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蒼穹 探索不停——寫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ye) ,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men) 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給航天工作者回信、致電,同正在太空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天地通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高度關(guan) 注我國航天事業(ye) 發展。
全年實施宇航發射任務64次,再創曆史新高;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夢圓“天宮”;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嫦娥石”,中國再添“太空印記”……過去一年,中國航天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正邁得更穩更遠。
在4月24日第八個(ge) “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航天以勃發之氣,巡天探宇叩問蒼穹,向著建設航天強國的目標勇毅前行。
成就不凡:中國航天奮楫再揚帆
“這麽(me) 美的地方,我還會(hui) 再來,我必須再來。”2005年,隨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俯視地球的航天員費俊龍,麵對蒼穹許下了心願。
多年後,在距離地麵400多公裏的軌道上,中國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中國空間站已全麵建成,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4月15日,航天員費俊龍、張陸在地麵工作人員和艙內(nei) 航天員鄧清明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第四次出艙活動,刷新中國航天員單個(ge) 乘組出艙活動紀錄。
航天員在空間站忙碌的同時,地麵上的南海之濱,工作人員為(wei) 長征七號遙七運載火箭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保駕護航”。它的“乘客”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正等待與(yu) 其攜手遨遊星漢,續寫(xie) 中國空間站的傳(chuan) 奇。
由蔚藍星球飛向浩瀚星空,中國航天奮楫再揚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對於(yu) 樣品的研究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
經國家航天局批準,自2021年7月12日發放首批月球科研樣品以來,已經向98個(ge) 科研團隊發放五批樣品,共計發放198份65.1克,已有60多項成果在國內(nei) 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
“月壤每一顆都非常珍貴,研究團隊是一顆一顆挑選著、計算著使用。”中核集團核工業(ye) 北京地質研究院第一批月球樣品責任人黃誌新研究員說。
正是在14萬(wan) 個(ge) 月球樣品顆粒中,我國科學家分離出一顆方圓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並成功解譯其晶體(ti) 結構。
首次發現的月球上的新礦物被命名為(wei) “嫦娥石”。我國也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發現月球上新礦物的國家。
此外,通過對樣品中的輝石、橄欖石和斜長石礦物開展研究,科學家分析了不同礦物中水的成因、含量與(yu) 賦存狀態。
中國科學家發現嫦娥五號著陸區礦物表層中存在大量的太陽風成因水,證實了月表礦物是水的重要“儲(chu) 庫”,為(wei) 月表中緯度地區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參考。
水是生命之源。“嫦娥”在月球發現了水的蹤影,“祝融”也在火星“找水”。
在法國巴黎舉(ju) 行的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hui) 上,我國科學家介紹,在地質年代較年輕的祝融號著陸區發現了水的活動跡象,表明火星該區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礦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以天為(wei) 盤,以星做子。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飛天的夢想。從(cong) 一個(ge) 個(ge) 航天器的命名中,人們(men) 讀懂了千年問天的中國式浪漫——
“神舟”往返、“天宮”建成、“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一係列耳熟能詳的名字,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深邃的人文關(guan) 懷,又彰顯著當代中國人探索、進取、求真的科學精神和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
新征程上,中國航天事業(ye) 的發展已步入快車道,探索宇宙的腳步更加鏗鏘。
頂天立地:航天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4月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戈壁灘上騰“風雲(yun) ”。
不久前,我國首顆低傾(qing) 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風雲(yun) 三號G星,搭乘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直衝(chong) 霄漢,全球降水測量衛星家族首添“中國造”。
太空中,顆顆中國明“星”熠熠生輝——不論何方,“北鬥”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雲(yun) ”為(wei) 你預知天象;地處偏遠,通信衛星助你聯通世界。
不僅(jin) “頂天”,更要“立地”。航天技術正走進千家萬(wan) 戶,賦能千行百業(ye) 。
據統計,我國在軌運行工作航天器數量超過600顆,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服務國計民生,在國土、測繪、環保、應急救援等重要領域發揮關(guan) 鍵作用。
