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兩鏈”變局 業內人士指中國仍是全球樞紐
(聚焦博鼇)應對“兩(liang) 鏈”變局 業(ye) 內(nei) 人士指中國仍是全球樞紐
中新社博鼇3月28日電 (記者 王恩博)受疫情和國際政治因素影響,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失序成為(wei) 過去幾年的常態。博鼇亞(ya) 洲論壇2023年年會(hui) 28日舉(ju) 行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新格局”分論壇上,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應對“兩(liang) 鏈”變局,中國仍是全球樞紐,合作才是最優(you) 答案。
基於(yu) 完備的工業(ye) 體(ti) 係、巨大的市場規模等優(you) 勢,中國一直是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上的重要節點。近年來,部分在華跨國企業(ye) 選擇將生產(chan) 製造環節轉移至成本更為(wei) 低廉的東(dong) 南亞(ya) 國家,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地位出現動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對此並不認同。他指出,從(cong) 中國經濟和貿易的體(ti) 量來看,那些遷出的產(chan) 業(ye) 規模相對較小。中國正處於(yu) 向外轉移部分勞動密集型服務業(ye) 的階段,部分企業(ye) 將工廠遷往東(dong) 南亞(ya) 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不認為(wei) 這對中國是件壞事,它反而是件好事,意味著中國工業(ye) 已經升級。”
姚洋認為(wei) ,這種現象還會(hui) 使得周邊國家與(yu) 中國製造業(ye) 的聯係更加緊密。“未來10到20年裏,中國依然會(hui) 是最主要的世界製造業(ye) 樞紐。”
奧緯谘詢董事合夥(huo) 人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亦看好中國繼續保持全球製造樞紐地位。他認為(wei) ,東(dong) 南亞(ya) 地區需要10年以上時間才可能成長為(wei) 中國這樣的製造業(ye) 中心,歐洲和北美則需要更多時間。
令意大利造船企業(ye) 芬坎蒂尼集團亞(ya) 太區負責人費裏(Fabrizio Ferri)印象深刻的,是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近年來,中國成為(wei) 芬坎蒂尼全球第二大市場。費裏算了一筆賬:作為(wei) 擁有14億(yi) 人口的大國,如果該公司中國客戶占比能達到人口總量的3%,將迸發出巨大業(ye) 務潛力。“中國市場規模是我們(men) 無法忽視的。”
既經曆過“一箱難求”,又體(ti) 驗過“空箱堆積”,海運業(ye) 對這幾年的“兩(liang) 鏈”失序感受頗深。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副總經理馮(feng) 波認為(wei) ,拉長時間維度看,對當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變化無需大驚小怪。從(cong) 第一次工業(ye) 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全球化,其特征是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變化都是正常的,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應對當下變局,馮(feng) 波表示,根本之道仍是增加確定性、減少不確定性,主要方式在於(yu) 團結合作、開放包容。在他看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之所以稱之為(wei) “鏈條”,就意味著各方都被緊密聯係在一起,誰也不能獨善其身。“既然全球化的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出現了問題,就應該所有國家一同解決(jue) ,不能采用‘斷鏈’‘脫鉤’的方式。”
貝哲民亦指出,提高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並非隻有單一答案。“在全球經濟尤其是多邊層麵上各方都緊密相連,這才是未來發展的基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