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贈險套路深 “魔方業務”被盯上了
以免費贈險或以低保費、低保額、高免賠保險等方式獲客的保險機構享受到了監管送來的“特別待遇”。4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從(cong) 業(ye) 內(nei) 獲悉,深圳銀保監局近日發布的《關(guan) 於(yu) 健康險業(ye) 務開展情況的調研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深圳銀保監局非現場監管中發現,轄內(nei) 部分機構開展健康險業(ye) 務時通過上述方式吸引客源,進而引導客戶“升級”投保常規百萬(wan) 醫療險(行業(ye) 內(nei) 通稱“魔方業(ye) 務”等)。對此,深圳銀保監局要求已開展類似業(ye) 務的公司提供材料。
限期交材料
“近期,深圳銀保監局非現場監管中發現,轄內(nei) 部分機構開展健康險業(ye) 務時通過免費贈險或以低保費、低保額、高免賠保險等方式吸引客源,進而引導客戶‘升級’投保常規百萬(wan) 醫療險(行業(ye) 內(nei) 通稱‘魔方業(ye) 務’等)。”《通知》如是指出。
從(cong) 需要提供的“海量”材料來看,包括但不限於(yu) 保費收入、費率、保險條款、退保率在內(nei) 的多個(ge) 維度。
具體(ti) 而言,《通知》中指出需要提交的材料其中包括,今年一季度以來,該類業(ye) 務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實收保費收入、賠付率、綜合費用率、綜合成本率,該類業(ye) 務在公司健康險業(ye) 務占比,2023年計劃發展規模等。也包括“升級”投保後的健康險業(ye) 務其退保(退保率)、公司投訴、監管投訴/舉(ju) 報情況與(yu) 公司常規健康險業(ye) 務進行對比分析。
“退保率、投訴率等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推該業(ye) 務在銷售過程中是否規範,彌補互聯網人身保險銷售回溯的不足,為(wei) 監管部門完善健康保險監管政策和細節設計提供參考。”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shu) 長宋占軍(jun) 如是分析。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多家保險公司了解到,保險公司會(hui) 與(yu) 保險中介機構開展合作,一般而言,贈險界麵為(wei) 保險公司第三方合作機構開發的產(chan) 品推廣頁麵。因此,在提交與(yu) 合作機構相關(guan) 的材料層麵,《通知》明確,需列明業(ye) 務合作的中介機構(經紀、技術服務等)及基本合作情況,提供合作協議。
此外,《通知》不僅(jin) 要求提交說明業(ye) 務“升級”後保單訂立方式(批改或新簽訂),前後兩(liang) 款健康險是否使用同款保險產(chan) 品等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線上投保全流程記錄也在提交材料的名單中。包括截圖或錄屏等方式提供完整投保流程(從(cong) 贈險/低保費、低保額、高免賠的業(ye) 務到“升級”投保的全流程),重點展示轉化客戶“升級”投保健康險的重要信息告知等環節。
“這很有必要。”對於(yu) 提交投保全過程的材料,宋占軍(jun) 表示,從(cong) 現有產(chan) 品到特定產(chan) 品的升級,是否符合保險監管規定,不僅(jin) 應看表麵的字號或頁麵大小,更應關(guan) 注跳轉頁麵的連續性、要求投保人閱讀頁麵或研讀條款的安排等。
深圳銀保監局還給出了提交材料的倒計時。《通知》顯示,已開展類似“魔方業(ye) 務”的轄內(nei) 公司於(yu) 5月6日下班前通過監管事項跟蹤反饋係統反饋。公司應如實提供相關(guan) 材料,真實反映業(ye) 務經營情況,對漏報、瞞報的將嚴(yan) 肅處理。
潘多拉的魔盒
近日有消費者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通過一個(ge) 贈險鏈接雖然領到了贈送的保險,但同時也將“搭”進去上百元。
