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測雨,風雲三號G星有哪些“絕技”
2023年4月16日9時36分,長征四號乙遙五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我國首顆降水測量專(zhuan) 用衛星風雲(yun) 三號G星送入預定軌道。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製的風雲(yun) 三號G星,作為(wei) 風雲(yun) 衛星家族中的第20星,在國際上首次采用雙頻主動降水測量雷達與(yu) 被動微波、光學遙感相結合的綜合探測,實現了降水測量從(cong) “被動看”到“主動探”的跨越,進一步提高了我國氣象綜合觀測能力。
那麽(me) ,這顆衛星都有哪些技術創新?下麵就讓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雙頻段、高精度,對降水進行“CT掃描”
降水是全球水循環的重要過程,降水量多少和降水在時間與(yu) 空間分布上的變化會(hui) 極大地影響人們(men) 的生活。據統計,全球台風有三分之一左右產(chan) 生於(yu) 北太平洋西部,而我國正處於(yu) 這一台風活動帶。近年來,台風暴雨內(nei) 澇成為(wei) 我國部分城市麵臨(lin) 的重要災害,給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關(guan) 於(yu) 降水資料的獲取,傳(chuan) 統上主要通過雨量計、地基雷達等手段,但由於(yu) 地麵設備配置數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難以獲取大範圍高空間分辨率的地麵降水信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雲(yun) 三號G星總指揮李海生介紹,風雲(yun) 三號G星搭載了我國首套“空中雨量計”——星載Ku、Ka雙頻降水測量雷達,將雷達觀測分辨率高和衛星觀測範圍廣的優(you) 勢結合起來,通過向大氣發射無線電磁波信號,接收大氣中不同高度層的降水粒子反射信號,獲取垂直方向不同高度層的降水結構信息。同時,利用雷達跨軌方向的掃描能力,實現對水平方向的降水探測,最終使風雲(yun) 三號G星具備自上而下獲取降水精細三維結構信息的能力,“就如同對大氣降水進行CT掃描一樣”。
此外,Ku、Ka雙頻段雷達同步工作時,大氣中不同高度層的降水粒子對輻射微波信號反射率不同,由此可以區分雨雪,並對降水進行精確估計。“其中,Ku頻段有利於(yu) 探測強降水,Ka頻段則有利於(yu) 探測弱降水,兩(liang) 者結合形成的雙頻探測可以擴展降水探測能力,提高降水反演精度,精準感知407公裏軌道高度內(nei) 地球大氣0.2毫米/小時如毛毛雨般的降水強度變化,比國外同類儀(yi) 器在相同靈敏度下的距離分辨率提高了1倍。”李海生解釋。
全天時、全天候,“精確把脈”台風暴雨
為(wei) 進一步提升對台風、暴雨等災害性降水的高精度觀測,風雲(yun) 三號G星除配有主動降水測量雷達外,還搭載一台微波成像儀(yi) ,能夠接收地球大氣10~183千兆赫微波輻射能量,並進行全天時、全天候、多極化協同探測。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雲(yun) 三號G星總設計師錢斌看來,微波成像儀(yi) 就像一隻高靈敏、高精度的千裏眼,可以“精確把脈”台風暴雨,獲取台風內(nei) 部溫濕結構、台風強度、台風影響區雨強等關(guan) 鍵信息,預測台風未來發展情況。
此外,風雲(yun) 三號G星搭載的光學遙感載荷——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yi) ,將實現可見光/紅外雲(yun) 圖、雲(yun) 頂溫度和高度、有效粒子半徑、雲(yun) 形態學方麵的要素探測,進而輔助判斷降水雲(yun) 的存在,完善微波測量的反演結果。
“主動降水測量雷達與(yu) 被動微波、光學遙感相輔相成,實現降水要素的多體(ti) 製聯合協同探測,可謂強強聯合,將測量降水的配置拉成‘頂配’,成為(wei) 降水測量界的‘王炸’。”錢斌形象而幽默地比喻道。
可俯仰、可掉頭,靈動跳出“太空芭蕾”
風雲(yun) 三號G星運行在低軌低傾(qing) 角的非太陽同步軌道。對於(yu) 軌道上的衛星,由於(yu) 光照條件不斷變化,其外部熱環境變化複雜,太陽會(hui) 定期出現在軌道麵的兩(liang) 側(ce) ——一段時間內(nei) ,太陽照射衛星的左側(ce) 麵;過了這段時間,太陽又會(hui) 照射衛星的右側(ce) 麵。而定量探測的需求,要求風雲(yun) 衛星必須有一麵始終背向太陽。“為(wei) 適應低軌低傾(qing) 角軌道複雜的光照條件和多變的外熱流,確保衛星始終以同一側(ce) 麵麵向太陽,從(cong) 而保證穩定的外部熱環境和單機穩定的工作環境,我們(men) 在姿軌控係統設計了自主偏航姿態機動模式,即當太陽光從(cong) 軌道麵的一側(ce) 運動到另一側(ce) 時,衛星將自動轉身180°,實現從(cong) 正飛到倒飛再到正飛的靈活機動掉頭。”錢斌強調。
在衛星運行的低軌道上(距離地麵約407公裏高度),大氣密度較高,遇上太陽活動高年,衛星1天的軌道高度衰減就達600多米。根據任務要求,衛星軌道高度要控製在100米的偏差以內(nei) ,每天需要進行3次軌道調整。針對這一情況,風雲(yun) 三號G星研製團隊集智攻關(guan) ,實現了軌道高度維持、偏心率與(yu) 軌道相位協同自主控製,讓衛星一直以固定高度經過同緯度地區上空,保障了應用效能的發揮。同時,為(wei) 滿足有效載荷在軌執行任務的需求,研製團隊還為(wei) 衛星設計了三軸任意角度的快速機動、短期姿態偏置模式,將載荷有效觀測範圍提高近50%。
據悉,在後續的業(ye) 務運行中,風雲(yun) 三號G星將繼續發揮“獨門絕技”,與(yu) 風雲(yun) 三號晨昏星、上午星、下午星組網形成完整的低軌氣象衛星業(ye) 務綜合觀測能力,將預報精度提高3%左右,預報時效延長24小時左右,氣象災害監測時效提高近1倍,有效監測衛星壽命周期內(nei) 發生在海上的台風內(nei) 部雲(yun) 、雨發展過程,在為(wei) 台風、暴雨、暴雪等災害性降水提供高精度觀測資料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效能。
(本報記者 張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