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森林“四庫” 繪出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
在甘肅省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人們(men) 扶苗栽樹、揮鍬培土,開展義(yi) 務植樹活動;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治沙工人們(men) 不斷加大植樹造林和草原修複力度,為(wei) 科爾沁沙地披上“綠裝”;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春季造林計劃已全麵啟動,百畝(mu) 楊樹、紅鬆正在有序栽種……
穀雨催新綠,植樹正當時。繼清明之後,穀雨前夕,多地再次掀起造林綠化熱潮,人們(men) 植綠護綠,共同繪出美麗(li) 中國的更新畫卷。
森林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ti) ,是人類生存的根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
這一重要論述,形象概括了森林的多元功能與(yu) 多重價(jia) 值,為(wei) 重構林業(ye) 價(jia) 值體(ti) 係開闊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專(zhuan) 家表示,基於(yu) 森林“四庫”功能,找準中國林業(ye) 發展的戰略定位,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關(guan) 乎戰略全局的重大時代課題。
涵水為(wei) 庫,潤澤大好河山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滋養(yang) 萬(wan) 物、潤澤四方。樹與(yu) 水向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北京林業(ye) 大學教授朱清科表示,森林以其林冠層、林下灌草層、枯枝落葉層、林地土壤層等攔截、吸收、蓄積降水,使其具有保持水土的生態服務功能。數據顯示,1萬(wan) 公頃林地所含水量相當於(yu) 一座300萬(wan) 立方米的水庫,每公頃林地的年均泥沙流失量僅(jin) 為(wei) 50千克,而無林地則高達2200千克。
圓齒野鴉椿、深山含笑、銀葉金合歡……近日,在江西省贛州市峰山國家森林公園2023年義(yi) 務植樹活動現場,一株株樹苗迎風搖曳,煥發著綠色希望。
贛州多山丘,特殊的土質產(chan) 生一種名為(wei) 崩崗的地貌。作為(wei) 最嚴(yan) 重的水土流失類型之一,崩崗曾是贛州生態的短板。
為(wei) 治理該生態頑疾,近年來,贛州向水土流失宣戰,實施蓄水保土、植樹增綠,從(cong) “向山要樹”變成“愛山護林”。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4238平方公裏,其中2022年新增治理崩崗1600座。
“以前村裏一下雨,土層流失形成泥石流,真讓人苦不堪言。如今,沙洲變成了綠洲,變化太大了!”贛州市贛縣區白鷺鄉(xiang) 小路農(nong) 場負責人謝小路對當地發生的變化印象深刻。
植樹蓄水固土,贛州並非個(ge) 例。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渺。“我們(men) 這的3000多畝(mu) 柑橘林都采用綠色種植,泥沙不下山,咱也為(wei) 守好水庫出把力。”湖北省丹江口市水之源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銷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王傑說。“管住斧頭,護住山頭,守好源頭”,通過開展植樹增綠,治理修複,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土流失麵積正逐年減少。
增加森林植被不僅(jin) 能治理水土流失,還能夠調蓄洪水、涵養(yang) 水源、解決(jue) 水資源問題。
目前,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每年為(wei) 灤河、遼河下遊地區涵養(yang) 水源、淨化淡水2.84億(yi) 立方米;湖南省林業(ye) 局測算,湖南現有森林每年可增加涵養(yang) 水源1038萬(wan) 立方米,增加保土量164萬(wan) 噸;陝西省生態環境廳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黃河流域陝西段內(nei) 植被覆蓋率達到60.68%,優(you) 良水質比例明顯優(you) 於(yu) 預期目標。
與(yu) 此同時,高質量水源林在淨化水質等方麵功能突出,對於(yu) 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生活和生產(chan) 用水的基本需求有著積極影響。據悉,“十四五”期間,廣東(dong) 省規劃建設500萬(wan) 畝(mu) 高質量水源林,其中造林300萬(wan) 畝(mu) ,封山育林200萬(wan) 畝(mu) 。
“合理的森林覆蓋率、森林植被類型、造林技術,是森林植被與(yu) 水資源協同調控的關(guan) 鍵,在造林實踐中要綜合考慮。”北京林業(ye) 大學教授餘(yu) 新曉建議,在新形勢下,要以多功能森林經營為(wei) 導向,充分釋放森林水庫的多重效益。