記者實測,免費贈險卻要“倒搭錢”的背後或是中了“魔方業(ye) 務”的圈套。記者打開上述贈險鏈接後,填寫(xie) 消費者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信息後,就能點擊“免費領取”選項。雖然一點也不繁瑣便能領取到免費贈險,然而,上述贈送的重疾險領取成功界麵顯示時間極其短暫,便彈出新的百萬(wan) 醫療險投保界麵,該界麵顯示為(wei) 每月保費幾元或幾毛錢。稍不注意,消費者便會(hui) 誤以為(wei) 免費贈險需要花錢。
與(yu) 此同時,如果沒有意識到領取贈險成功,繼續花點“小錢”投保每月保費幾元或幾毛錢的百萬(wan) 醫療險後,還會(hui) 遇到保障升級界麵,消費者選擇升級雖然當時無須花錢,而後續卻會(hui) 每月扣款數十元,整體(ti) 要交的保費也達到了上百元之多……
有業(ye) 內(nei) 人士對記者分析,上述整個(ge) 投保過程涉及贈險、1元保或幾毛錢獲取保障、升級保障三個(ge) 方案,盡管在銷售頁麵進行了較為(wei) 明顯的提示,但在短暫的投保過程中向消費者漸進提供三個(ge) 保險方案,實際上對於(yu) 普通保險消費者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是難以充分認識三個(ge) 保險方案差異的。
此外,《通知》旨在對“魔方業(ye) 務”進行掌控。對於(yu) 深圳此次要求開展“魔方業(ye) 務”的保險公司提交相關(guan) 材料,在李文中看來,這釋放了一個(ge) 信號,監管將要進一步加強對該業(ye) 務的監管,相關(guan) 保險公司的推廣行為(wei) 也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為(wei) 何鋌而走險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調查及黑貓投訴在內(nei) 的社交平台發現,當前有不少消費者對“贈險誘惑”中招。
保險機構緣何熱衷“魔方業(ye) 務”這一打法?“通過短期健康險做‘鉤子’的原因是產(chan) 品成本低、周期短,獲客成本好控製。”上述業(ye) 內(nei) 人士進一步對記者分析指出,免費贈險就像“首月0元”投保的升級版,核心目的不是為(wei) 了銷售這一單保險,贈送短期健康險其實是為(wei) 了和客戶建立聯係,屬於(yu) “鉤子產(chan) 品”,下一步有利於(yu) 繼續拓展其他長險。
對於(yu) “魔方業(ye) 務”玩過頭可能會(hui) 產(chan) 生的問題,李文中分析表示,這樣的業(ye) 務推廣方式不利於(yu) 樹立保險行業(ye) 良好形象,也與(yu) 保險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
一直以來,贈險猶如一把雙刃劍。其一是險企積極承擔社會(hui) 責任,或者在節假日期間抓住營銷流量密碼,推出實打實的贈險福利。而贈險的另一麵,便是保險機構“強行贈送”,保險機構的贈險套路頻被曝光。
“健康險更應該是向事先確定的身體(ti) 健康的消費者贈送,隨機向不特定者贈送是不妥當的。”對於(yu) 保險機構贈送健康險,李文中表示,健康保險因為(wei) 需要有嚴(yan) 格的核保,很多人健康狀況可能難以符合承保條件,即便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約定高免賠的方式來控製承保風險,但是也很容易帶來雙方的理賠糾紛,特別是保險公司在推送贈送信息時隻強調保額,而淡化或隱藏免賠本身也是一種“欺騙”。
而在《通知》發布後,監管是否會(hui) 對贈險行為(wei) 一刀切,采取禁止贈險等措施,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這並不會(hui) ,因為(wei) 贈險行為(wei) 單看不是壞事,“壞”的是通過贈險配套的不合規投放損害消費者權益。監管的舉(ju) 措當前更細,更有執行力,通過對保險機構業(ye) 務的穿透,未來的做法可能會(hui) 找到整個(ge) 業(ye) 務鏈條中不合規的環節進行處罰和禁止,對合規環節還是開綠燈。
宋占軍(jun) 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期待各監管部門及時關(guan) 注這一領域,依規處罰保險機構和保險中介平台,規範保險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利益。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