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 “三鏈融合”,看這裏!

發布時間:2023-04-25 15:43:00來源: 人民網

  數控電火花機床自動作業(ye) ,工作人員隻需在智能設備顯示器前監測調整數據,一個(ge) 個(ge) 精密的閉式整體(ti) 構件產(chan) 品就初具雛形了。你或許想不到,一家成立才6年光景的公司解決(jue) 了我國新一代高功重比航空發動機的卡脖子難題。

  “我們(men) 原本隻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個(ge) 省級重點實驗室,想走產(chan) 業(ye) 化道路但是有很多局限。”江蘇集萃精密製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宏華介紹,2014年他們(men) 遴選產(chan) 業(ye) 化技術團隊成立了精密與(yu) 微細製造技術研究所,並在同年加盟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

  “這次加盟對我們(men) 來說,是一次質的跨越。”蘇宏華說,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給出的方向是走實體(ti) 化之路。作為(wei) 科技體(ti) 製改革“試驗田”的拓荒者,該院在國內(nei) 率先提出“團隊控股、輕資產(chan) 運行”的專(zhuan) 業(ye) 研究所建設運營模式。

  精密與(yu) 微細製造技術研究所便乘著改革的春風,2015年12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市浦口經濟開發區簽了聯合共建協議,在開發區落了戶,有了運營實體(ti) 。此後又用了兩(liang) 年時間,在2017年孵化出了如今的江蘇集萃精密製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組建團隊控股的輕資產(chan) 研究所運營公司後,我們(men) 終於(yu) 有了‘家’,開始專(zhuan) 心搞研發,探索產(chan) 業(ye) 化。”蘇宏華笑著說,“過硬的工藝技術,是我們(men) 拚搏奮進的底氣。”

  該公司董事長趙建社告訴人民網,在團隊控股的運行機製改革下,研發收益歸運營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權分配,人才團隊擁有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轉化收益權,讓公司發展有了更大自主權,研發人員有了更大獲得感,公司也很快迎來了跨越式發展。

  如今走進這家公司的車間,大型設備林立,工作人員在設備前調試、監測,生產(chan) 場景智能現代。據了解,這裏的操作工月薪高的可達兩(liang) 三萬(wan) 元。趙建社坦陳,事實上在業(ye) 內(nei) 很多工科類人才並不好招,行業(ye) 麵臨(lin) 著高校培養(yang) 的人才與(yu) 真實產(chan) 業(ye) 需求對接不足的尷尬境地,他們(men) 卻並不擔憂這樣的問題。

  “我們(men) 有自己的人才寶庫。”趙建社介紹,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與(yu) 高校聯合培養(yang) 人才隊伍,從(cong) 製度上解決(jue) 了人才輸送問題,滿足了企業(ye) 急需的產(chan) 業(ye) 配套人才的培養(yang) 需求。

  “我們(men) 自2019年起啟動集萃研究生聯合培養(yang) 工作,突出實踐導向、產(chan) 業(ye) 導向,以校內(nei) 外雙導師指導,產(chan) 業(ye) 實踐獎學金激勵,與(yu) 合作高校共同推進產(chan) 教融合育人。”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吳秋雲(yun) 介紹,目前已與(yu) 國內(nei) 77家高校院所達成戰略合作,與(yu) 部分高校合作累計聯合培養(yang) 集萃研究生超過5400人次。

  科技創新有動力,人才輸送有渠道,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旗下越來越多的研究所和孵化企業(ye) ,走上了科技自立自強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南京經濟開發區,因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的落地產(chan) 生的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正在顯現。它同樣依托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成立,運用市場機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及產(chan) 業(ye) 化,在智能激光製造、全固態激光器、激光與(yu) 光電檢測等方麵的多項創新成果已成功實施轉化。“我們(men) 不斷衍生孵化企業(ye) ,培育特色產(chan) 業(ye) ,吸引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集聚開發區,逐步形成了特色光電產(chan) 業(ye) 園。”吳秋雲(yun) 說道。

  坐落在南京江北新區的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就像一座巨大的能源站,積聚著全球創新資源和創新人才,孕育和培養(yang) 著江蘇創新載體(ti) ,激發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人才鏈的高度融合,賦能江蘇打造全球有影響力的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中心。截至目前,該院已建有專(zhuan) 業(ye) 研究所等各類研發載體(ti) 72家,與(yu) 約150家海內(nei) 外高校機構、260餘(yu) 家江蘇龍頭企業(ye) 建立戰略合作,研發人員超12000人,轉化成果7000多項,衍生孵化企業(ye) 1200多家,服務企業(ye) 超20000家。(人民網 王丹丹)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