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規劃45年 納入14類疫苗防15種疾病
免疫規劃45年 納入14類疫苗防15種疾病【自1978年全麵實施計劃免疫以來,我國可預防傳(chuan) 染病發病率降至曆史最低】
從(cong) 1978年開始,我國全麵實施計劃免疫,至今已有45年,納入免疫規劃的疫苗也從(cong) 最初的4種逐步擴展到14種,可以預防乙肝、脊髓灰質炎等15種疾病。
國家免疫規劃的實施,有效地控製了一些傳(chuan) 染病,也為(wei) 兒(er) 童健康和安全築起免疫屏障。如今,我國已阻斷本土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傳(chuan) 播,普及新生兒(er) 乙肝疫苗接種後,我國5歲以下兒(er) 童乙肝病毒攜帶率已從(cong) 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感染乙肝病毒的兒(er) 童減少近3000萬(wan) 人。
接種疫苗避免無數兒(er) 童殘疾和死亡
接種疫苗是預防控製傳(chuan) 染病最有效的手段。疫苗的發明和預防接種也是人類最偉(wei) 大的公共衛生成就。疫苗接種的普及,避免無數兒(er) 童殘疾和死亡,世界各國政府均將預防接種列為(wei) 最優(you) 先的公共預防服務項目。
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10點左右,在豐(feng) 台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白女士帶著剛剛八個(ge) 月的孩子前來接種疫苗。這一次,孩子要接種的是流腦疫苗,屬於(yu) 一類疫苗,也就意味著,疫苗接種是免費的。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廳裏,白女士先在取號機上取號,然後等候叫號。雖然孩子才八個(ge) 月,但白女士已經對接種流程了然於(yu) 心,“上一次來打疫苗的時候,工作人員已經告訴我大概什麽(me) 時間來,我自己提前在兒(er) 寶寶(疫苗接種預約小程序)上預約好時間,按時間來就行。”
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帶孩子前來接種的家長,在取號機上出示預約碼即可取號,預約時間以半個(ge) 小時為(wei) 單位,家長可以提前選擇時間段。現場排隊等待叫號進行接種登記的家長,不超過十人。登記過後,便是到接種室進行疫苗接種。
在大廳的另一側(ce) ,還設置了觀察區,即完成接種的孩子,會(hui) 在這裏觀察半個(ge) 小時,在確認沒有不良反應後,便離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這一流程,是國家免疫規劃程序下,兒(er) 童進行疫苗接種的“標準流程”。也正是國家免疫規劃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控製了多種傳(chuan) 染病的傳(chuan) 播。
白女士說,除按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er) 童免疫程序表給孩子進行疫苗接種外,她還為(wei) 孩子選擇肺炎等其他二類疫苗,也就是家長們(men) 常說的自費疫苗。“我對這方麵的信息十分關(guan) 注,覺得有必要的疫苗,都會(hui) 給孩子打。”白女士表示。
疫苗和注射器費用由中央財政支出
1978年9月,衛生部提出,三年內(nei) 在全國普遍實行計劃免疫,建立縣區、公社(街道)、大隊(居委會(hui) )三級防疫網,建立計劃免疫卡、簿、表、冊(ce) 和規章製度,製定計劃和保證生物製品供應,按計劃組織接種等,力爭(zheng) 盡快消滅白喉、脊髓灰質炎、麻疹等傳(chuan) 染病。這也標誌著我國開始有計劃地實施兒(er) 童疫苗接種工作,4種疫苗,即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被納入其中。
在普及兒(er) 童免疫的同時,疫苗接種率也在不斷提高。1988年和1990年,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分別達到以省、縣為(wei) 單位接種率85%的目標。1996年,上述疫苗接種率以鄉(xiang) 為(wei) 單位達到85%的目標。
隨著時間的推進,納入免疫規劃的疫苗數量也在增加。2002年,國家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全國兒(er) 童計劃免疫,免疫規劃疫苗種類達到5種。乙肝疫苗的納入,與(yu) 彼時的乙肝病毒防治工作不無關(guan) 係。2006年,衛生部發布《2006-201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提出,將5歲以下兒(er) 童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陽性率降至1%以下的防控目標,並於(yu) 2009-2011年在全國範圍內(nei) 對1994-2001年出生隊列未接種或未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種的兒(er) 童補種6832萬(wan) 人。
更大的調整是在2007年,國務院決(jue) 定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將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用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替代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在流行地區對特定人群實施腎綜合征出血熱疫苗、炭疽疫苗和鉤端螺旋體(ti) 疫苗的免費接種。