聚財為(wei) 庫,拓寬致富渠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發展林業(ye) 產(chan) 業(ye) 是踐行“兩(liang) 山”理念的重要途徑,亦是森林錢庫的具體(ti) 體(ti) 現。
“重視森林,就是重視經濟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劍春解釋,森林可以向人類持續提供多種產(chan) 品,包括木材、動植物林副產(chan) 品、化工醫藥資源等。同時,森林又提供了重要的空氣調節、土壤保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產(chan) 品和服務。
良好自然生態蘊含巨大經濟價(jia) 值。近些年,各地充分發揮林業(ye) 產(chan) 業(ye) 在生態扶貧、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作用,拓寬百姓致富渠道。
“我這個(ge) 年紀,出去不好找工作。來合作社工作後,每年收入有3萬(wan) 元左右,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4月12日,正在進行森林撫育作業(ye) 的吳海龍說,2017年他加入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潤蓮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一年後便摘掉了“窮帽子”。
山巒疊嶂、溝壑縱橫,生態脆弱與(yu) 深度貧困過去在山西相互交織。脫貧攻堅期間,山西圍繞增綠、增收兩(liang) 條主線,聯動實施造林綠化務工、退耕還林獎補、森林管護就業(ye) 等項目,並探索建立扶貧攻堅造林(種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模式,實現生態脫貧互促雙贏。
依托造林合作社,一大批像吳海龍一樣的脫貧戶,實現持續增收。數據顯示,山西省現有林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5767個(ge) ,全省林草產(chan) 值由2012年的311億(yi) 元提高到2021年的600億(yi) 元,年均增長率超過7%。山間樹真正變為(wei) 百姓手中的“搖錢樹”。
隨著人們(men) 生態環境意識的增強,走進大自然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願望與(yu) 需求。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也隨著森林旅遊、森林康養(yang) 、自然教育、森林文化等新業(ye) 態的產(chan) 生,轉化成為(wei) 巨大的商業(ye) 價(jia) 值。如一塊寶石般鑲嵌於(yu) 蘇、浙、皖三省之間的江蘇省溧陽市,就走出了“以綠生金”的創新發展之路。
依托森林資源,溧陽推出森林康養(yang) 、自然研學、休閑民宿等旅遊產(chan) 品,不斷豐(feng) 富鄉(xiang) 村旅遊形態;對各類林產(chan) 品進行“周邊開發”,打造茶葉、藥材、花木等特色品牌,不斷延伸旅遊產(chan) 業(ye) 鏈條。
隨著旅遊資源優(you) 勢放大,溧陽逐漸成為(wei) 長三角地區休閑度假新去處。位於(yu) 天目湖鎮中西部的桂林村,在旅遊熱潮帶動下,引來多個(ge) 文旅項目落戶。眾(zhong) 多文旅項目形成集聚效應,又催生出老百姓自發經營的鄉(xiang) 村旅遊實體(ti) 180多家,其中農(nong) 家樂(le) 50多家、民宿70多家。
據了解,從(cong) 2017年開始,中國森林旅遊創造社會(hui) 綜合產(chan) 值超過萬(wan) 億(yi) 元,成為(wei) 林草業(ye) 三大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wei) 錢庫,森林還持續供給能源物質。2021年,由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等聯合編寫(xie) 的《3060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shu) 》指出,截至2020年,中國可利用的林業(ye) 剩餘(yu) 物總量3.5億(yi) 噸,能源化利用量為(wei) 960.4萬(wan) 噸。
積糧為(wei) 庫,營造“綠色糧倉(cang) ”
倉(cang) 廩實,天下安。莽莽青山也是“綠色糧倉(cang) ”。
從(cong) 結構看,森林糧庫主要可分為(wei) 六類:棗、柿、香榧等木本糧食,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蘋果、柑橘等森林水果,菌類、竹筍等森林蔬菜,杜仲、枸杞等森林藥材和茶、花椒等森林飲料、香料。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多種多樣森林植物的種子、果實、葉子,可提供高品質的“森林碳水”“森林蛋白”和“森林脂肪”,有利於(yu) 調整居民膳食結構。
“食用植物油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林業(ye) 科學院研究員裴東(dong) 舉(ju) 例介紹,在長期的政策支持下,中國木本油料種植麵積已達2.46億(yi) 畝(mu) ,年產(chan) 食用油約104萬(wan) 噸,增長潛力巨大。
工程車輛往來穿梭,各類機械設備轟鳴作業(ye) ;施工人員挖窩栽樹,奔忙在沃野山間……連日來,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桃園村油茶產(chan) 業(ye) 園,一派熱火朝天勞動景象。
