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激發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

發布時間:2023-04-06 15:28:00來源: 經濟日報

  在日前舉(ju) 辦的2023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論壇上,與(yu) 會(hui) 人士探討了新時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熱議如何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不少參會(hui) 的企業(ye) 家表示,民營企業(ye) 發展迎來了又一個(ge) 春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切實落實“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依法保護民營企業(ye) 產(chan) 權和企業(ye) 家權益,完善相關(guan) 政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ye) 發展壯大。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民營經濟必定大有可為(wei) ,其發展環境會(hui) 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hui) 越來越大。

  在發展民營經濟這個(ge) 問題上,黨(dang) 中央的方針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確的。一係列支持政策和擴大民間投資的文件也相繼出台。此前印發的《紮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明確指出,有力有序推進“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實施,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民間投資更是成為(wei) 擴大有效投資、紮實穩住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民營經濟發展同樣是代表委員們(men) 熱議的話題。我國民營經濟已成為(wei)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繁榮城鄉(xiang) 市場、擴大社會(hui) 就業(ye) 的重要力量,創造出巨大價(jia) 值。

  我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還有很多新領域新賽道有待開拓,都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作為(wei) 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ye) 、90%以上的企業(ye) 數量的民營經濟,在其中勢必會(hui) 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men) 要引導民營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家正確理解黨(dang) 中央方針政策,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當前不少民營企業(ye) 經營的領域處於(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與(yu) 同類的國企相比,在資源稟賦和政策上存在一定差異,亟待轉型升級。近年來,支持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的政策體(ti) 係逐步完善,但部分政策缺乏精準性和協同性的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地方製約企業(ye) 發展的“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的領域製度性交易成本較高,在投資意願與(yu) 投資目標等方麵依然需要完善,民間投資增長的基礎尚不牢固,投資的積極性仍待充分激發。

  “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是我們(men) 國家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內(nei) 容,是我們(men) 國家經濟的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後更不會(hui) 變。進一步提振民營經濟預期、穩定民營企業(ye) 家信心,關(guan) 鍵要落實好鼓勵民間投資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用市場辦法、改革舉(ju) 措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民營企業(ye) 長期投資的信心,引領民營經濟實現新飛躍。

  要大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影響著企業(ye) 開辦、生產(chan) 、經營、退出等各個(ge) 環節,隻有營造公平、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企業(ye) 家才能安心搞經營、放心辦企業(ye) ,進而解決(jue) 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ye) 預期不穩、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困難等問題。平等對待各類所有製企業(ye) ,依法保護企業(ye) 產(chan) 權和企業(ye) 家權益,促進各類經營主體(ti) 公平競爭(zheng) ,支持民營企業(ye) 發展壯大。

  同時,要堅持法治思維,從(cong) 製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要全麵清理改革一批製約民間投資準入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規範投資準入門檻,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ye) 獲得感,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讓各類經營主體(ti) 對積極的政策導向形成穩定預期。應促進市場規則更加公正透明,營造穩定可預期的經營前景,讓民營企業(ye) 專(zhuan) 心謀發展。

  還要處理好監管與(yu) 市場的關(guan) 係。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企業(ye) 相關(guan) 審批程序,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為(wei) 民營企業(ye) 大膽創新創業(ye) 、轉型升級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應有針對性地培育科技人才,想方設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不斷激發企業(ye) 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還要突出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和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ye) 創新活力。

  周湘智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