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年輕人的假期:心向山野鄉間 尋找減壓新方式

發布時間:2023-05-04 11:2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長春5月3日電 (高龍安)在遠離市區的書(shu) 院,讀書(shu) 、寫(xie) 書(shu) 法、看風景;到鄉(xiang) 間的木工坊,做木工、結識新朋友……這個(ge) “五一”假期,不少年輕人選擇離開城市,去山野鄉(xiang) 間尋找放鬆心靈的度假方式。

  難得閑下來,吉林長春市民小楊決(jue) 定去距離市區30多公裏的“鳳凰晴書(shu) 院”看一天書(shu) 。不同於(yu) 打卡“網紅”景點,來這間書(shu) 院的人大多是為(wei) 尋一份清靜。

  在這裏讀書(shu) 、喝茶,以及使用書(shu) 院的筆墨紙硯都不花錢,可以伏在案頭做一天“白日夢”,或是一邊玩手機一邊聽鳥鳴。

  書(shu) 院創辦人劉亞(ya) 妮是一名心理谘詢師,曾在許多城市生活過。她說,建書(shu) 院是她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特別是壓力大的年輕人,更需要一處回歸自然、放鬆心情的地方。

  去年夏天,劉亞(ya) 妮把一間廢舊倉(cang) 庫改建成書(shu) 院,又收集來近十萬(wan) 冊(ce) 圖書(shu) 。每到假期,年輕的上班族、帶著孩子的家長都會(hui) 來這裏讀書(shu) 寫(xie) 字、閑坐賞景。後來,她在書(shu) 院開設了免費的公益課程。

  劉亞(ya) 妮把書(shu) 院的日常發在短視頻平台,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但她表示,不希望人們(men) 把書(shu) 院當成“網紅”景點,為(wei) 了保持安靜的讀書(shu) 氛圍,書(shu) 院開始實行預約入門製,每天的客流量控製在四五十人。

  她認為(wei) ,保持建書(shu) 院的初衷,給人們(men) 一處放鬆心靈的地方,比讓書(shu) 院出名更重要。

  相比書(shu) 院的安靜,同樣遠離城市的木工坊則要熱鬧許多。

  5月1日至3日,吉林省靖宇縣花園口鎮的原木生活木工坊舉(ju) 辦了“原木集市”,每天有三四百人駕車來到這裏,其中多數是“80後”和“90後”。

  拿幾塊木頭拚接成生活用具,在木板上雕刻美麗(li) 的花紋,人們(men) 在體(ti) 驗過程中得到很多快樂(le) 。

  木工坊創辦人陳大勇今年50歲,早年當過醫生、做過銷售員,38歲時因身體(ti) 原因,決(jue) 定離開城市學習(xi) 木工。2016年,他在妻子的家鄉(xiang) 靖宇縣成立了木工坊。

  後來,許多外地人來靖宇找他,有的為(wei) 學一門謀生手藝,有的為(wei) 尋找一種自由的生活方式。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ye) ,程序員、教師、公務員……陳大勇說,做木工容易讓人安靜下來,是一種很解壓、很治愈的方式。

  陳大勇認為(wei) ,集市是一種生態,能帶給人新的生活體(ti) 驗和不一樣的快樂(le) 。活動籌備了一個(ge) 多月,他和徒弟們(men) 重新修整了院子、設計建造了小木屋、把舊麵包車改成咖啡屋,長春師範大學的師生還幫助他們(men) 繪製了牆體(ti) 畫。

  三天時間裏,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men) 聚在一起,做木工、拔河、畫石頭、看露天電影,享受著“放空”的快樂(le) 。

  陳大勇說,他想在大理再建一間木工坊,擴大經營範圍的同時,順道看一看遠方的世界。(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