“項目早完工就能早投產(chan) 、早惠民,我們(men) 購買(mai) 三年生的苗子,一年後就掛果,兩(liang) 年後就豐(feng) 產(chan) 。”利州區林業(ye) 局產(chan) 業(ye) 股負責人張忠榮算了一筆增收賬,一畝(mu) 油茶能產(chan) 出1500餘(yu) 斤山茶油,收益預計將超12萬(wan) 元。
桃園村油茶產(chan) 業(ye) 園的建設,是四川加快森林“油田”功能開發的一個(ge) 生動樣本。結合全省可利用林地現狀,今年初,四川省林草局提出將實施“天府森林糧庫123工程”——力爭(zheng) 到2030年,盤活林地1億(yi) 畝(mu) 、生產(chan) “林糧”2000萬(wan) 噸、實現產(chan) 值3000億(yi) 元。其中,以核桃、油茶、油橄欖“三棵樹”為(wei) 代表的木本油料麵積,將在2030年達到2150萬(wan) 畝(mu) 。
“因此,擴大麵積是首要目標。”四川省林草調查規劃院科研處相關(guan) 負責人解釋,下一步,四川將通過改培、新造、補植等措施積極擴大糧食、油料等在林地內(nei) 的利用規模,今後8年,全省年均可增加經營麵積350萬(wan) 畝(mu) 。
根據國家林草局印發的《林草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21—2025年)》,到2025年,中國木本油料種植麵積達2.7億(yi) 畝(mu) 左右,木本食用油年產(chan) 量達250萬(wan) 噸,其中油茶種植麵積達9000萬(wan) 畝(mu) ,茶油年產(chan) 量達200萬(wan) 噸。
向森林要糧食,發展林下種植不可或缺。
眼下,正是林下仿野生白肉靈芝種植的關(guan) 鍵時期。在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xiang) 龍元村的種植基地內(nei) ,村民們(men) 搬運菌種、翻土、蓋膜……忙得不亦樂(le) 乎。
“我們(men) 這種的靈芝一年能采收兩(liang) 次,可連續采收五年,產(chan) 出品質很好。”獨龍江鄉(xiang) 農(nong) 業(ye) 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新華介紹,靈芝種植采用“政府+公司+集體(ti) 經濟+農(nong) 戶”的新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運營模式,每戶年均增收可達3000元。
林下種植對保護林地生態也有幫助。在靈芝生長階段,村民們(men) 時常會(hui) 為(wei) 林地澆水,增加林子濕度。“隻有好林子才能長出好靈芝,守護生態就是守住錢袋子。”李新華說。
專(zhuan) 家認為(wei) ,營造“綠色糧倉(cang) ”,下一步要實施良種、良法和良技,重點推進現代化木本糧油產(chan) 業(ye) 經濟體(ti) 係,要持續完善森林食品溯源標準化體(ti) 係建設,延伸森林食品綠色供應鏈,全麵提升優(you) 質森林食品供給能力。
固碳為(wei) 庫,提升碳匯能力
眾(zhong) 木成林,鬱鬱蔥蔥,一座森林就是一個(ge) 儲(chu) 碳庫。
根據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全球森林碳儲(chu) 量達6620億(yi) 噸,主要儲(chu) 存在森林植被、森林土壤以及凋落物和枯死木中,森林植被區的碳儲(chu) 量約占陸地碳庫總量的56%。
“森林碳庫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更是一個(ge) 科學的表達。”北京林業(ye) 大學教授林震解釋,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以多種形式固定下來。
根據森林中的碳循環機理,多地多部門大力加強林業(ye) 生態建設,選育固碳優(you) 良品種,做好防火防病蟲害工作,讓森林“碳庫”更優(you) 質、更穩定。
遠望,青山巍巍,白雲(yun) 輕移;近觀,涼風拂過,綠浪翻湧……2018年建成開放的雙龍生態公園,是貴州省貴陽市著名的“城市氧吧”。
“公園建設前,這裏到處是石坡,連栽樹的土壤都不夠。”雙龍生態公園建設項目負責人馮(feng) 其茂說,對此,他們(men) 一手開展水環境治理,一手采取跨區縣取土、生態造林等措施,才讓荒山慢慢恢複生機。
增加森林碳儲(chu) 量,貴陽還對現有針葉林純林進行改培,培育針闊混交林,著力結合好針闊林比例。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種植經濟林麵積80萬(wan) 餘(yu) 畝(mu) 。根據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評估結果,2022年貴陽現有森林年固碳總量已達115.05萬(wan) 噸,是多年以來的最高值。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森林植被總碳儲(chu) 量淨增13.75億(yi) 噸,達到92億(yi) 噸。研究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麵積約1/4來自中國,為(wei) 增綠固碳、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發揮了顯著作用。
伴隨國土綠化的科學推進,森林碳匯能力穩步提升。林震表示,所謂森林碳匯,主要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複等措施,實現固碳、降碳的過程、活動或機製。