至此,我國免疫規劃疫苗增加到14種,可預防15種傳(chuan) 染病。與(yu) 此同時,原來由省級財政承擔的免疫規劃疫苗和注射器購置費用改由中央財政支出。
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90%以上
國家免疫規劃實施後,接種率明顯提升,到2013年,以鄉(xiang) 為(wei) 單位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實現90%的目標,預防接種服務網絡也逐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接種單位82555個(ge) ,建立覆蓋全國的免疫規劃疫苗預防接種服務體(ti) 係。2022年2月,國家衛健委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進展與(yu) 成效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我國已建立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免疫規劃監測管理體(ti) 係和縣、鄉(xiang) 、村三級預防接種服務網絡。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
這也有效地控製疫苗針對傳(chuan) 染病的發病,疫苗可預防傳(chuan) 染病發病率也降至曆史最低。一組數據可以看到這種變化。
通過口服小兒(er) 麻痹糖丸,自1995年後,我國即阻斷本土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傳(chuan) 播,使成千上萬(wan) 孩子避免了肢體(ti) 殘疾;普及新生兒(er) 乙肝疫苗接種後,我國5歲以下兒(er) 童乙肝病毒攜帶率已從(cong) 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感染乙肝病毒的兒(er) 童減少近3000萬(wan) 人;普及兒(er) 童計劃免疫前,我國白喉每年可導致數以萬(wan) 計兒(er) 童發病,2006年後,已無白喉病例報告;上世紀中期,我國麻疹年發病人數曾高達900多萬(wan) ,26萬(wan) 兒(er) 童因患麻疹死亡,1995年使用麻疹疫苗,至2018年,發病人數不到4000例;上世紀60年代,我國流腦發病最高年份曾達304萬(wan) 例,近20萬(wan) 死亡病例,至2020年,發病人數已低於(yu) 200例;乙腦最高年份報告近20萬(wan) 例,死亡近3萬(wan) 例,2018年發病人數降至1800例。通過免疫規劃,我國實現無脊灰目標、無白喉病例報告,其他疫苗針對疾病發病水平與(yu) 發達國家接近,1歲和5歲以下兒(er) 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提高人均期望壽命。
【疫苗探析】
脊灰疫苗:專(zhuan) 家拿剛滿月的兒(er) 子做試驗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以肢體(ti) 不對稱麻痹為(wei) 主要臨(lin) 床表現的腸道傳(chuan) 染病,是造成兒(er) 童肢體(ti) 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稱小兒(er) 麻痹症。
1957年,31歲的病毒學家顧方舟臨(lin) 危受命,開始進行脊髓灰質炎研究工作。顧方舟研究小組首先從(cong) 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等地的患者糞便中分離出脊髓灰質炎病毒並成功定型。兩(liang) 年後,衛生部決(jue) 定派顧方舟等人到蘇聯考察脊灰疫苗的生產(chan) 工藝。根據《顧方舟傳(chuan) 》記載,當年12月,經衛生部批準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協作組,顧方舟擔任組長,進行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究工作。1960年12月,首批500萬(wan) 人份疫苗生產(chan) 成功,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紛紛削減。為(wei) 製造出方便運輸又讓小孩愛吃的疫苗,顧方舟等人又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測試,成功研製出糖丸疫苗。
值得一提的是,疫苗三期試驗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數人當中檢驗效果,這就意味著受試者要麵臨(lin) 未知的風險。美國的活疫苗研究者Sabin教授正是因為(wei) 找不到合適的試驗對象而困在這一步。冒著癱瘓的危險,顧方舟義(yi) 無反顧地一口喝下一小瓶疫苗溶液。顧方舟擔憂的問題在於(yu) ——成人本身大多就對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須證明疫苗對小孩也安全才行。那麽(me) ,找誰的孩子試驗呢?又有誰願意把孩子留給顧方舟做試驗呢?顧方舟咬了咬牙,做出一個(ge) 驚人的決(jue) 定:拿自己剛滿月的兒(er) 子做試驗!在顧方舟的感召下,同事們(men) 也紛紛給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測試期慢慢過去,麵對著孩子們(men) 一張張依然燦爛的笑臉,顧方舟和同事們(men) 喜極而泣:疫苗是安全的!
