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走近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 青春昂揚在九天

發布時間:2023-05-05 11:09: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5月4日下午,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舉(ju) 辦“學習(xi) 二十大 永遠跟黨(dang) 走 奮進新征程”全團示範性主題團日活動。活動現場,曾搭乘神舟飛船到訪“天宮”的中國共青團團旗和全國青聯會(hui) 徽亮相,它們(men) 將在中國青年運動曆史展覽中向社會(hui) 展出。

  “建設航天強國要靠一代代人接續奮鬥。希望廣大航天青年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勇於(yu) 創新突破,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發出青春的奪目光彩,為(wei) 我國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再立新功。”2022年5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回信,向航天戰線全體(ti) 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並提出殷切期望。

  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偉(wei) 大征程上,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擔重任,將個(ge) 人夢想融進航天夢、中國夢。五四青年節前夕,記者走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聽他們(men) 講述築夢“天宮”的故事。

  “80後”“90後”挑大梁、擔重任,在空間站建造任務中閃耀青春光彩

  前不久,天文愛好者在觀月時拍攝到了中國空間站“穿月”的畫麵。0.54秒的鏡頭裏,中國空間站如星點般從(cong) 月麵一閃而過。

  拉近鏡頭,三艙T字構型的中國空間站是個(ge) 大家夥(huo) 。“重達23噸的問天實驗艙是全球單體(ti) 重量最大的航天器,其中一根主線電纜分支長度加起來就有上百米,這在其他航天器上是見不到的。”王鵬飛說。

  王鵬飛是五院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總裝工藝技術負責人,負責總裝工藝方案設計、裝備設計和總裝實施技術指導。2013年8月,從(cong)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碩士畢業(ye) 後,25歲的王鵬飛入職五院總裝與(yu) 環境工程部重大工程總裝中心。當時,眼前這個(ge) 寬敞明亮的AIT中心(超大型航天器總裝測試試驗中心)還是“一片工地”。

  AIT中心位於(yu) 天津濱海新區,作為(wei) 中國空間站的誕生地,天和、問天、夢天各個(ge) 艙段均在這裏進行裝配、測試和試驗。自2015年空間站核心艙的結構殼體(ti) 運抵AIT中心,往後2000多個(ge) 日夜,他和同事們(men) 在這裏參與(yu) 、見證了中國空間站從(cong) 無到有的全過程。

  難在體(ti) 量大、產(chan) 品新,更難在我們(men) 此前從(cong) 未總裝過如此複雜的航天器。上千台設備、數千根電纜、數以萬(wan) 計的部組件,小到20克的傳(chuan) 感器、大到700多千克的機械臂,都需逐項完成艙上裝配。空間站總裝團隊共32人,90%以上都是“90後”,迎難而上的正是這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築夢的“一磚一瓦”都匯聚了無數艱辛和汗水。王鵬飛和同事們(men) 把工位直接“搬”到了總裝現場,白天泡在總裝操作現場協調和指導總裝操作,晚上整理技術報告和第二天操作需要的工藝規程。白天的思考也會(hui) 闖入夜晚的夢境,一個(ge) “神奇”的夢至今令王鵬飛記憶猶新:“由於(yu) 艙內(nei) 空間狹小,用於(yu) 裝配作業(ye) 的機械臂伸不進去,這個(ge) 問題困擾了我很久。直到有一天,裝配過程像電影一樣在夢裏過了一遍,醒後竟還記起來了。”

  2019年秋天,天和核心艙初樣艙即將進入發射場開展合練,而正樣艙在天津也要同步完成總裝並交付電性能測試。“兩(liang) 艙工作同時開展,工作強度大,每天差不多要接打上百個(ge) 電話,連續好幾個(ge) 月處於(yu) ‘連軸轉’的狀態。”王鵬飛說。

  國家重大工程任務既是“試金石”,又是“磨刀石”。在關(guan) 鍵崗位上和重大項目攻關(guan) 中,青年人才挑大梁、擔重任,一步步成長為(wei) 能打硬仗的拔尖人才。

  和王鵬飛一樣,五院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總體(ti) 主任設計師張嶠也是與(yu) 空間站共同成長的航天青年。2012年3月,在空間站正式從(cong) 方案論證階段轉入方案設計階段的第二天,張嶠如願加入空間站設計師團隊。加入隊伍沒多久,一項重要課題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如何保證問天實驗艙在太空轉位時獲得最穩定的飛行姿態?