2021年,福建省三明市首創林業(ye) 碳票製度,做大森林碳匯“大蛋糕”。“我們(men) 村一棵樹沒砍,靠‘打包賣空氣’就掙了14萬(wan) 多元。”三明市將樂(le) 縣常口聯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林順,對此感觸良多。
記者了解到,碳票是以林木生長量為(wei) 測算基礎,並依據計量方法換算成的碳減排量,經過林業(ye) 部門、生態環境部門核定後,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從(cong) 而將空氣變成一種可升值、可交易、可質押的有價(jia) 證券。
作為(wei) 中國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三明市近年來積極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率先營造全國首片碳中和林,設立全省首個(ge) 碳匯專(zhuan) 項基金,成立全省首家碳匯服務機構,進一步破解生態產(chan) 品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難題。截至目前,三明市累計開發碳票項目40個(ge) 、碳減排量94.5萬(wan) 噸、交易金額99.98萬(wan) 元。
“進一步提升森林碳匯能力,充分發揮森林碳庫的‘壓艙石’作用,相關(guan) 政策機製仍需完善。”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複司司長張煒說,未來,應研究建立基於(yu) 森林碳庫價(jia) 值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做到補償(chang) 對象精準、碳匯補償(chang) 數據精準、碳匯補償(chang) 價(jia) 格精準、碳匯補償(chang) 出資政策精準,並研究推進碳匯交易試點,從(cong) 而多元化實現森林碳匯價(jia) 值。
鏈接
義(yi) 務植樹知多少
今年是全民義(yi) 務植樹開展42周年。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四次會(hui) 議通過《關(guan) 於(yu) 開展全民義(yi) 務植樹運動的決(jue) 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成為(wei) 每一位適齡公民的法定義(yi) 務。40多年來,全民義(yi) 務植樹在中華大地蓬勃展開,義(yi) 務植樹盡責形式不斷創新,隨願、隨處、隨時植樹逐漸變成現實。
根據《全民義(yi) 務植樹盡責形式管理辦法(試行)》,全民義(yi) 務植樹,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男十一歲至六十歲,女十一歲至五十五歲,除喪(sang) 失勞動能力者外,按照有關(guan) 規劃、標準和技術要求,無報酬地以直接或者間接方式履行植樹義(yi) 務的行為(wei) 。目前,義(yi) 務植樹盡責形式有8大類50多種。
(一)造林綠化類。指直接參加喬(qiao) 、灌、草植被育苗、栽植全部或者部分過程的勞動的盡責形式。
(二)撫育管護類。指直接參加對現有喬(qiao) 、灌、草植被除草除雜、澆水、鬆土施肥、有害生物防治、整枝修剪、間伐等撫育管護活動全部或者部分過程的勞動的盡責形式。
(三)自然保護類。指按有關(guan) 規範要求,身體(ti) 力行參加保護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棲息地,修複退化或者受損土地自然生態功能的全部或者部分過程的勞動的盡責形式。
(四)認種認養(yang) 類。指通過直接投工投勞或者捐資代勞,在指定地點新建喬(qiao) 、灌、草植被,或者對指定喬(qiao) 、灌、草植被進行冠名或者非冠名養(yang) 護的盡責形式。
(五)設施修建類。指在技術人員指導下,修建森林作業(ye) 道、森林防火帶、森林公園步道,綠地灌溉(排澇)渠道,以及各類綠地遊憩、服務、管理設施等全部或者部分過程的勞動的盡責形式。
(六)捐資捐物類。指自願向合法公募組織捐贈資金用於(yu) 國土綠化,或者捐獻當地國土綠化急需物資的盡責形式。
(七)誌願服務類。指自願參加國土綠化公益宣傳(chuan) 活動,或者按有關(guan) 要求提供與(yu) 國土綠化相關(guan) 的普及推廣、培訓指導、公益活動組織管理等誌願服務的盡責形式。
(八)其他類。指其他與(yu) 國土綠化相關(guan) 的勞動或者貢獻。
為(wei) 方便公眾(zhong) 參與(yu) 義(yi) 務植樹,全國綠化委員會(hui) 辦公室已在全國全麵推行“互聯網+全民義(yi) 務植樹”,建立了由全民義(yi) 務植樹網、微信公眾(zhong) 號和手機APP構成的全國全民義(yi) 務植樹網絡平台。此外,多地打造綠化認建認養(yang) 捐贈平台,推出古樹名木認養(yang) 等捐資項目,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植樹活動,營建紀念林。
2023年1月1日至4月7日,全國全民義(yi) 務植樹網絡平台已上線發布盡責活動3883個(ge) 。首都綠化委員會(hui) 辦公室建立了五級“互聯網+全民義(yi) 務植樹”基地64個(ge) ,並創建首都全民義(yi) 務植樹微信公眾(zhong) 號,為(wei) 市民就近就地參加義(yi) 務植樹提供服務和便利。
(本報記者葉 子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