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客服、政務App:想說愛你不容易
智能客服 政務App 想說愛你不容易
不少所謂“智能客服”實用時往往“答非所問”“不解人意”,有些還甚至成了商家為(wei) 回避消費者直接維權投訴而設下的障礙。
開發政務App的本意是優(you) 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近年來一些地方的政務App功能流於(yu) 形式,白白消耗行政資源,徒增基層負擔。
智能客服
有的答非所問
有的妨礙維權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日益成熟,部分商家為(wei) 降低用人成本,紛紛推動電話客服、在線文字客服“智能化”。但不少所謂“智能客服”實用時卻往往“答非所問”“不解人意”,有些還甚至成了商家為(wei) 回避消費者直接維權投訴而設下的障礙。
部分“智能”客服 “答非所問”“適老性差”
記者發現,物流退換貨、機票退改簽、手機改套餐等消費場景中,名為(wei) “智能客服”實則“偽(wei) 智能”“不智能”的情況很讓消費者煩心。
有些“智能客服”不具備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北京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在申報個(ge) 人所得稅的商業(ye) 健康險扣除項目時,需填寫(xie) 所購商業(ye) 保險識別碼,於(yu) 是他在線谘詢已投保的某大型保險公司,智能客服給出指引回答後,他按指引逐步操作卻始終無法查詢到識別碼信息。無奈之下,他設法聯係該企業(ye) 人工客服,始終聯係不上。“等待半個(ge) 小時無果後,又與(yu) 智能客服溝通失敗,最終隻好選擇放棄申報,自擔損失。”
有些“智能客服”事實上已成為(wei) 商家為(wei) 回避、妨礙消費者維權設置的障礙。北京市民王女士向記者展示了她與(yu) 某電商“智能客服”之間“答非所問”對話頁麵。“線上智能客服根本不理解我的問題,沒辦法溝通。”王女士說,APP顯示她網購的商品多日前已開始派送,但卻至今未送到。她聯係商家時無論打電話還是線上都隻能接入“智能客服”。“電話智能客服也一樣。我不管怎麽(me) 操作或表達,對方就回複‘您的快件還在正常流轉’然後掛斷電話。”她想聯係人工客服投訴,卻“完全找不到投訴渠道入口”。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切實解決(jue)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線上服務更加突出人性化,充分考慮老年人習(xi) 慣,便利老年人使用”。但在通信運營一類老年人經常接觸的消費場景中,部分“智能客服”適老化水平遠遠不夠。
65歲的北京市民張先生說:“我以前都通過打人工客服熱線辦理手機業(ye) 務,很方便,但這幾年總是一接起來就是智能客服接電話。每次我說半天辦不成事。隻能又費事跑去營業(ye) 廳。”多位受訪的老年人告訴記者,智能客服服務效果不理想,用不好。
不能售前“人工”
售後推給“智能”
記者從(cong) 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了解到,“智能客服”不智能是近年來我國消費者投訴熱點之一。中消協表示,智能客服是技術進步的產(chan) 物,經營者在利用技術手段減少重複性勞動,提高服務普及度的同時,也應當注重與(yu) 消費者有效溝通,切實解決(jue) 消費者問題。消費者享有知悉購買(mai) 、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提供售後服務是經營者的法定義(yi) 務,經營者應當提供便利的溝通方式,方便消費者與(yu) 其溝通,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不能售前“人工”,售後“智能”,甚至以智能客服為(wei) 幌子,有意製造溝通障礙,阻隔消費者與(yu) 經營者聯係,拒不承擔應盡義(yi) 務和責任。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主要原因是企業(ye) 過度追求削減成本、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方式不規範、行業(ye) 缺乏相關(guan) 技術與(yu) 服務標準等。