  問天實驗艙在前向端口與(yu) 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hui) 對接後,需要轉位到側(ce) 向端口,在這個(ge) 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hui) 使兩(liang) 個(ge) 巨大的航天器發生翻轉漂移導致轉位失敗。“為(wei) 了攻克這一難關(guan) ,我們(men) 通過模擬仿真開展了成千上萬(wan) 次試驗,終於(yu) 發現重力梯度穩定的轉位姿態是漂移最小的姿態。”張嶠說。

  在問天實驗艙研製團隊中,像張嶠這樣的青年人還有很多,平均年齡僅(jin) 36歲的他們(men) 在空間站建造任務中閃耀青春光彩。

  用AR眼鏡總裝空間站,“最難”與(yu) “最年輕”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

  兩(liang) 年內(nei) 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11次飛行任務環環相扣,耦合度極高,不允許有任何閃失。從(cong) 發射窗口期倒推出廠節點,每一個(ge) 艙段的總裝“後牆”都不能倒。

  電纜鋪設是空間站總裝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工作之一。電纜好比空間站的神經和血管。正是通過數千根縱橫交錯的電纜,各係統間才能實現信息和能量的傳(chuan) 遞。由於(yu) 空間站太大,電纜安裝和走線極其複雜,一旦個(ge) 別電纜安裝不到位,牽一發而動全身。

  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做到又快又好?“我們(men) 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新想法也比較多。空間站建設中遇到新問題,我們(men) 會(hui) 嚐試用新辦法來解決(jue) 。”王鵬飛告訴記者,辦法藏在一副AR(增強現實)眼鏡中。

  王鵬飛手中黑色的AR眼鏡看上去並無特別之處,戴上後則讓人驚歎“別有洞天”:一握拳,回到操作盤桌麵;食指拇指一捏,選中的線纜隨即出現。亮白色的艙體(ti) 上分布著彩色的電纜線路,眼前浮現出一片線纜科幻世界……

  不拘泥於(yu) 傳(chuan) 統、不局限於(yu) 經驗,“最難”與(yu) “最年輕”碰撞出令人驚喜的火花。總裝團隊優(you) 化原有的電纜三維設計模型,賦予電纜末端位置、長度和固定位置信息,然後將模型導入AR眼鏡可視化係統中。工作時,裝配工程師戴上AR眼鏡就能清晰看到每根電纜的安裝模型和位置,對照著“虛擬電纜”將實體(ti) 電纜安裝到位。原先的“閉卷考試”變成“開卷考試”,效率和準確性大大提升。

  科技創新的希望在青年。如今,平均年齡隻有30歲出頭的空間站總裝團隊已獲得20多項專(zhuan) 利,編製兩(liang) 項國家標準,撰寫(xie) 論文20餘(yu) 篇。

  對“80後”楊金祿來說,盡管空間站全麵建成,他的工作仍在“進行時”。

  “航天技術試驗主要圍繞事關(guan) 我國航天未來發展的關(guan) 鍵技術開展先期研究和在軌驗證。”作為(wei) 空間站航天技術試驗領域的總體(ti) 主任設計師,楊金祿幾乎每天都在和新技術打交道。

  2011年5月,楊金祿博士畢業(ye) 後入職五院總體(ti) 設計部。彼時,天宮一號“箭在弦上”,一入職他便參與(yu) 了天宮一號出廠前測試及發射後的在軌飛控工作。

