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職業院校如何應對畢業生就業“大考”
【職教前沿】
◎本報記者 過國忠 陳 曦 陳汝健
2022年,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年來,中職就業(ye) 率(含升學)持續在96%以上,高職在91%以上。堅持以需求導向辦學,市場缺什麽(me) 人才,學校就培養(yang) 什麽(me) 人才。這是讓職教畢業(ye) 生能夠憑借一技之長成為(wei) 用人單位“香餑餑”的直接原因。
5月起,畢業(ye) 生求職進入衝(chong) 刺階段。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yang) 多樣化人才、傳(chuan) 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的重要職責。
目前,職教畢業(ye) 生的就業(ye) 情況如何?為(wei) 助力職教畢業(ye) 生就業(ye) ,職業(ye) 院校進行了哪些實踐?該如何打破畢業(ye) 生求職中麵臨(lin) 的“隱形門檻”?
多元服務促進學生充分就業(ye)
“普通教育側(ce) 重於(yu) 抽象思維能力,職業(ye) 教育強調動手實踐能力,職業(ye) 院校要弘揚工匠精神,培養(yang) 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走向社會(hui)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吳訪升說,近年來,我國針對職業(ye) 教育推出了很多新舉(ju) 措,正在逐漸打破職業(ye) 教育學生求職中麵對的“隱形門檻”與(yu) 學曆“天花板”,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將呈現出“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的發展格局。
“學校要牢牢把握國家職業(ye) 教育政策釋放出的新紅利,多措並舉(ju) 助力畢業(ye) 生高質量就業(ye) ,為(wei) 學生提供招聘求職、就業(ye) 谘詢、就業(ye) 幫扶等綜合服務,打通就業(ye) 服務‘最後一公裏’,打造‘暖心、省心、安心’的就業(ye) 服務品牌。”吳訪升說。
學生能就好業(ye) ,學校才有未來。為(wei) 了讓學生充分就業(ye) ,各職業(ye) 院校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天津鐵道職業(ye) 技術學院不斷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堅持“高端化合作、高水平培養(yang) 、高質量就業(ye) ”,深化校企合作、拓寬就業(ye) 渠道,全麵推進就業(ye) 工作健康發展,是天津市就業(ye) 工作先進單位,形成了“就好業(ye) 進鐵院”的口碑。
該校深入落實就業(ye) 工作“一把手”工程,深入開展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ye) 專(zhuan) 項行動,構建學院、招生就業(ye) 辦公室、二級學院“三級聯動”機製,從(cong) 機構、人員、經費等方麵給予充分保障。
該校還將班主任、輔導員、專(zhuan) 業(ye) 教師共同納入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團隊,開展精準幫扶指導,定期組織就業(ye) 工作研討,分析形勢、破解難題,動員全體(ti) 教職工主動聯係單位,形成全員服務就業(ye) 合力,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
河北化工醫藥職業(ye) 技術學院建設“就業(ye) 寶”服務平台,讓畢業(ye) 生由“統一配菜”走向“自主選菜”。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張炳燭介紹,該平台通過與(yu) 國家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對接,實現了信息實時共享。在每年春季招聘中,都有數百家用人單位與(yu) 大二學生簽訂就業(ye) 意向。“我們(men) 還發揮行業(ye) 優(you) 勢,牽頭成立了全國化工醫藥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聯盟和河北化工醫藥職業(ye) 教育集團,每年可提供就業(ye) 實習(xi) 崗位6000餘(yu) 個(ge) ,由此築牢崗位‘蓄水池’。”張炳燭說。
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年來,中職就業(ye) 率(含升學)持續在96%以上,高職在91%以上,高於(yu) 普通高校的平均值。
讓所培養(yang) 的人才“適銷對路”
堅持以需求導向辦學,市場缺什麽(me) 人才,學校就培養(yang) 什麽(me) 人才。這是讓職教畢業(ye) 生能夠憑借一技之長成為(wei) 用人單位“香餑餑”的直接原因。
天津職業(ye) 大學正是搶抓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機遇,通過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學校+企業(ye) ”雙主體(ti) 就業(ye) 育人等模式與(yu) 機製,讓走出校園的畢業(ye) 生“適銷對路”。
近年來,天津職業(ye) 大學通過充分挖掘職業(ye) 教育優(you) 勢,以深化產(chan) 教融合為(wei) 抓手,創建基於(yu) 1+X證書(shu) 的職教集團、產(chan) 業(ye) 學院、混合所有製二級學院,探索訂單培養(yang) 、學徒製應用與(yu) 學生就業(ye) 相結合,為(wei) 畢業(ye) 生高質量就業(ye) 提供了紮實有力的特色方案。
