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鳥類“到訪”北京多地:一座城,萬鳥來
一座城,萬(wan) 鳥來
4月的密雲(yun) 水庫,一隻蒼鷺銜著小樹枝從(cong) 空中飛過,翩然落在水庫中的一座小島上,它要在這裏築巢、繁衍。這個(ge) 小島被稱為(wei) “鳥島”,是密雲(yun) 水庫鳥類最集中的區域。每年,最先到達密雲(yun) 水庫的是蒼鷺,之後鸕鶿、斑頭秋沙鴨、普通秋沙鴨、骨頂雞、鳳頭潛鴨等鳥類將陸續抵達,大天鵝、小天鵝、白鷺、大鴇、白枕鶴等也是這裏的常客。
密雲(yun) 水庫、官廳水庫、溫榆河公園、房山十渡拒馬河、南海子公園……如今,北京不少地方已成為(wei) 鳥兒(er) 的天堂。北京四季分明,地處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徙通道,每年春秋兩(liang) 季,大量候鳥遷徙途經北京。目前全市鳥類種類比十年前多了近百種,達到515種。
候鳥偏愛京城水庫
“鳥島”是密雲(yun) 水庫內(nei) 湖轄區南石駱駝分區的一塊寶地,因大量蒼鷺、鸕鶿在此棲息、繁衍而得名。每到候鳥遷徙季,管護員還未走近“鳥島”,便可聽到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原本寂靜的庫區、湖區變得熱鬧起來,更顯生機勃勃。
春季是鳥類由集群活動向自由活動過渡的季節。記錄顯示,今年2月19日,鳥類春季遷徙拉開序幕,北歸鳥類陸續現身密雲(yun) 水庫;2月27日,首批鸕鶿、蒼鷺到達“鳥島”,數量近百隻;3月18日,鸕鶿、蒼鷺等鳥類已基本遷徙完畢,數量達到近千隻。島上大部分鳥類忙於(yu) 建築新巢、修理舊巢,少數已產(chan) 卵,雌性鸕鶿開始孵卵,雄性鸕鶿負責尋找食物。至此,密雲(yun) 水庫“鳥島”鳥類進入繁殖期。
多年來,密雲(yun) 水庫國家重點公益林得到科學係統的管護,密雲(yun) 水庫生物多樣性日益豐(feng) 富,水生態狀況保持良好水平。截至目前,已知庫區周邊共有植物410多種、昆蟲110多種、鳥類220多種(含過境候鳥)、魚類40餘(yu) 種,森林覆蓋率達87.46%。
密雲(yun) 水庫管理處水生態所副所長王群介紹,全球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3條途經中國。如今,密雲(yun) 水庫已成為(wei) 我國東(dong) 部候鳥遷徙區內(nei) 一處資源豐(feng) 富的國家重點濕地。
官廳水庫同樣是候鳥在遷徙季節的優(you) 選之地。2月底,官廳水庫的冰麵開始融化,第一批鳥類已遷徙至此,最早到達的是野鴨、大雁和天鵝。待到冰麵完全化開,數以萬(wan) 計的鳥便在水庫休息、覓食。天鵝對棲息地的水質、環境、空氣都有極高的要求,隨著官廳水庫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棲息的天鵝也越來越多。
入秋後,候鳥開始遷徙,鴻雁、灰雁等開始向南飛行。遷徙中後期,還有大量灰鶴到達這裏,當中也不乏丹頂鶴、白枕鶴、大鴇等。官廳水庫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官廳水庫是鶴類冬季遷徙非常重要的中轉站,每年大約有2萬(wan) -3萬(wan) 隻鶴類在此停留。
隨著官廳水庫的八號橋、黑土窪濕地不斷完善,庫區布設了官廳水庫壩前、八號橋濕地、黑土窪濕地、野鴨湖濕地4個(ge) 觀測站點。隨著永定河生態治理工程的推進以及媯水河濕地的建設,後續又增加了媯水河濕地、臥牛山、太師莊村、張官營農(nong) 場4個(ge) 觀測站點。
據了解,官廳水庫管理處於(yu) 2020年5月開展鳥類觀測工作,迄今共觀測50次,發現水鳥涉及鸊鷉科、鸕鶿科、鷺科、鸛科、鹮科、鴨科等。官廳水庫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官廳水庫每年都有兩(liang) 次大型的候鳥遷徙,夏季亦會(hui) 有少量遷徙活動。庫區鳥類種類較為(wei) 豐(feng) 富,已成為(wei) 鶴類冬季遷徙的主要越冬地。
珍稀鳥類“到訪”北京多地
除了密雲(yun) 水庫、官廳水庫,北京城市副中心、房山十渡、密雲(yun) 區小漕村、延慶區龍慶峽等地都有大鴇、黑鸛等珍稀鳥類到訪,它們(men) 在這裏覓食、休憩,“安家”築巢。