“用於(yu) 網購平台的文字智能客服,最基礎的訓練模型費用8000元左右,裏麵包含5萬(wan) 次調用,也就是可以進行5萬(wan) 次回答。根據店鋪訪問谘詢量不同,使用時長也不同,但一般情況下能用三個(ge) 多月,用完還可以續購。”深圳一家智能客服供應商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相較於(yu) 人工客服5000元至8000元左右的月薪支出,這種低階基礎版智能客服成本明顯更低,很受商家青睞。
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王敬宇表示,網上一些智能客服供應商提供的產(chan) 品屬於(yu) “偽(wei) 智能”,技術水平低下,語義(yi) 理解能力不足,達不到客服工作要求。要實現更高性能的語義(yi) 理解依賴於(yu) 更加充分的智能訓練,但這將直接提升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費用,不符合一些商家大幅度壓縮成本的願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表示,不同消費場景中,行業(ye) 規範要求不同,對以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基礎的“智能客服”要求也不同。不能以設置了“智能客服”為(wei) 借口敷衍塞責。
多方探索
設置技術服務標準
強化市場競爭(zheng) 替代措施
行業(ye) 協會(hui) 、監管部門、企業(ye) 、消費者及專(zhuan) 家等多方受訪者均認為(wei) 各市場主體(ti) 應形成合力,設置科學的技術服務標準,強化市場競爭(zheng) 替代措施,守住監管底線,引導客服工作回歸“以人為(wei) 本”宗旨,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進一步改善消費市場環境。
對於(yu) 製定智能客服技術與(yu) 服務標準,趙精武建議:一是立足於(yu) 《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將其中提及的“人工標準規則”“科技倫(lun) 理審查”等內(nei) 容融入智能客服行業(ye) 標準之中。二是立足於(yu) 具體(ti) 的應用場景,結合應用行業(ye) 領域的監管辦法,細化智能客服的相關(guan) 技術標準內(nei) 容。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提醒,智能客服服務對象中老年人為(wei) 數眾(zhong) 多,相關(guan) 商家應按照《關(guan) 於(yu) 切實解決(jue)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積極配合主管部門落實智能客服功能適老化指標,確保各消費場景下老年人溝通需求得到滿足,並保障老年人便捷接入人工服務的權利。
他還表示,對於(yu) 企業(ye) 為(wei) 回避麵對消費者維權而故意設置的人工智能投訴“門檻”,監管部門應依法處理,引導市場環境進一步改善,為(wei) 提振消費打好基礎。據新華社
政務App
部分流於(yu) 形式
徒增基層負擔
“問題上報:發現一個(ge) 塑料瓶。解決(jue) 方案:清理該塑料瓶。”近期,中部某縣一名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向記者介紹了一條巡河記錄。他在巡河過程中發現塑料瓶,使用“撿起”的方式解決(jue) ,並打開一款巡河App拍照上傳(chuan) ,以完成上級“每月問題上報”的考核要求。
開發政務App的本意是優(you) 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但近年來一些地方的政務App功能流於(yu) 形式,白白消耗行政資源,徒增基層負擔。
為(wei) 完成App錄入任務 村幹部“集體(ti) 住賓館”
一名村幹部告訴記者,去年當地搞建設領域相關(guan) 問題排查,要求限時入戶登記信息,並拍照錄入App。結果App後台崩潰,到後半夜才能正常操作。“村裏網絡信號不好,我們(men) 就集體(ti) 住進鎮上賓館,每天守到淩晨三四點搞信息錄入。”
