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魚米之鄉應有的滋味!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41】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xiang) 啊。清早船兒(er) 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畈稻穀香。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魚米鄉(xiang) ……”這曲《洪湖水浪打浪》,傳(chuan) 唱60餘(yu) 年,每每哼唱起來,總讓人心馳神往。
洪湖,位於(yu) 長江北岸,是中國第七大淡水湖,被譽為(wei) 湖北“千湖之首”。古時,它曾是大名鼎鼎“雲(yun) 夢澤”的一部分。《戰國策》有雲(yun) :“楚王遊於(yu) 雲(yun) 夢,結駟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雲(yun) 蜺,兕虎之嗥聲若雷霆。”後來,隨著江、漢河道變遷,雲(yun) 夢澤在唐宋時解體(ti) 為(wei) 星羅棋布的湖群。其中一個(ge) ,因“洪水衝(chong) 成的湖”而得名“洪湖”。
春色正怡人,記者來到了慕名已久的洪湖。
洪湖真正駐進現代人的心田,與(yu) 那段崢嶸革命歲月有關(guan) :1927年至1934年,賀龍和周逸群、段德昌等革命先驅,以洪湖蘇區為(wei) 中心,創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當時三大紅色根據地之一。湖裏的水稻雜糧、飛禽魚蟹、菱角野藕……為(wei) 紅軍(jun) 戰士提供了基本保障,層層疊疊的蘆葦蕩成了革命隊伍的好戰場。當年賀龍同誌說,洪湖“能藏兵30萬(wan) ”。
“土銃梭鏢驅敵宼,香菱雪藕做軍(jun) 糧。1958年首排的革命歌劇《洪湖赤衛隊》、1961年公映的同名電影,說的就是那段崢嶸歲月。”洪湖市檔案館史誌科科長胡怡敏首先帶記者走進洪湖之畔的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徜徉在當年赤衛隊員用過的梭鏢、漁叉、土炮、“槍標劃子”等展陳中間,胡怡敏動情地介紹:“劇中人物駕一葉輕舟,一邊采蓮一邊吟唱‘洪湖水浪打浪’的場景,是國人心中永恒的經典……”
走出紀念館,帶著對先烈的景仰,記者登船深入湖區。但見湖中青青蒿草密密匝匝、亭亭蘆葦連綿如雲(yun) ,一葉葉小舟在縱橫交錯的河湖港汊間翩然而過,不時驚起水鳥“撲棱棱”飛上天際……
“我們(men) 洪湖人有個(ge) 說法——寧可靠大湖,不可靠大戶。”船老大李金庫眼裏全是故事。
不等記者發問,他接著解釋:“大湖裏的財富取之不盡唄!裝著父老們(men) 的好光景。現在,風吹稻田千層浪,巴掌大的魚兒(er) 荷下藏……”李金庫眉飛色舞,話裏竟也帶出了韻腳。
少頃,他轉了話頭:“不過,財富,也得取之有道。”作為(wei) “漁二代”的李金庫,講起了洪湖的過往。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wei) 了多打糧圍湖造田,為(wei) 了多捕魚蝦滿湖撒網,開發洪湖成為(wei) 大家一擁而上的選擇。到了八十年代,洪湖開始興(xing) 起人工養(yang) 殖,以湖草養(yang) 湖魚,並逐漸出現圍網養(yang) 殖。據《洪湖市誌》載:1985年,某漁場率先在洪湖圍網養(yang) 魚114畝(mu) ,產(chan) 量之高,“受到專(zhuan) 業(ye) 養(yang) 魚者矚目”。
圍網養(yang) 殖的甜頭讓更多人躍躍欲試——由於(yu) 水產(chan) 品比農(nong) 產(chan) 品收益高很多,湖區農(nong) 民紛紛棄農(nong) 從(cong) 漁,大量外地漁民也加入進來,“圈湖大戰”愈演愈烈。到2004年,洪湖70%以上水麵都被養(yang) 殖網箱占據……
“那時候,竹竿挨著竹竿,圍網連著圍網,整個(ge) 湖麵就像‘迷魂陣’。‘浪打浪’成了‘竿連竿’!”李金庫說,惡果很快顯現出來——水質下降、鳥類和珍稀物種越來越少、野生荷花麵積銳減,整個(ge) 洪湖生態係統遭到破壞……
洪湖人意識到:再這樣下去,祖祖輩輩引以為(wei) 豪的魚米之鄉(xiang) 會(hui) 被徹底毀掉!
“2005年起,洪湖開始拆除圍網,當時就有很多漁民陸陸續續‘上岸’!”李金庫回憶。
“要說最大的變化,發生在2016年以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戰略,讓洪湖生態修複邁開了新的步伐。”胡怡敏接著說,從(cong) 那時起,“湖長製”“基層聯防製”“聯席會(hui) 議製”等舉(ju) 措讓任務到人、責任到位;環湖汙染企業(ye) ,關(guan) 閉一批、改造一批、搬遷一批;數字化賦能,讓洪湖保護有了智慧大腦;退垸還湖和生態修複工程也在跟進……“現在,洪湖天然濕地麵積逐步擴大,鳥類種群恢複到138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和粗梗水蕨被重新發現,野生荷花恢複到數萬(wan) 畝(mu) ……”
最美洪湖水,終於(yu) 回來了!曾經的“上岸”漁民李金庫,也結束了外出打工,又回到湖上,成了洪湖旅遊港的一名遊艇駕駛員,載著遊客賞荷觀鳥,享受撲麵而來的清風花香。
同樣回來的,還有水產(chan) 養(yang) 殖。不過這一次,不再是搜求無度的瘋狂擴張,而是共生共存的相得益彰。“養(yang) 蟹,最緊要的是‘三不貪’!”在湖邊,“蟹二代”文夥(huo) 祥講起自己的“養(yang) 蟹經”,與(yu) 父輩有了很大不同——不貪養(yang) 殖密度,不貪蝦蟹混養(yang) ,不貪飼料便宜!這“三不貪”,讓他去年螃蟹畝(mu) 產(chan) 超過300斤,“湖水好,湖鮮就長得好、賣得俏。咱少給湖裏添負擔,湖水給咱的饋贈,就會(hui) 更慷慨”!
真的很慷慨——如今,洪湖全市年淡水產(chan) 品總量超過60萬(wan) 噸,在全國縣市排名第一;水產(chan) 業(ye) 純收入占農(nong) 民總收入的比重超過65%,居全省首位。洪湖蓮藕、洪湖藕帶、洪湖大閘蟹成了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蓮子、菱角、再生稻米擺上湖鮮全宴的餐桌,饋饗八方來客……
這才是魚米之鄉(xiang) 應有的滋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