  2016年9月,伴著中秋皎潔的月光,我國第一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正式接力天宮一號,在太空展翼翱翔。

  從(cong) 設計研製到測試試驗,從(cong) 進發射場到後期飛控和受控離軌,楊金祿參與(yu) 了天宮二號任務全程。在天宮二號駐留滿月時,楊金祿有感而發,寫(xie) 下一首小詩:“騰空一躍飛九天,神舟相會(hui) 閑庭間。駐留滿月成果豐(feng) ,萬(wan) 裏補加續新篇。”

  2017年,楊金祿正式轉攻空間站航天技術領域相關(guan) 工作。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兩(liang) 次重大工程的曆練,為(wei) 他後續參加空間站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空間站已轉入為(wei) 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yu) 發展階段。“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即將升空,一批新的實驗樣品也會(hui) 隨船‘發貨’。”對楊金祿和同事們(men) 而言,用好空間站這個(ge) 得天獨厚的太空實驗室、探索充滿未知的太空科學世界,是他們(men) 的不懈追求。

  航天不隻是一份工作,更是發自內(nei) 心熱愛的事業(ye) 、願為(wei) 之奮鬥一生的初心

  走進五院展示中心,左手邊一麵金色的“成功牆”映入眼簾。每年在建院紀念日前後,這裏都會(hui) 舉(ju) 辦成功發射航天器浮雕鑲嵌儀(yi) 式,邀請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在“成功牆”上鑲嵌浮雕。這個(ge) 儀(yi) 式對青年航天人產(chan) 生了極大鼓舞。一位新員工看到這麵牆後激動地說:“為(wei) 自己能加入這支隊伍而自豪!”

  偉(wei) 大的航天成就背後,是偉(wei) 大的航天精神。“參加工作以來,我對航天事業(ye) 最深的體(ti) 會(hui) 就是傳(chuan) 承。無論是老一輩航天人矢誌報國、艱苦創業(ye) 的精神引領,還是工作中前輩們(men) 愛崗敬業(ye) 、嚴(yan) 謹務實的言傳(chuan) 身教,都為(wei) 青年航天人才成長提供了無窮力量。”楊金祿說。

  沒有特別的夢想、特別的精神,不可能有特別的成績。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曾說,載人航天精神的特別之處就在於(yu) “特別”二字。縱觀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實踐過程,載人航天隊伍總能在特殊時期、特殊環境、特殊情況下展現出特別的精神。

  2015年在天津剛開展空間站總裝工作時,作為(wei) 當時負責神舟飛船總裝的全國技術能手、特級技師,年過五旬的孫占海師傅在完成飛船總裝任務的“傳(chuan) 幫帶”後,離開北京的家,報名同大家第一批進駐天津。

  “為(wei) 了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孫師傅還把年邁的母親(qin) 接到天津,一邊和大家戰鬥在空間站總裝一線,一邊照顧老母親(qin) 。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深影響了我們(men) 這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王鵬飛說,在前輩們(men) 的帶領和指導下,他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有了切身感受。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wei) 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飛向太空。在繞地球飛行14圈、21小時後,返回艙成功著陸,楊利偉(wei) 自主出艙、狀態良好,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初戰告捷。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照進現實,也照進了許許多多孩子們(men) 的心裏。

  航天精神跨越時空、代代相傳(chuan) ,仿佛一顆夢想的種子,落在一代代人的心田裏生根發芽。“神舟五號的電視畫麵至今還印在我的腦子,也是從(cong) 那個(ge) 時候開始,我與(yu) 航天結下了不解之緣,立誌投身航天事業(ye) ,還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飛向太空。”王鵬飛說。

  把個(ge) 人理想與(yu) 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把個(ge) 人選擇與(yu) 黨(dang) 的需要緊緊相連,把個(ge) 人利益與(yu) 人民利益緊緊相連。每一位接受采訪的青年航天人都不約而同提到:對他們(men) 來說,航天不隻是一份工作,更是發自內(nei) 心熱愛的事業(ye) 、願為(wei) 之奮鬥一生的初心。