今年1月,房山十渡拒馬河流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相親(qin) 大會(hui) ”,年輕的黑鸛們(men) 在這裏展現優(you) 美身姿,河麵上水波湧動,給這場特殊的“相親(qin) 大會(hui) ”帶來別樣的浪漫氛圍。房山區黑鸛種群常年分布於(yu) 拒馬河、大石河、牛口峪水庫,2020年永定河生態補水後亦有黑鸛分布。2022年,大規模黑鸛種群首次現身周口店。
黑鸛有“鳥中大熊貓”之稱,黑鸛種群大規模“落戶”房山區,與(yu) 這裏的自然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以周口店沿線為(wei) 例,2017年以來,房山區在周口店河沿線先後建設汙水處理廠1座和汙水處理設施4座,新增處理能力0.66萬(wan) 噸/日,出水水質執行北京市地標標準,平均每日補充高品質再生水約0.45萬(wan) 噸,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截至去年年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已連續7年在台湖鎮水南村一片收割後的玉米地裏越冬。去年11月,大鴇還現身密雲(yun) 區小漕村,為(wei) 了給大鴇騰出寬敞的棲息地和安靜的環境,小漕村對大約20畝(mu) 的玉米進行了搶收。
去年年底,五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首現溫榆河公園。據介紹,疣鼻天鵝喜歡開闊的大水麵,尤其喜歡水草豐(feng) 富的地方。由於(yu) 溫榆河有清河第二再生水廠的再生水注入,所以水溫相對較高,冬季也不會(hui) 全部結冰,這是保證疣鼻天鵝獲得足夠食物的一個(ge) 重要條件。疣鼻天鵝能在溫榆河公園棲息,說明這一帶的水生植物和底棲動物比較豐(feng) 富,食源條件良好。
去年7月,黑鸛在延慶區龍慶峽風景區內(nei) 築巢繁殖,兩(liang) 隻可愛的黑鸛寶寶在這裏出生。延慶區有記載的上一次發現黑鸛築巢繁殖還是在2004年,時隔18年再次發現黑鸛繁殖,說明延慶區的生態環境正持續改善。
2021年,市民王先生在南海子公園拍攝到了有著“鳥中錦鯉”之稱的白喜鵲,此前,還有15隻小天鵝、126隻花臉鴨和10隻斑頭秋沙鴨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同時現身南海子公園湖麵。
近年來,南海子區域建設了濕地、麋鹿保護、生態優(you) 先等功能區,已被列入北京重要的濕地名錄,成為(wei) 城南的重要自然保護地。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在南海子公園連續多年開展了常態化鳥類調查監測,陸續發現了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疣鼻天鵝等多種珍稀水鳥。
鳥類觀測技術不斷升級
在密雲(yun) 水庫管理處水生態內(nei) 湖站的辦公桌上,放著厚厚的密雲(yun) 水庫鳥類觀測記錄、鳥類統計表等一係列記錄。這些記錄來自管護員王晨和柳雲(yun) 龍。為(wei) 了更好地觀測和保護鳥類,從(cong) 2022年1月開始,管護員在鳥島尋找合適的位置安裝紅外相機,每天至少去一次鳥類觀測點,用望遠鏡觀看周邊鳥類動態。
同樣在背後守護著鳥類的還有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隊員。每年3月,候鳥北歸,這是統計候鳥數量、了解它們(men) 生存狀態的最佳時機。每天,隊員們(men) 會(hui) 掛著望遠鏡、拿著計數器出現在官廳水庫的不同監測點。
基於(yu) 鳥類時刻都在躍動的特點,想要弄清楚它們(men) 的數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鳥群大規模出現的時候,“我們(men) 會(hui) 劃分不同的計數點位,選取固定時間段同步計數,盡量避免重複或漏計。”保護站站長李理說,他們(men) 有時還要通過影像資料逐幀確認鳥的數量。今年4月12日,統計結果出爐:隊員們(men) 共統計到5.5萬(wan) 隻候鳥,較2000年建站之初已有數倍增長。
大量的觀測記錄為(wei) 鳥類保護提供了數據基礎,除了望遠鏡和紅外相機,AI技術如今也成為(wei) 觀測記錄的有力工具。2022年4月,北京市首座濕地水生態鳥類自動監測站密雲(yun) 水庫1號站建設完成,這是一款基於(yu) AI技術的監測設備,可以更加精準便捷地發現北京鳥類的蹤跡。
AI智能識別自動監測的最大優(you) 點是受自然條件影響小,該裝備配有超高清攝像頭、鳥鳴聲四向拾音器、終端計算機等硬件係統,不僅(jin) 能實現多種通訊模式,確保數據無死角傳(chuan) 輸,還能適應野外環境,經測試,在陰雨條件下可連續運行至少96個(ge) 小時。
