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師生打造“綴玉聯珠”甲骨綴合信息庫 成檢索成果主要平台
中新網上海4月21日電(記者 陳靜)記者21日獲悉,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yu) 古文字研究中心師生共同打造“綴玉聯珠”甲骨綴合信息庫(以下簡稱“綴合庫”),致力於(yu) 全麵整合甲骨綴合信息,將綴合情況、出處、綴合者等信息匯於(yu) 一處,冀為(wei) 學界提供查檢之便。
甲骨綴合,指綜合利用甲骨上的各方麵信息將甲骨碎片拚接起來,使原本破碎的材料變為(wei) 完整或較為(wei) 完整的材料,是甲骨新材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學者的甲骨綴合成果一般通過專(zhuan) 著、書(shu) 刊和網絡文章等方式發表,往往散見多處,不便利用,紙質出版品亦不能滿足及時增補和更新的需求。
據悉,目前,庫內(nei) 共有綴合信息6400餘(yu) 條,並將持續更新。綴合庫堅持開放原則,內(nei) 置交流反饋功能,共收到70餘(yu) 條專(zhuan) 家學者的反饋意見,已成為(wei) 學界檢索甲骨綴合成果的主要平台。
據悉,對於(yu) 研究商代文字和曆史的學者來說,甲骨卜辭是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十分珍貴,但由於(yu) 多數甲骨殘缺太甚,致使其刻辭支離破碎,不便通讀。甲骨綴合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wei) 它能使甲骨碎片“破鏡重圓”,成為(wei) 可以利用的珍貴史料。
近百年來,已有超百位學者投身甲骨綴合工作,完成了七千多組甲骨碎片的綴合。“建立這樣一個(ge) 數據庫,能夠有效避免古文字研究者的重複勞動,避免出現花費心思整理,綴合完成後,卻發現已有前人綴過的情形。”團隊成員、複旦出土文獻與(yu) 古文字研究中心2019級博士生楊熠說。
據了解,開展甲骨綴合工作中最難的一個(ge) 環節,是能在腦海裏將兩(liang) 片散落不同之處的甲骨形成關(guan) 聯。在一般人看來,這件事無異於(yu) “大海撈針”。對古文字研究者來說,首先要跨越字形關(guan) ,熟悉古漢字的寫(xie) 法,擁有深厚的古漢語和曆史文化功底。具體(ti) 到甲骨綴合,還要有極高的記憶水平和敏感度,要對甲骨實物形態與(yu) 已發表的甲骨信息都很熟悉,在頭腦裏形成數據庫,從(cong) 而在綴合工作中靈活調用。
值得一提的是,綴合甲骨的實際場景,並非意味著研究者親(qin) 手拿著甲骨碎片嚐試“拚圖”。由於(yu) 埋藏時間過久,現存甲骨大部分都較為(wei) 破碎,邊緣還可能掉渣,必須存放於(yu) 文物單位妥善保存,研究者一般隻能通過拓片及實物照片來判斷綴合可能性。然而,拓片隻能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形狀可能也會(hui) 因甲骨的弧度而產(chan) 生畸變,更何況很多實物圖還尚未公開。
“我們(men) 現在是使用PS軟件來進行綴合工作,會(hui) 遇到很多看起來很像但是並不是同一組的情況。如果檢查出來有一個(ge) 要素是不符合的,那麽(me) 大概率就是錯誤的。”2022級博士生程名卉笑言。實際上,甲骨綴合並不是這群研究者唯一的工作,而是其中比較基礎的一個(ge) 部分。楊熠目前研究的YH127坑,是殷墟發掘中最有名的一個(ge) 甲骨坑,前輩學者花了很大功夫對其中的甲骨進行綴合複原,但仍有不少材料需要被綴合。近年來,他也投身其中,完成了大約200組綴合,但他的最終目的,是要全麵研究甲骨上記載的文字和內(nei) 容。
“甲骨綴合雖然隻是一個(ge) 開始,但卻是一項材料性比較強的基礎工作。”程名卉強調了甲骨綴合的重要性。完成綴合的甲骨承載著曆史文化價(jia) 值闡釋的重要作用,通過綴合,研究者才能從(cong) 中獲得更完整的信息,從(cong) 而進一步拓展更多曆史、文化等方向的研究。
“無論把它當作什麽(me) 材料來用,總是希望它是最完整的,這是一項1+1>2的工作。”出土文獻與(yu) 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員蔣玉斌期待,綴合庫能夠為(wei) 後續的古文字研究建立起紮實的材料基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