記者走訪發現,當前一些地方政務App泛濫,成為(wei) 幹部新負擔。“河長、林長、田長、路長App各一個(ge) ,禁毒、科普學習(xi) 打卡忙不贏,還有應急、人社、環保、自建房排查都要求安裝……”中部某縣一名村書(shu) 記向半月談記者展示手機裏滿屏的政務App,“幾乎每個(ge) 部門、每項職能都在推App,手機內(nei) 存都快不夠用了。”
政務App多了,令人眼花繚亂(luan) ,一些地方的基層幹部不僅(jin) 沒有因智能化工具減負,反而因此苦不堪言。
App卡頓或閃退,一切又得重來。一名村幹部說,上級部門要求使用巡林App進行巡林,而且必須“定線巡查、定點簽到”,但他所在的村山林麵積大,每次要花費近3小時才能完成App任務,時間緊、壓力大。好不容易巡了一輪,如果結束時遇到網絡卡頓、App閃退等情況都可能導致打卡失敗,又得從(cong) 頭再來。
軌跡記錄、時間限製等硬性要求,常讓人白費工夫。一名村幹部在巡護時突然接到上級領導突擊檢查工作的消息,隻能先趕回村部作陪,此前的巡護記錄就此失效。
搞了信息化,還離不了紙質表。“擺弄手機大半天,幾十條信息填進去,結果台賬、報表等紙質材料照樣要留痕, 操作App完全成了額外負擔。”這種情況被基層幹部稱為(wei) “半吊子信息化”“做樣子信息化”。
拚考核
安排“登錄員”
記者調查中注意到,政務App往往設置有實時定位、拍照記錄、問題填報等多項功能,配有詳盡的信息填寫(xie) 欄目。一些地方對名目繁多的政務App提出注冊(ce) 、登錄、打卡、問題反饋等硬性要求,並與(yu) 幹部工作考核掛鉤。
有的地方政務App考核登錄率,要求每天上線“打卡”。“村幹部每天要花近2小時看手機,完成多個(ge) 打卡學習(xi) 任務。”一名村書(shu) 記說,不少村幹部連上廁所都在“刷積分”、填數據。甚至有地方專(zhuan) 門為(wei) 此安排了“登錄員”:指定一名村幹部管理6個(ge) 工作賬戶,定時定點把需要登錄的App“刷一遍”。
有的地方對政務App中填報信息數、反饋問題數搞排名,動輒通報批評,基層幹部為(wei) 了“拚業(ye) 績”費盡心思。
在一個(ge) 鄉(xiang) 鎮工作群裏,記者看到一則關(guan) 於(yu) 使用某款綜治App的公告:每天上報新增事件,每月每個(ge) 網格事件錄入不得少於(yu) 20件、矛盾糾紛事件錄入不少於(yu) 5件……未按要求落實情況在月底績效考核中扣分。
另一款用於(yu)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App則要求村裏3名幹部每月分別至少填寫(xie) 130餘(yu) 條信息,還要配發“穿紅馬甲做交通勸導”的照片,並詳細記錄違法人員信息。有村幹部反映,拍照成了技術活,“照片裏沒穿紅馬甲、沒有勸導動作、拍攝角度不到位等都會(hui) 被‘打回’”。
有的政務App雖然設置了問題反饋功能,並要求定期有一定數量的問題上報,但上報了問題往往不能及時妥善解決(jue) ,“問題在App裏兜圈子”。一名村幹部直言,App安裝了七八個(ge) ,工作圍著手機轉,實事卻辦不了幾樁。“一個(ge) 電話能講明白的事,非要通過App繞一下給誰看?”
如何改變
對形式主義(yi) 新變種露頭就打、及時叫停
一些受訪幹部和專(zhuan) 家認為(wei) ,當前一些部門考核多頭重複、條線之間缺乏統籌、留痕要求過嚴(yan) 過細等問題尚未根治,各類形式主義(yi) 問題借助信息化手段升級變異,形式主義(yi) 出現“新麵子舊裏子”。
不能一哄而上“比著搞”,不求實效求“時尚”。基層幹部反映,一些職能部門一陣風式開發App,紮堆下考核任務,看似搞創新,實則“壘包袱”。湖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袁柏順建議,對政務App的效能要科學評估和精準衡量,功能冗雜、意義(yi) 不大的堅決(jue) 去除,確有保留必要的可集成為(wei) 統一的信息平台,推進政務資源的互聯互通與(yu) 信息共享。
智能工具關(guan) 鍵應在管用而不在考核。一些職能部門把App簡單視作督促幹部工作的工具。基層幹部呼籲,App要以提高工作效率為(wei) 首要目的,真正把群眾(zhong) 滿意度、獲得感作為(wei) 考核評價(jia) 重點。
對形式主義(yi) 新變種要露頭就打、及時叫停。袁柏順認為(wei) ,有關(guan) 職能部門和監督部門應強化責任意識,對基層形式主義(yi) 的變種升級保持警惕,通過自查和外部監管相結合,長效防範形式主義(yi) 卷土重來,持續推進基層減負。據半月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