目前,該監測裝備陸續在密雲(yun) 水庫、官廳水庫、房山六渡建成三個(ge) 終端站點,監測總數已超過29000條,涉及34種河湖鳥類。
例如,密雲(yun) 水庫1號站已在庫區準確識別蒼鷺、普通鸕鶿、白鷺、綠鷺、夜鷺、池鷺等12種鳥類。2022年8月23日,官廳水庫1號站首次監測到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黑臉琵鷺是僅(jin) 次於(yu) 朱鹮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根據2019年1月的全球同步調查結果,黑臉琵鷺的越冬種群數量僅(jin) 有4463隻,成鳥數量僅(jin) 為(wei) 2250隻。2022年10月18日,拒馬河六渡河湖鳥類AI智能識別自動監測站還監測到了國寶黑鸛。
“自動監測站的建設實現了全天候監測,搭載的鳥類AI智能識別模型可識別常見濕地鳥類50種,為(wei) 水庫的水生態監測與(yu) 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北京市水文總站水生態監測評價(jia) 科科長劉波說。
據了解,今年水務係統計劃在全市範圍內(nei) 再建設12處監測站點,其中包括11處固定站點和1處移動站點。溫榆河公園、南海子郊野公園、團城湖、泃河等傳(chuan) 統“觀鳥聖地”的站點建設也在加緊推進中。
為(wei) 鳥兒(er) 打造優(you) 質棲息家園
鳥兒(er) 頻頻光顧是北京水生態係統及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持續改善的體(ti) 現。
在棲息地保護方麵,密雲(yun) 水庫管理處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恢複的措施,恢複與(yu) 維護鳥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同時,適當補植補栽食源樹種,在鳥類遷徙期和繁殖期,組織科學投食;采取生物防治和加強巡查巡護的方法控製林業(ye) 有害生物,引進天敵、殺蟲燈、誘捕器等防治技術,開展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釋放赤眼蜂、周氏齧小蜂以及腫腿蜂,對水庫涵養(yang) 林保護區內(nei) 常見的油鬆毛蟲、美國白蛾、天牛等有害生物進行防治。
為(wei) 營造生物多樣性環境,溫榆河公園打造“精野結合”的管理模式,通過不同分區,保留一定區域的自然帶並實施荒野化的管理模式,設置天然的屏障以隔絕遊園活動的幹擾。
所謂“精野結合”,就是公園在一些遊客熱度比較高的地方,打造精致的景觀小品,在周邊一些原有的生態區域,建立燕鳴島、林廊聽鳥等保護區,讓動物休養(yang) 生息。同時,溫榆河公園增加了蜜源、食源樹種的近自然生態林,營建多樣生境。
其中,“鳥島”以多樣浮島的形式存在,園區設置了留野區,減少人為(wei) 幹擾,留給鳥類以足夠的棲息地;“本傑士堆”(人造灌木叢(cong) )主要服務昆蟲和小型獸(shou) 類,是灌叢(cong) 的補充;“昆蟲旅館”利用灌叢(cong) 和枯枝搭建場所,為(wei) 昆蟲提供棲息地。
溫榆河公園建成區生境修複後,鳥類由9目10科18屬27種增至21目54科119屬210種,例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頭秋沙鴨、鳳頭蜂鷹、雀鷹等。
在製度建設方麵,近年來,北京市把永定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複作為(wei) 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頭戲,製定出台《永定河平原段生態空間優(you) 化調整實施方案》,完成山峽段治理,建成官廳水庫八號橋、南大荒等水質淨化濕地。
此外,出台實施《北京市密雲(yun) 水庫流域水生態保護與(yu) 發展規劃》和《京冀密雲(yun) 水庫水源保護共同行動方案》,斷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恢複通水,北京五大河流時隔26年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新增有水河道53條、有水河長990公裏,增加水麵77平方公裏。全市河湖健康水體(ti) 比例從(cong) 不足60%提升到87.2%,桃花水母、黑鸛、黑臉琵鷺等珍稀物種頻現多個(ge) 水域,很多河流、湖庫成為(wei) 鳥類遷徙驛站和棲息樂(le) 園。