“當前,我國遙感衛星應用邁入了一個(ge) 新階段,農(nong) 業(ye) 、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林草等重點行業(ye) 已經實現由示範應用轉入主體(ti) 業(ye) 務服務,遙感衛星已成為(wei) 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yu) 數據中心主任趙堅說。
航天領域先進成果如何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的主場活動舉(ju) 辦地安徽省合肥市能夠找到答案。
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張亞(ya) 偉(wei) 介紹,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國內(nei) 首顆商業(ye) SAR衛星“海絲(si) 一號”、“天仙星座”首發星“巢湖一號”等多顆衛星,推動安徽省空天信息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
如今,安徽省已形成以合肥、蕪湖為(wei) 帶動,以航天宏圖、中科星圖為(wei) 牽引,集聚110多家上下遊企業(ye) 、研發機構的產(chan) 業(ye) 集群,彰顯出厚積薄發、動能強勁的發展態勢。
在這個(ge) 萬(wan) 物勃發的春天,創新的種子一經播撒,就會(hui) 迅速生根、發芽。
不久前,2023年先進技術成果交易大會(hui) 在江蘇蘇州舉(ju) 行,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落戶一年多以來,實現132個(ge) 項目落地,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們(men) 探索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相結合的成果轉化路徑,期望為(wei) 全國開展成果轉化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jian) 說,期待各方進一步並肩攜手,匯聚先進技術,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隊伍,尊重市場規律,用好資本力量,持續挖掘釋放先進技術成果潛能,為(wei)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夢為(wei) 馬:加快建設航天強國
“與(yu) 天和核心艙不同,問天實驗艙裏的睡眠方向是縱向的。”“天宮課堂”上,航天員劉洋在空間站裏一邊“飛著”,一邊給孩子們(men) 講課。
另一邊,在地麵的教室裏,師生們(men) 發出陣陣驚歎。身臨(lin) 其境的科普體(ti) 驗,讓夢想不再遙遠。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今年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2》火熱上映,片中許多的科幻場景令人歎為(wei) 觀止。
航天重大工程的進展為(wei) 繁榮航天文化藝術創作厚植了良好的土壤和環境。隻有點亮航天夢想,做好科學普及,才能不斷匯聚建設航天強國的磅礴之力。
“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4月21日,在位於(yu) 北京西郊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伴隨著北京玉泉小學兒(er) 童合唱團同學們(men) 悅耳的歌聲,院士代表、大國工匠、青年航天人、中小學師生匯聚一堂,共慶即將到來的第八個(ge) “中國航天日”,並發布最新編寫(xie) 的《追夢空天》《礪劍空天》係列圖書(shu) 。
近年來,航天題材文化藝術影視作品不斷湧現,航天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一大批航天科普圖書(shu) 、航天科普課程等深受喜愛。今年航天日期間,係列科普活動看點更足。
“我們(men) 將舉(ju) 辦航天開放日、科普講堂、知識競賽、有關(guan) 交流與(yu) 研討等一係列活動。”國家航天局係統工程司副司長呂波說,相關(guan) 航天展館、航天設施將集中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和大中小學生開放,一批院士專(zhuan) 家走進校園,為(wei) 青少年進行科普宣講。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一代代航天人踔厲奮發,一批批報國者以夢為(wei) 馬。
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重點在於(yu) 人類和宇宙、大自然應是緊密聯係、和諧統一的。
現代航天學和火箭理論的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也曾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裏。”
展望未來,人類終有一天會(hui) 走出地月係邁入行星際。而中國必將秉持和平與(yu) 合作的“和合”理念,凝心聚力啟新程。
張克儉(jian) 表示,我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采樣返回,發射“嫦娥七號”探測器、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著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完成“嫦娥八號”任務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與(yu) 相關(guan) 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夥(huo) 伴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探索浩瀚宇宙,中國的目光不僅(jin) 局限於(yu) 月球——
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采樣返回、木星係探測等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論證太陽係邊際探測等實施方案……一項項麵向前沿的重大航天任務工程正有條不紊向前推進。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正在航天人的接續奮鬥中一點點實現,其積澱而成的航天精神,猶如璀璨星辰,必將激勵無數來者叩問蒼穹、探索不停。
文字記者:李亞(ya) 彪、胡喆、宋晨、徐海濤、吳慧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