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裏行間,印刻香港活字記憶
新華社香港4月23日電 題:字裏行間,印刻香港活字記憶
新華社記者 梁文佳
“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wei) 一印,火燒令堅。”這是宋代典籍《夢溪筆談》中記載活字印刷的句段。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上,“活字”變幻的視覺盛宴,令世人震撼於(yu) 東(dong) 方技藝,至今曆曆在目。
少有人知的是,活字印刷在香港中上環一帶興(xing) 盛一時,成為(wei) 20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的重要行當之一。
經過上環荷裏活道,轉入西街斜坡,拾級而上,一家活字印刷鋪——光華印務矗立近70年。這家印刷鋪的故事,也是香港活字印刷行業(ye) 發展變遷的縮影。
兩(liang) 代匠心,親(qin) 曆行業(ye) 興(xing) 衰
任偉(wei) 生是光華印務的第二代傳(chuan) 人,這家印刷鋪由他的父親(qin) 任朝光一手創立。
“父親(qin) 1947年從(cong) 廣東(dong) 鶴山來到香港,學習(xi) 印刷並入行。1954年,父親(qin) 離開原先工作的印務公司,在鴨巴甸街53號自立門戶,創立光華印務。”任偉(wei) 生說,自己10歲左右便入行,家中6個(ge) 兄弟姐妹都是從(cong) 小做幫手,“放學回到店鋪之後,父親(qin) 會(hui) 讓我們(men) 去買(mai) 字粒、油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印刷業(ye) 開始騰飛。中環和上環一帶商鋪、銀行林立,對發票、合同、信封、信紙的需求很大,活字印刷因而興(xing) 盛。
“中環和上環一帶那時至少有超過兩(liang) 百間活字印刷店鋪,相輔相成的店鋪一應俱全,燙金鋪、油墨鋪、鑄字公司基本都能在這一帶找到。”任偉(wei) 生說。
光華印務從(cong) 最初鴨巴甸街店鋪裏租借的一個(ge) 印刷機位,發展到現在上環西街幾十平方米的印刷店麵。任偉(wei) 生說,這類小店在那個(ge) 活字印刷的鼎盛時代,多是子承父業(ye) ,衍生了一批家庭式經營的印刷鋪。
不需要人手排版字粒的柯式印刷(膠印)在20世紀八十年代逐漸普及,傳(chuan) 統的活字印刷受到新技術衝(chong) 擊。
到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香港四大鑄字公司相繼結業(ye) 。“排一個(ge) 版如果需要一百個(ge) 字粒,隻要缺少一粒,那就沒辦法印。”字粒與(yu) 活字印刷相伴相生,在唇齒相依的產(chan) 業(ye) 鏈中,鑄字公司的關(guan) 停對於(yu) 活字印刷店鋪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曾經忙得熱火朝天的店鋪,現在隻剩下任偉(wei) 生和太太二人堅守。
精益求精,再現活字技藝
木質字盤上擺放著密密麻麻的鉛質字粒,還有很多字粒被收納在層層堆疊的抽屜格中。任偉(wei) 生的店鋪裏存有數十萬(wan) 字粒,在外行看來,覓字猶如大海撈針。
看似雜亂(luan) 無章,其實有跡可循。“一般是按廣東(dong) 話字典中的部首,從(cong) 一字部一直排到龍字部、龜字部。但有時也按個(ge) 人的使用習(xi) 慣,將常用字放在顯眼位置,方便取用。”任偉(wei) 生說。
與(yu) 現在的計算機排版不同,活字印刷有“執”“印”“切”“釘”四道基本工序,一字落錯便要重頭再來。因此對任偉(wei) 生來說,“執”字粒是最繁複且考驗技術的工序。
他用字鉗在字盤中挑選著合適的字體(ti) 、字號,然後將鉛字放入盛載字粒的“字的”(擺放字粒的木質托盤)中,再調整每個(ge) 鉛字之間的距離,行距則要用到一張薄薄的“鉛片”。字粒排版完成後,將印版鎖緊、固定,便可放入機器內(nei) 開始印刷。
在任偉(wei) 生的店鋪裏,兩(liang) 部引人注目的印刷機,占據了室內(nei) 近半的空間。
其中一部海德堡“風喉照鏡”印刷機買(mai) 來已有50多年。任偉(wei) 生介紹,這部機器通過機械風力吸紙,自動送到壓盤印刷,再將印好的紙張收到吸紙台,1小時可以印幾千張,當年購入時價(jia) 值不菲。
另一部香港製造的“手落照鏡”印刷機,是任偉(wei) 生的父親(qin) 購入,操作更加原始——加墨時需將墨汁抹在如銅鏡般的圓形墨盤上,之後便要借助人力壓動手柄。
抹墨、鎖版、走紙……任偉(wei) 生完成一係列嫻熟的操作後,油墨經墨轆帶動至完全均勻,一張鮮紅的“福”字中國結躍然紙上。
與(yu) 時俱進,守護活字傳(chuan) 承
在任偉(wei) 生看來,活字印刷這門技藝既講求技巧,也崇尚美學。字粒的揀選排列、油墨的明暗深淺、人與(yu) 機器的配合協作都要拿捏精準,最終才能呈現有溫度、有質感的活字印刷作品。
活字印刷作為(wei) 一個(ge) 行業(ye) 誠然已經式微,但香港傳(chuan) 統文化保育熱潮的興(xing) 起,使得活字印刷再度受到關(guan) 注。2014年,活字印刷技藝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清單的“傳(chuan) 統手工藝”類別。
在香港文物保護團體(ti) 的協助下,任偉(wei) 生用自己現成的店鋪和既有的活字印刷工具,成立了“活字寶手作坊”。
借助社交平台和保育組織的推介,任偉(wei) 生基本每周都有兩(liang) 三場手作坊活動,陸續有學生、誌願團體(ti) 組織參加。如今,店鋪內(nei) 除了字粒和印刷機,最多的就是相片、錦旗和獎杯。
一天午後,“活字寶手作坊”正準備開門,一群家長、師生十餘(yu) 人早已在店外等候。
“帶孩子們(men) 來這裏就是為(wei) 了親(qin) 自體(ti) 驗活字印刷工藝,通過一粒粒鉛字感受漢字的魅力。”領隊蘇老師說。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揀字、排版、上墨、壓印……學員們(men) 從(cong) 中細細體(ti) 會(hui) 著字裏行間散發的溫度。
“除了保留住父親(qin) 的一份心願之外,也可以推廣活字印刷。讓更多人知道,活字印刷在香港曾有過一段光輝歲月。”任偉(wei) 生說,活字印刷的薪火相傳(chuan) ,正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種延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