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西湖街區:老城更新,鬧市區的“實驗田”
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
南京小西湖街區:老城更新,鬧市區的“實驗田”
院子裏有100多年的石榴樹、60多年的枇杷樹、40多年的紅楓,還有一株20多年的曇花……“老宅蓋起來有90來年了,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裏,更新之後住著更舒暢了。”年逾古稀的“老南京”秦柳昆阿姨說。
秦阿姨家老宅子所在的小西湖街區,地處南京老城南核心區域,串接著夫子廟與(yu) 老門東(dong) ,是《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28個(ge) 曆史風貌區之一,像這樣保留傳(chuan) 統街區空間形態和社會(hui) 結構的居住型街區並不多見。
2015年小西湖街區開啟更新改造,成為(wei) 鬧市區的一塊“實驗田”。改造方案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由“拆改留”轉向“留改拆”,“留”擺在了優(you) 先位置。最終,小西湖片區810戶居民中402戶選擇留下,秦柳昆家便是其一。
在房屋改造過程中,秦柳昆家的後院進行了景觀升級,設計師為(wei) 後院單獨設計了庭院景觀,北側(ce) 實心牆壁設計成鏤空樣式,讓牆外路過的遊人可以隱約看見裏麵高低錯落、四時皆景的風光,私家院落變成如今的共享景觀。
改造不是劃根紅線大拆大建,在南京曆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副總經理黃潔看來,“我們(men) 尊重每個(ge) 院落裏麵居民的意願,努力留住老城南的煙火氣,不讓城市改造過的片區跟原住民沒了關(guan) 係。”於(yu) 是,在小西湖片區“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的改造理念下,共享院落、共生院落、平移安置房等創新舉(ju) 措應運而生。
部分居民搬走後騰出的空間,引進了茶館、民宿、餐飲、蟲文館、工作室等新業(ye) 態,新與(yu) 舊在這裏融合共生。“秦淮燈彩的主要手藝就是竹子和紙,在老南京人眼裏,逢過年時就要買(mai) 一盞花燈親(qin) 手點亮。”秦淮燈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顧業(ye) 亮的工作室就開在了這裏。他說,城市更新提升了街區的整體(ti) 環境,市民、遊客慕名而至的越來越多。
去年11月26日,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ya) 太地區文化遺產(chan) 保護獎正式公布,南京小西湖城市更新項目獲創新設計項目大獎。這是自2000年UNESCO亞(ya) 太遺產(chan) 獎設立以來,江蘇省首次獲得這一獎項。“在社會(hui) 和技術創新方麵,提供了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這是評委會(hui) 給出的評價(jia) 。
“曇花一現難得,我家的曇花每到6月份就會(hui) 開花,歡迎你們(men) 到時再來小院轉轉啊!”正值旅遊旺季,麵對走過家門口的遊客,秦柳昆招呼道。(人民網 俞楊 張瀚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