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英雄”王有德: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白芨灘林場員工紮麥草方格進行治沙(資料圖)。 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中新網銀川4月1日電 題:“治沙英雄”王有德: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一年一場風,從(cong) 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靈武市白芨灘的真實寫(xie) 照。如今,站在白芨灘沙丘遠眺,148萬(wan) 畝(mu) 的自然保護區內(nei) ,一叢(cong) 叢(cong) 沙生植物點綴其中,成片的檸條和灌木鬱鬱蔥蔥。還有凝聚著白芨灘人智慧的大片麥草方格猶如巨大的金網,縛住了曾經可怕的“沙魔”。
在保護區內(nei) 高低起伏的沙丘上,有一條380餘(yu) 公裏混合了石子、沙子的道路從(cong) 北向南、蜿蜒曲折深入沙區腹地。這條路,見證了白芨灘人不斷播撒下的綠色希望之種。這條路,也是“人民楷模”“治沙英雄”王有德的科學治沙探索之路。
從(cong) 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王有德親(qin) 身經曆了這場“持久戰”。
如果想生存,就必須治沙
“我家住在毛烏(wu) 素沙漠邊緣的靈武市馬家灘鎮,小時候生活條件很差,靠挖大量的沙蒿、檸條、沙冬青等植被解決(jue) 取暖、做飯等生存問題。而這樣亂(luan) 墾亂(luan) 伐的結果就是造成沙化。”王有德清楚記得,每次刮一場大風,黃沙就會(hui) “爬”上房頂,與(yu) 低處的沙漠連成一片,“沙逼人退。實在沒辦法生存下去,村裏一半人便都搬走了。”
從(cong) 那時起,王有德便知道,治沙是這裏人生存下去的唯一選擇。
1953年,白芨灘防沙林場在黃河以東(dong) 、毛烏(wu) 素沙漠西南邊緣正式成立,成為(wei) 阻止沙漠向寧夏首府銀川市和黃河推進的一道屏障。白芨灘人由此拉開了防沙治沙的大幕。
1972年參加工作後,王有德先後在打井隊和北沙窩林場工作,1985年被正式任命為(wei) 白芨灘防沙林場書(shu) 記、場長。
“當時的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土坯房的宿舍晚上能看見星星。職工沒錢買(mai) 糧,隻能吃沙米、蒿子籽等粗糧維生。由於(yu) 還沒通自來水,過度飲用苦鹹水導致很多職工身體(ti) 變形,但卻沒錢看病。四十年前,林場沒有一名大學生、沒有一名中專(zhuan) 生。”王有德說。
因為(wei) 窮,導致林場人心渙散,職工隊伍不穩定。可當時既要造林,又要護林,還要養(yang) 人。為(wei) 了扭轉被動局麵,王有德決(jue) 定從(cong) 職工思想問題和生活問題開始進行改革。
搬掉保險箱,砸爛鐵飯碗
“改革的難度很大。一開始大多數人不相信我,有人當麵謾罵侮辱,有人寫(xie) 匿名信誣告,還有人在我枕頭底下放菜刀進行威脅。但越是這樣,就越要頂住壓力。”在當時,王有德力排眾(zhong) 議提出了“搬掉保險箱,砸爛鐵飯碗”的改革措施,一是壓縮非生產(chan) 人員,精簡後勤管理人員;二是取消生產(chan) 第一線工人的工資級別,實行工效工資;三是將全場林業(ye) 生產(chan) 任務分解承包到職工手中自己完成,讓工人“幹自己的活,掙自己的錢”,徹底改變了過去“造林撫育靠民工,林場工人隻帶工”的隻講數量不講質量和效益的工作方式。
這些措施當年就有了成效,治沙造林超計劃完成152%,成活率比改革前提高了22%,這也讓林場職工有了思想轉變,逐漸開始接受改革,認可改革。
為(wei) 了讓林場的效益越來越好,也為(wei) 了讓林場有更多資金用於(yu) 護林造林,王有德決(jue) 定在先前改革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深化,加大經營機製的轉換力度,進一步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最大限度調動職工防沙治沙的積極性。白芨灘林場先後在北沙窩和大泉沙漠中引水治沙造田,開發土地7000畝(mu) ,其中經果林5000多畝(mu) ,苗圃2000畝(mu) ,定植果樹和栽植防護林帶23萬(wan) 多株;緩解就業(ye) 壓力,解決(jue) 職工就業(ye) 160多人,昔日的沙漠變成職工生存的口糧田,果園成為(wei) 職工的“搖錢樹”,苗圃成為(wei) 職工的“綠色銀行”。
守治沙主業(ye) ,尋發展“良方”
在改善職工生活的同時,王有德也時刻沒有忘記,第一要務是護林造林。“通過多年的治沙造林實踐,我認為(wei) 隻有堅持科學治沙、綜合治沙,才能實現治沙事業(ye) 的可持續發展。”他說。
2000年以來,白芨灘林場改變過去單一植苗、成活靠天的被動造林模式,變成現在的工程措施與(yu) 生物措施相結合、三季造林的綜合治沙模式,重點總結推廣了草方格沙障治沙、雨季穴播造林、雨季人工模擬飛播造林、營養(yang) 袋造林、秋冬延遲造林等5項技術和措施。“這些措施克服了幹旱少雨、風蝕沙埋不利因素影響,確保了造林一次性成功。借助科學方法,林場植被覆蓋率達到29%,沙丘前移速度明顯減弱,輸沙量減少到53%。”王有德說。