該校在其特色專(zhuan) 業(ye) “智慧健康養(yang) 老與(yu) 服務”建設中探索了充滿活力的多元辦學模式,通過開展現代學徒製培訓,孵化可複製可推廣的教學模式,開拓了更多學生就業(ye) 崗位,打通畢業(ye) 生就業(ye) “最後一公裏”。
天津職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夏靜波表示,該校養(yang) 老專(zhuan) 業(ye) 教師團隊在學生實習(xi) 期間定期掌握學生動態、進行線上答疑與(yu) 科學指導,並根據實際隨時調整教學方案,推動教學改革創新,培養(yang) 不同類型的養(yang) 老專(zhuan) 業(ye) 服務人才。
目前,天津市大型養(yang) 老綜合體(ti) 項目康寧津園已經接收天津職業(ye) 大學養(yang) 老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110名,同時,還有15名在校生跟崗實習(xi) 生、18名頂崗實習(xi) 生,頂崗實習(xi) 的學生通過考核可留在公司就業(ye) 。
除了訂單培養(yang) 與(yu) 學徒製培訓等模式外,職業(ye) 院校還從(cong) 專(zhuan) 業(ye) 建設等角度發力,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全方位促進畢業(ye) 生就業(ye) 。
5年來,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e) 技術學院積極探索新型就業(ye) 育人模式,打造了一批重點專(zhuan) 業(ye) 群,不斷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在實踐探索中,該校以按需施教的辦學思路,不斷改進人才培養(yang) 方案,加快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結構,及時淘汰就業(ye) 率低、社會(hui) 需求不高的專(zhuan) 業(ye) 。如今,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e) 技術學院的畢業(ye) 生尚未走出校門就被企業(ye) 提前“預定”。
河北化工醫藥職業(ye) 技術學院依托職教集團成立專(zhuan) 業(ye) 建設委員會(hui) ,對接產(chan) 業(ye) 鏈和產(chan) 業(ye) 需求,做強專(zhuan) 業(ye) 群。“正因為(wei) 我們(men) 優(you) 化了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實施了‘分類培養(yang) 、分層教學’,才增強了畢業(ye) 生‘零距離’上崗能力,從(cong) 而為(wei) 就業(ye) 工作固本強基。”張炳燭感歎道。
從(cong) “能就業(ye) ”到“就好業(ye) ”的進階
讓學生真正掌握專(zhuan) 業(ye) 技能是職業(ye) 教育的重要任務。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yang) 與(yu) 社會(hui) 接軌的技能人才的內(nei) 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ye) 教育的重要途徑。
石家莊理工職業(ye) 學院執行院長李杏麗(li) 告訴記者,該學院畢業(ye) 去向落實率連續3年穩步提升,實現了從(cong) “能就業(ye) ”到“就好業(ye) ”的轉變。
李杏麗(li) 介紹,該校以“走出去”和“請進來”方式,深入開展產(chan) 教融合,以此提升畢業(ye) 去向落實率。例如,該校通過訪企拓崗和引入龍頭企業(ye) ,提升了畢業(ye) 生就業(ye) 崗位匹配度。
如今,該校讓工廠進到校園,把課堂搬到生產(chan) 線上,時時了解企業(ye) 需求,精準高效培養(yang) 學生技能,從(cong) 而實現了教學與(yu) 企業(ye) 真實場景的結合。
在李杏麗(li) 看來,隻有把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把學生培養(yang) 成行家裏手。李杏麗(li) 介紹,該校為(wei) 深度促進產(chan) 教融合,以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wei) 主要研究和實踐方向,按照產(chan) 、學、研、用、孵“五位一體(ti) ”的發展格局,與(yu) 石家莊市鹿泉區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園共建信創產(chan) 業(ye) 學院。
該校還根據企業(ye) 崗位任務,開發了實景化模塊課程,建立了以工作項目為(wei) 單元的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按照“生產(chan) 性、實境化、任務式”教學模式重構課程內(nei) 容體(ti) 係,並利用產(chan) 業(ye) 園企業(ye) 的實際工作場景,讓學生在理論知識基礎上進行實踐操作,在實踐工作中學習(xi) 理論知識,實現了“學中做,做中學”。
“我們(men) 實施了‘教產(chan) 崗位互通、專(zhuan) 兼教師協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yang) 模式,由此構建起了多元培養(yang) 培訓體(ti) 係,由產(chan) 教融合邁向產(chan) 教共生。近幾年的畢業(ye) 去向落實率穩定在97%以上。”李杏麗(li) 說。
目前,該校通過深入開展訪企拓崗活動,開拓優(you) 質就業(ye) 崗位4800多個(ge) ,建立了1000餘(yu) 家長期用人單位庫,形成了全員共同參與(yu) 、校友支持的畢業(ye) 生就業(ye) 市場體(ti) 係。(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