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基理丨福建三明:喚起“主人翁意識” 服務群眾“零溫差”
福建三明的荊西社區曾因一條鐵路而繁榮。福建的第一條鐵路——鷹廈鐵路途徑荊西,這是當時臨(lin) 近市區的唯一一條鐵路,不管是米麵油還是原材料都要從(cong) 這裏進入三明市,由此荊西成了當時一個(ge) 重要的交通樞紐。
毗鄰鐵路,周邊建起了糧庫和糧油加工廠、兵工廠等國營單位,荊西社區成了國營廠的居民區,一棟棟的筒子樓裏,最多的時候住了一萬(wan) 多人。
不過荊西社區過去幾十年沒太變樣。說起這個(ge) ,坐在筒子樓大門口的79歲老人林德琪指著眼前的兩(liang) 棟樓說,“我在這兒(er) 住了快五十年,大概隻新蓋了兩(liang) 棟樓。”
失去了交通樞紐的“光環”,加之人口流失,七八十年代的“時髦”不再。荊西的筒子樓成了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配套跟不上,漸漸“落了伍”。
老舊小區裏的煩心事兒(er) 多了,其中最鬧心的,要數街道擺攤導致的髒亂(luan) 差。“之前大家在主街路邊擺攤,髒亂(luan) 差,難管理。”荊西街道荊西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貴芳說。荊西社區處在城鄉(xiang) 結合部,種菜的居民不少,社區道路沒規劃,居民們(men) 就把攤位擺在顯眼的主街上賣起了吆喝,大家怨聲載道。
“後來有居民在近鄰懇談會(hui) 上提到了這個(ge) 問題,社區在考量可行方案後積極向市裏爭(zheng) 取協調用地,建設了荊西首個(ge) 農(nong) 貿市場。”李貴芳說,農(nong) 貿市場就在荊西社區新建路小區路口,免費提供給居民擺攤,“現在秩序就好多了。”
李貴芳口中所說的近鄰懇談會(hui) ,是群眾(zhong) 說問題、提建議、想辦法,各單位協調解決(jue) 的一個(ge) 交流平台,起源於(yu) 夜談會(hui) 。在2019年的一次市長接待日中,“問情於(yu) 民、問計於(yu) 民”的工作方法給了荊西社區很大啟發。“我們(men) 發現很多問題不是我們(men) 街道解決(jue) 不了,而是我們(men) 開始沒有了解到,夜談是一種收集群眾(zhong) 意見的很好形式,所以我們(men) 決(jue) 定把夜談會(hui) 一直開下去,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機製。”李貴芳介紹說。
荊西街道從(cong) 改變工作作風開始,利用夜間居民大多在家的這個(ge) 時間段,把工作延伸到八小時之外,召集所有黨(dang) 員幹部深入居民家中征求意見。慢慢地夜談會(hui) 不再拘泥於(yu) 時間和形式,演變成了近鄰懇談會(hui) ,從(cong) 問題的提出到會(hui) 商到解決(jue) ,形成了一整套長效機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ti) 現。隻有喚起居民的主人翁意識,社區治理才能夠更精準地從(cong) 居民的切身需求出發,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荊西社區希望打造“街道+社區+群眾(zhong) ”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其中強調的是群眾(zhong) 主體(ti) 參與(yu) ,發揮小區自委會(hui) 作用,鼓勵引導轄區內(nei) 老黨(dang) 員、老幹部、熱心群眾(zhong) 等有代表性的居民積極參與(yu) 近鄰懇談會(hui) ,實現“居民的事情自己議、社區的難題集體(ti) 解”。
“在這麽(me) 多年的基層工作中,我發現基層工作關(guan) 鍵的一點就是老百姓的參與(yu) ,為(wei) 什麽(me) 要叫‘懇談會(hui) ’,就是希望能夠請我們(men) 的居民能夠一起參與(yu) 到社區的治理當中。”荊西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張健坦言,懇談會(hui) 並不是在規定的時間召集大家一起開個(ge) 會(hui) ,哪怕是社區幹部走村入戶,或者在路上碰到聊一聊都可以,最重要的是知道老百姓的心事,解決(jue) 老百姓的問題。
群眾(zhong) 按需“下訂單”,政府精準“送服務”,在這其中,“變量”之一在於(yu) 增強了群眾(zhong) 的主人翁意識,更利於(yu) 社區治理由被動到主動。
徐碧街道六路社區距離荊西社區有半個(ge) 小時車程,卻像是跨過了一個(ge) 時空。這是個(ge) 現代化社區,周圍CBD、商圈、學校一應俱全。新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沒什麽(me) 問題,但也有新煩惱。“比如有居民提出想安裝高空拋物攝像頭,但是居民意見不統一,業(ye) 委會(hui) 通不過。”三明市徐碧街道劉路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吳閣墩舉(ju) 例說。
為(wei) 了找到症結所在,社區通過樓長收集居民的建議,一步步協調,最終把安裝高空拋物攝像頭的問題給解決(jue) 了。
“政府服務的和群眾(zhong) 想要的,這中間存在著一定的‘溫差’,不管是夜談會(hui) 還是懇談會(hui) ,都在於(yu) 搭建起與(yu) 群眾(zhong) 溝通的橋梁,在於(yu) 真正把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事情辦好。”盡管成為(wei) 一名社區工作者的時間不長,但吳閣墩在社區工作中摸索出了一些心得,“現代化社區工作服務的理念,就是要把服務對象轉化成為(wei) 服務力量,共同參與(yu) 社區工作。”(人民網 林曉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