北京市水務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今年水務係統將深入實施《北京市人民政府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水生態保護修複工作的意見》,健全水生態保護修複協同推進機製,發布潮白河、北運河等水生態空間管控規劃,編製潮白河等流域水生態保護修複規劃及綜合治理與(yu) 生態修複工程方案。
生物多樣性“家底”豐(feng) 厚背後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大都市之一。2020年以來,北京市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數據顯示,2021年實地記錄各類物種共3702種,2020年至2021年累計記錄6283種,其中高等植物1804種,脊椎動物371種,昆蟲2580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250種,藻類475種,大型真菌803種。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數據顯示,北京地區目前已有記錄維管束植物2088種,其中國家及北京市重點保護植物80種。約600種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在我們(men) 生活的城市中棲息繁衍。
近年來,以往無記錄的震旦鴉雀在房山、大興(xing) 、豐(feng) 台等地頻頻被發現,黑鸛、鴛鴦、褐馬雞等物種在北京的分布區不斷擴大,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鵐重新回到了密雲(yun) 山地,以前無記錄的大足鼠耳蝠、小菊頭蝠、香鼬等獸(shou) 類也出現在北京。
野生動植物為(wei) 何在北京紮堆兒(er) ?從(cong) 自然條件來說,北京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為(wei) 各類野生動物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選擇。北京處在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徙通道上,每年春秋兩(liang) 季,大量候鳥遷徙途經北京。目前全市鳥類種類比十年前多了近百種,達到515種。
同時,這也與(yu) 北京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密不可分。近年來,北京的百萬(wan) 畝(mu) 造林綠化、濕地保護、城區綠化等工作,都將動物“居民”的吃、住、行需求納入考量。大片林海連通了碎片化的“生態孤島”,打通了野生動物的遷徙之路,提供了更廣闊的棲息空間。
如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北京製定了2021-2025年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案,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實現212個(ge) 網格調查全覆蓋,動態摸清全市生物多樣性的本底情況。這必然將為(wei) 保護提供基礎。
“十四五”期間,北京每年還要建設120處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區,即在森林、大體(ti) 量公園和綠地中選擇隱蔽性強、食源植物多的區域,通過搭建昆蟲旅館和本傑士堆等方式,為(wei) 小動物營造棲息地。
今年,北京的生態係統功能將進一步提升。通過建設動物飲水區、增加食源蜜源植物、保留野花野草,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100處。郊野公園積極開展自然帶、小微濕地建設,創造暗夜空間,為(wei) 小動物棲息創造條件。在水鳥遷徙停歇地,構建完整食物鏈,為(wei) 水鳥等野生動物提供遷徙“加油站”。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張璐 行海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