17延續了5G對整個(ge) 產(chan) 業(ye) 的“承諾”,即實現從(cong) 人與(yu) 人的連接到更多地應用於(yu) 千行百業(ye) ,RedCap就是最受關(guan) 注的技術之一。

  以超大帶寬、超大容量、超低時延為(wei) 典型技術能力特征的5G,雖然行業(ye) 應用成果顯著,但它的能力並不能全麵覆蓋所有無線場景。與(yu) 此同時,模組價(jia) 格高、功耗大、行業(ye) 應用碎片化嚴(yan) 重等痛點成為(wei) 5G走深向實的阻礙。

  北京智聯安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銷售高級副總裁王誌軍(jun) 表示,眾(zhong) 所周知,5G定義(yi) 了三大場景——增強移動寬帶(eMBB)針對大帶寬應用,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uRLLC)針對高可靠超低時延應用,而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則主要針對低速率、大連接的物聯網應用。這些應用場景看似全麵,但其實還存在著一塊未被輻射到的需求“中間地帶”。

  王誌軍(jun) 說:“RedCap的出現補齊了此前缺失的‘中間地帶’,為(wei) 眾(zhong) 多場景應用鋪平了道路,比如工業(ye) 傳(chuan) 感器,雖然承載的數據量很小,但對時延的要求很高;比如監控攝像頭,雖然數量很多,但還遠遠達不到eMBB的級別,對時延又有一定要求,這些應用需求都可以借助RedCap解決(jue) 。”

  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與(yu) 終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鄧偉(wei) 介紹,RedCap針對傳(chuan) 統5G終端進行複雜度裁減,在確保業(ye) 務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終端複雜度和成本,實現性能與(yu) 成本的平衡。

  可以說,有了RedCap的加持,5G賦能千行百業(ye) 更加如虎添翼。

  擴大5G顯身手的舞台

  李儼(yan) 認為(wei) ,考慮到行業(ye) 中存在眾(zhong) 多將通信能力置入不同類型終端中的需求,RedCap技術有望成為(wei) R17標準中最快得到推廣和應用的技術之一。

  作為(wei) 5G實現全場景物聯的重要拚圖,RedCap的典型特征是以更低性價(jia) 比,滿足更大規模的物聯場景需求,第三代合作夥(huo) 伴計劃期望RedCap技術可以在可穿戴設備、工業(ye) 傳(chuan) 感器和網絡視頻監控三大應用場景發揮其技術優(you) 勢。

  據最新通信業(ye) 統計公報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移動網絡的終端連接總數已達35.28億(yi) 戶,其中代表“物”連接數的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達18.45億(yi) 戶,自2022年8月底我國首次實現“物超人”後,“物”連接數占比已升至52.3%。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看來,“物超人”是我國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再出發”的重要標誌。鄔賀銓說:“如果說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主要依靠人口紅利,那麽(me) 物聯網則打開了另外一個(ge) 維度,工業(ye) 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應用將帶來爆發式增長,網絡技術發展開啟新的裏程碑。”

  國內(nei) 物聯網應用百花齊放的局麵已經形成,為(wei) RedCap的加速發展創造了條件,自標準凍結以來,5G RedCap持續牽動產(chan) 業(ye) 各方關(guan) 注,產(chan) 業(ye) 價(jia) 值已得到包括製造、電力、港口、礦山、鋼鐵等多個(ge) 行業(ye) 認可。

  業(ye) 內(nei) 預測,隨著終端模組成本的降低和網絡向更高製式演進,RedCap將逐步替代4G物聯成為(wei) 中高速物聯的主力,未來3年連接數將達到億(yi) 級,保守估計,僅(jin) 5G全連接工廠終端連接規模就將超過300萬(wan) 。

  RedCap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更是捷報頻傳(chuan) ,目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三大電信運營商已完成多輪RedCap技術驗證,RedCap網絡規模商用條件漸趨成熟,產(chan) 業(ye) 鏈供給能力持續提升。

  商業(ye) 落地還要持續努力

  蜂窩物聯網技術眾(zhong) 多,當紅的RedCap技術該如何實現更好的商用落地?

  物聯網專(zhuan) 家、5G物聯網產(chan) 業(ye) 聯盟秘書(shu) 長解運洲指出,若讓垂直行業(ye) 接受RedCap新技術,尚需全產(chan) 業(ye) 鏈共同努力打造產(chan) 業(ye) 生態。解運洲說:“當前窄帶物聯網等蜂窩物聯網技術已趨於(yu) 成熟,RedCap技術的指標優(you) 勢能否被行業(ye) 接受,還需要全產(chan) 業(ye) 鏈的共同努力。”

  不可否認,RedCap尚處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初期,或許其他物聯網技術曾經走過的路,RedCap也要再趟一遍。如解運洲所言,技術再先進也無法強迫行業(ye) 用戶使用,RedCap尚需全產(chan) 業(ye) 鏈持續付出努力,跑通技術、跑通客戶需求、跑通商業(ye) 模式,挖掘真正適合的應用場景。

  總有一些廠家和用戶願意嚐試新技術,從(cong) 而促進了技術的良性競爭(zheng) 帶動了新技術的普及,但物聯網是一個(ge) 長尾市場,涉及到運營商、設備商、芯片及模組廠商、應用廠商等多方麵,RedCap規模化商用仍是一個(ge) “長跑”的過程。

  首先,雖然RedCap技術將使5G成本大幅下降,但相應的應用場景對芯片、模組的設計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終端體(ti) 積要大幅縮小,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芯片模組的研發成本。RedCap能否商業(ye) 落地,還需要經曆市場的檢驗。

  其次,與(yu) 覆蓋更加完善的4G網絡相比,我國雖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但在深度覆蓋方麵仍然有待提升,尤其亟須加強在室內(nei) 等特殊場景的深度覆蓋。

  此外,5G RedCap技術存在的隱私和安全隱患也需加以注意和防範。比如,智慧港口、電網、車聯網等應用場景需要進行大量的設備連接和數據傳(chuan) 輸,若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很容易導致數據泄露和竊取問題;5G RedCap技術的應用要基於(yu) 授權和訪問控製機製,但如果管理不當或缺乏監督,可能會(hui) 導致非法訪問和數據濫用。

  鄔賀銓強調,安全是移動物聯網發展的重中之重。物聯網和互聯網有所不同,物聯網終端(如傳(chuan) 感器、攝像頭等)並沒有很高的安全防護能力,因此物聯網的網絡安全問題比互聯網更值得關(guan) 注。“物聯網與(yu) 重要基礎設施關(guan) 聯,安全挑戰更為(wei) 嚴(yan) 峻。”鄔賀銓說道。

  (科技日報 記者 劉 豔)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