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穩就業,保障好“最基本的民生”

發布時間:2023-04-26 15:22:00來源: 人民日報

  穩就業(ye) ,保障好“最基本的民生”(評論員觀察)

  ——堅定信心,推動中國經濟整體(ti) 好轉①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一季度市場預期明顯改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經濟運行開局良好,中國經濟延續恢複向好態勢。即日起,本版推出係列評論文章,全麵、辯證、客觀分析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凝聚推動中國經濟整體(ti) 好轉的強大合力。

  ——編 者

  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這為(wei) 就業(ye) 長期穩定創造了良好條件

  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不久前宣布,2023年春風行動暨就業(ye) 援助月活動收官。舉(ju) 辦現場招聘會(hui) 、開展技能培訓、組織勞動力跨省就業(ye) ……春風行動中,各類企業(ye) 密集發布崗位需求,招聘市場暖意濃濃。今年前3個(ge) 月,全國累計舉(ju) 辦各類招聘活動5.8萬(wan) 場,發布崗位3800萬(wan) 個(ge) 。一場場招聘活動、一次次暖心服務,讓求職者和用工單位實現有效對接,幫助勞動者穩就業(ye) 、增收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健全就業(ye) 促進機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ye)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也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社會(hui) 穩定的“壓艙石”。今年一季度,就業(ye) 形勢總體(ti) 穩定,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平均值為(wei) 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個(ge) 百分點,就業(ye) 主體(ti) 人群失業(ye) 率明顯下降,農(nong) 民工群體(ti) 就業(ye) 加快改善,總就業(ye) 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也要看到,就業(ye) 總量壓力依然存在,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接下來,要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保持穩就業(ye) 政策總體(ti) 穩定,有針對性優(you) 化調整階段性政策並加大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確保就業(ye) 大局穩定。

  穩就業(ye) ,經濟發展是根本。就業(ye) 狀況很大程度取決(jue) 於(yu) 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這為(wei) 就業(ye) 長期穩定創造了良好條件。強化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調整優(you) 化即將到期的階段性減負穩崗擴就業(ye) 政策,借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企業(ye) 經營來進一步擴崗,有利於(yu) 推動就業(ye) 增長與(yu) 經濟發展互促共進。

  穩就業(ye) ,優(you) 化服務是關(guan) 鍵。高校畢業(ye) 生、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是就業(ye) 工作的重中之重。促進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既要通過政策支持拓寬市場化就業(ye) 渠道,也要通過調度督促穩定公共崗位規模,還要有針對性地將招聘會(hui) 、公共服務送進校園,為(wei) 畢業(ye) 生廣開就業(ye) 門路。促進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既要暢通信息,增加選擇,堅持外出轉移就業(ye) 和就地就近就業(ye) 並重,將更多崗位送下鄉(xiang) 、送進村、送上門,也要健全兜底幫扶體(ti) 係,完善就業(ye) 援助製度。健全公共就業(ye) 服務體(ti) 係,才能促進供需對接。

  穩就業(ye) ,還需在緩解就業(ye) 結構性矛盾上下功夫。當前就業(ye) 結構性矛盾的症結,在於(yu) 勞動力需求與(yu) 供給不匹配,部分勞動者技能不足。因此,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使其更好適應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需要,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既要健全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製度,引導更多勞動者走技能成才之路,也要完善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實現學科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人才鏈的相互匹配、相互促進。

  就業(ye) 關(guan) 乎國計民生,關(guan) 乎千家萬(wan) 戶。我國有14億(yi) 多人口,其中勞動年齡人口超8.7億(yi) 。解決(jue) 好就業(ye) 問題,始終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優(you) 化調整穩就業(ye) 政策措施,落實落細各項舉(ju) 措,織密織牢就業(ye) 保障網,我們(men) 一定能推動就業(ye) 這個(ge) 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日報 孟繁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