  每次載人航天任務的鏡頭中,一張張青春的麵孔引人注目。而中國航天敢於(yu) 放手使用青年人才的底氣,還在於(yu) 充分的組織工作保障和青年人才培養(yang) 機製。除了督導師製度、名師帶徒等人才培養(yang) “傳(chuan) 幫帶”的好傳(chuan) 統外,講授黨(dang) 課、組建發射場臨(lin) 時黨(dang) 委、成立黨(dang) 員先鋒隊等活動,也大大增強了青年人對事業(ye) 的認同感、使命感和歸屬感。

  中國航天朝氣蓬勃、後繼有人,向宇宙更深處進發

  2013年5月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到五院參加“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主題團日活動,同各界優(you) 秀青年代表座談。

  當聽說航天科研團隊以青年為(wei) 主體(ti) ,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33歲,北鬥團隊35歲,東(dong) 方紅四號團隊29歲,衛星應用團隊28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高興(xing) ,由衷感慨中國航天“朝氣蓬勃、後繼有人”。

  當時,中國空間站還是一張藍圖;如今,施工圖變成了實景圖。2022年12月3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新年賀詞中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

  從(cong)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至今,三十餘(yu) 載飛天路,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的跨越之旅,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ye) 由大向強的鏗鏘步履,也見證著中國航天人的青春與(yu) 成長。

  從(cong) 天宮、北鬥、嫦娥到天和、天問、羲和,新時代航天事業(ye) 日新月異,讓航天人有了綻放青春的舞台。“為(wei) 什麽(me) 現在年輕同誌成長快,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大項目和型號任務多,一仗接著一仗打,把整個(ge) 團隊的能力都培養(yang) 起來了。”五院總裝與(yu) 環境工程部研究員傅浩說。

  空間站各艙段內(nei) 的四麵都裝有實驗櫃,其中,位於(yu) 夢天實驗艙靠近節點艙一端、航天員“腳下”附近的是航天基礎試驗機櫃。這個(ge) 機櫃正出自楊金祿所在團隊之手。

  航天基礎試驗機櫃上有許多“太空抽屜”,每個(ge) “太空抽屜”裏的試驗項目各不相同。前不久,其中一個(ge) “太空抽屜”裏完成了一件大事:斯特林熱電轉換技術完成在軌驗證,再次解鎖一項“我國首次”。

  空間站主要使用太陽能電池,利用光電效應發電。未來,當航天器越飛越遠,直至飛出太陽係,該如何給航天器供電?據楊金祿介紹,作為(wei) 一種高效能源技術,斯特林熱電轉換技術在空間有著廣泛的應用需求,可用於(yu) 深空探測、火星探測和更遠的木星探測等任務,特別是不依賴太陽能的任務。

  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係列活動上,多項深空探測計劃公布: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2028年前後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重型火箭總體(ti) 構型公布,未來可用於(yu) 載人登月;天問四號將探測木星……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蓄勢待發”。“‘小目標’是希望在新一代載人飛船型號任務交付天津總裝前,完成好型號工藝裝備研製,做好充分的工藝設計方案。”王鵬飛說。

  夜已深,王鵬飛和同事們(men) 走出總裝廠房。“在文昌發射場執行任務時,很喜歡抬頭看看天,心想‘太空之家’就在400公裏之上。當你加入航天隊伍之後再仰望星空,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中國空間站正以每90分鍾繞地球一圈的速度運行著,他們(men) 也有了更大的夢想:“希望中國空間站和月球科研站共同在太空遨遊”“希望看到我們(men) 的航天員在月球、在火星著陸”……

  心至蒼穹,目盡星河,中國航天人青春飛揚,向著宇宙更深處進發。(中國紀檢監察報者 柴雅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