疫苗的成功研發,為(wei) 消滅脊灰病毒起到關(guan) 鍵作用。中國最後一例本土脊髓灰質炎野病毒病例發生於(yu) 1994年。2000年,“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報告簽字儀(yi) 式”舉(ju) 行,彼時已經74歲的顧方舟作為(wei) 代表,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宣布中國成為(wei) 無脊髓灰質炎區域,標誌著中國成功實現無脊髓灰質炎目標。
卡介苗:寶寶出生後第一針,預防結核病
卡介苗是新生兒(er) 在出生後首先要進行接種的疫苗。接種卡介苗是預防兒(er) 童結核性腦膜炎和粟粒性結核的有效措施。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chuan) 染病。結核菌可能侵入人體(ti) 全身各種器官,但主要侵犯肺髒,稱為(wei) 肺結核病。結核病又稱為(wei) 癆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種古老的傳(chuan) 染病,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結核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結核二科主任醫師高孟秋此前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介紹,隻有肺結核具有傳(chuan) 染性,在我國屬乙類法定報告傳(chuan) 染病,常見症狀為(wei) 咳嗽、咳痰,並伴有痰中帶血、低燒、夜間出汗、午後發熱、胸痛、疲乏無力、體(ti) 重減輕、呼吸困難等症狀。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結核潛伏感染人群接近20億(yi) 。2019年,全球新發結核病患者約996萬(wan) ,死亡121萬(wan) ,近年來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全球結核病發病率為(wei) 130/10萬(wan) 。
20世紀初期,肺結核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1907年,法國科學家卡默德和介蘭(lan) 開始培養(yang) 一株從(cong) 患結核病的牛的乳汁內(nei) 分離出來的致病力甚強的結核菌。1921年,滅毒的活結核菌苗首次被應用於(yu) 人類預防結核病。為(wei) 紀念這兩(liang) 位為(wei) 疫苗付出艱苦勞動的科學家卡默德和介蘭(lan) ,人們(men) 把這種疫苗叫做“卡介苗”。
新生兒(er) 為(wei) 何要接種卡介苗?5歲以下兒(er) 童是結核病(TB)高危人群。其中,嬰兒(er) 和小年齡兒(er) 童(尤其是2歲以下兒(er) 童)有發生嚴(yan) 重播散性疾病的風險,如TB腦膜炎或粟粒性播散性TB,這些是兒(er) 童死於(yu) TB的常見原因。在新生兒(er) 時期進行免疫接種,疫苗的保護水平最高,可使結核性腦膜炎和粟粒性結核減少90%,並且在學齡期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陰性兒(er) 童中,重症疾病減少92%。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結核病高、中等流行地區,新生兒(er) 應盡早接種卡介苗。我國的免疫程序為(wei) 新生兒(er) 出生時接種1劑卡介苗。
乙肝疫苗:需在出生24小時內(nei) 及時接種
按照現有免疫規劃程序,新生兒(er) 要在出生後24小時內(nei) 及時接種乙肝疫苗,乙肝疫苗也因此成為(wei) 新生兒(er) 出生後首先要接種的疫苗之一。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髒炎症和壞死病變為(wei) 主的一種傳(chuan) 染性疾病,臨(lin) 床表現以消化道症狀為(wei) 主(如食欲減退、全身乏力、惡心、嘔吐、腹痛、黃疸等),同時伴有全身其他症狀,病程遷延,易轉為(wei) 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為(wei) 何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ei) 接種乙肝疫苗?中國疾控中心官網信息顯示,我國大多數乙肝病毒表麵抗原攜帶者來源於(yu) 母嬰垂直傳(chuan) 播及兒(er) 童早期的感染,因為(wei) 新生兒(er) 對乙肝病毒無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則易成為(wei) 乙肝病毒表麵攜帶者,小於(yu) 1歲嬰兒(er) 感染乙肝病毒後,將有90%以上的人會(hui) 變成慢性乙肝病毒表麵抗原攜帶者。因此,嬰兒(er) 出生後盡早接種乙肝疫苗尤為(wei) 重要。所有的新生兒(er) 都應當在出生後24小時內(nei) 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並按照0、1、6個(ge) 月的免疫程序,完成3劑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種。如果為(wei) HBsAg陽性或不詳產(chan) 婦所生新生兒(er) ,建議在出生後12小時內(nei) 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如果為(wei) HBsAg陽性或不詳產(chan) 婦所生的體(ti) 重小於(yu) 2000g新生兒(er) ,也應在出生後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並在嬰兒(er) 滿1月齡、2月齡、7月齡時按程序再完成3劑次乙肝疫苗接種。
全球使用的乙肝疫苗均為(wei) 重組蛋白疫苗,我國現用乙肝疫苗分別采用釀酒酵母、漢遜酵母和中國倉(cang) 鼠卵巢(CHO)細胞表達係統,在體(ti) 外表達S蛋白(HBsAg),輔以氫氧化鋁佐劑製備而成。
1992年,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在全國推行新生兒(er) 乙肝疫苗接種工作。2002年,將乙肝疫苗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適齡兒(er) 童免費提供乙肝疫苗,允許收取少量的接種服務費。2005年6月起,全國新生兒(er) 乙肝疫苗接種全部免費,不再收取接種服務費。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lan)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