最終,王有德和同事成功探索出了“五位一體(ti) ”的綜合治沙模式:一是在沙漠腹地紮設草方格營造大麵積以灌木為(wei) 主的防風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態防線;二是圍繞幹渠、公路、果園周圍建設多樹種、高密度、寬林帶、喬(qiao) 灌結合、針闊混交的大型骨幹防護林帶,構成第二道生態屏障;三是在兩(liang) 道生態屏障的保護下,內(nei) 部引水拉沙造田,培育經果林和苗圃,大部分職工發展林產(chan) 業(ye) ,苗產(chan) 業(ye) ,家家都有20畝(mu) 園,10畝(mu) 圃,成為(wei) 職工的支柱產(chan) 業(ye) ,從(cong) 中得到了實惠;四是在田間空地,種植畜草,發展養(yang) 殖業(ye) ,增加職工收入;五是在養(yang) 殖業(ye) 發展的同時,形成牲畜糞便還田、增強林草發展後勁,實現養(yang) 殖業(ye) 反哺林草業(ye) 的循環發展產(chan) 業(ye) 體(ti) 係。同時,我們(men) 要求每人一年紮一萬(wan) 個(ge) 草方格,挖一萬(wan) 個(ge) 樹坑,種一萬(wan) 棵樹,完成治沙造林麵積一百畝(mu) ,從(cong) 治沙中實現收入一萬(wan) 元,即“六個(ge) 一”目標任務。
白芨灘“五位一體(ti) ”的綜合治沙模式被國務院《關(guan) 於(yu) 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若幹意見》中確定為(wei) 重點推廣模式。發展到現在,“五位一體(ti) ”的模式進一步深化到生態旅遊,白芨灘又被確定為(wei) 全國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此外,白芨灘林場還將多年研究的技術成果廣泛應用於(yu) 治沙造林中,引進了治沙物種30多種,開展了沙漠化地區農(nong) 用林業(ye) 試驗模式的研究,在毛烏(wu) 素沙地種植檸條、花棒、揚柴、沙柳、梭梭、沙冠棗等典型沙生植物的生態學特性及育苗造林技術的研究,還開展了珍稀瀕危植物沙冬青育苗造林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獲得了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如今,白芨灘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物由原來的115種增加到現在的129種、植物由原來的306種增加到現在的311種,局部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148萬(wan) 畝(mu) 的沙漠現已擁有超41%的森林覆蓋率,成功逼退沙漠20餘(yu) 公裏,實現了真正的“人進沙退”,也成為(wei) “三北”工程精準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生命若不休,治沙即不止
“幾十年來,我親(qin) 身見證並實踐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王有德說,實踐證明,單一經營越幹越窮,多種經營威力無窮。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白芨灘林場走出了一條“以林為(wei) 主,以副促林,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的興(xing) 場致富路。隨著經營狀況的好轉,白芨灘林場還出台了職工住房補貼、職工子女上學補貼、產(chan) 業(ye) 發展補貼等一係列民生政策,既改善了職工的生活條件,也促進了職工增收,實現了“沙漠綠、場子活、職工富”的奮鬥目標。
2018年12月18日,王有德被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改革先鋒”獎章和證書(shu) 。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2019年9月25日,王有德再次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王有德奮鬥的一生,詮釋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錚錚誓言,也是讓白芨灘從(cong) “沙漠之都”到“大漠綠洲”的科學治沙探路人。
“治沙,我們(men) 應該有信念、有信心,下定決(jue) 心幹好這件事,但也要注意講科學,不蠻幹,懂創新。”王有德說,以往,一些地方認為(wei) “人定勝天”,盲目“向沙漠進軍(jun) ”,不顧自然條件,在不適宜栽種草木的地方種樹種草、改造沙漠,結果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防沙治沙必須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治哪裏,怎麽(me) 治,用什麽(me) 樹種,都要科學論證認真研究。”
“作為(wei) 一名林業(ye) 人,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我還是希望能繼續為(wei) 沙漠綠化事業(ye) 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前沙漠綠了就高興(xing) ,現在想讓社會(hui) 共享治沙成果。下一步,我想為(wei) 貧困山區、貧困沙漠地區進行募捐。比如有的村子很窮,就給他們(men) 捐上一片經果林,我們(men) 提供苗木並親(qin) 自去建園;在風沙侵害嚴(yan) 重的地方可以募捐建一片防風固沙林;給在建的學校、福利院等提供綠化服務;對寧東(dong) 的礦區進行綠化……”年近古稀的王有德,繼續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初心與(yu) 諾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