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焦點訪談:消費熱 信心足

發布時間:2023-05-08 14:29: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旅遊市場延續了春節以來“高開穩走、加速回暖”的態勢。按可比口徑,出遊人次和旅遊收入首次全部超過2019年同期數據。火爆的消費景象,澎湃的消費潛力,再次驚豔全球,成為(wei) 人們(men) 觀察中國經濟成色、大眾(zhong) 消費信心的最新樣本。熱鬧的情景和驚豔的成績單背後透露出哪些信號?各類消費的新場景又蘊含著怎樣的新動能?

  機場、火車站人流如織,熱門景區人頭攢動,熱門餐廳一位難求……作為(wei) 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的首個(ge) “五一”假期,超預期的出行和消費熱度在全國各地升騰蔓延。民以食為(wei) 天,環顧消費市場,最火爆的毫無疑問是餐飲業(ye) 。

  翻台率已經超過春節假期,等位量創下三年紀錄,假期客流量遠遠超過預期,這是很多餐飲業(ye) 主的共同感受。據統計,餐飲企業(ye) 的營業(ye) 額同比增長超過了57%。“五一”期間,除了餐飲業(ye) 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商品零售市場也異常火爆。

  值得關(guan) 注的是,“五一”假期,線下零售的客流明顯超出預期,一些大型商場和超市營業(ye) 規模和客流都逐日攀升,生意興(xing) 隆。

  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五一”假期,全國國內(nei) 旅遊出遊合計2.74億(yi) 人次,同比增長70.83%;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1480.56億(yi) 元,同比增長128.90%。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預計發送旅客超2.7億(yi) 人次,日均發送超5400萬(wan)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62.9%。一項項數據,映照著各地一幕幕熱鬧場景。人山人海之間,湧動著消費市場的澎湃活力。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我覺得這是一個(ge) 非常亮眼的成績單,透過這次“五一”消費能夠看到我們(men) 國家確確實實經濟在回暖、消費在複蘇。文化旅遊更多的是線下接觸式消費,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同時也能帶動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很多就業(ye) 機會(hui) ,這樣的就業(ye) 機會(hui) 又能夠提升消費者的收入,又能夠促進消費,能夠帶動我們(men) 進入良性循環。”

  高漲的消費熱情,映照著消費信心的不斷提升,折射出國內(nei) 消費市場的強大韌性和內(nei) 需活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消費增長明顯回升。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yi) 元,同比增長5.8%,增速為(wei) 近7個(ge) 季度新高,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6.6%,比去年全年明顯回升,是三大需求中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因素。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消費的火熱景象,無疑也延續著一季度以來消費市場加快恢複的步伐。

  4月2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指出“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但同時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複性的,內(nei) 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針對總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此次會(hui) 議強調,“恢複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guan) 鍵所在”。

  田軒:“從(cong) 三年疫情走出來,我們(men) 的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包括生產(chan) 快速恢複,還有物流係統已經恢複到疫情前的水平,所以供給側(ce) 實際上恢複得要領先於(yu) 需求側(ce) 。從(cong) 總需求角度來說,分內(nei) 需和外需,因為(wei) 大的外部環境,包括地緣政治等原因,我們(men) 的經濟增長不能完全依靠外需,更多的要依靠內(nei) 需。從(cong) 內(nei) 需的角度講,主要一個(ge) 是消費,一個(ge) 是投資,投資實際上也是消費的衍生品,有消費需求,企業(ye) 才會(hui) 在相應的方麵去做投資。”

  消費一頭連著生產(chan) 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是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關(guan) 鍵環節和重要引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促進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五一”期間,麵對旺盛的消費需求,政府搭台、政策發力,在“消費提振年”背景下,各地鉚足了勁兒(er) ,旅遊推介拚創意,商品促銷拚實惠,共同推動消費市場快速恢複。結合“5·19中國旅遊日”主題月活動,不少地方都實行景區門票減免或打折,發放文化和旅遊消費券等,加快釋放消費潛力。

  透過今年“五一”假期可以看到,我國旅遊消費需求正從(cong) 低層次向高品質和多樣化轉變,由注重觀光向兼顧觀光與(yu) 休閑度假轉變。從(cong) 目的地看,國內(nei) 傳(chuan) 統熱點旅遊目的地熱度不減,網紅城市、小眾(zhong) 目的地同樣備受關(guan) 注;從(cong) 玩法上看,親(qin) 子玩樂(le) 、非遺、休閑度假、鄉(xiang) 村旅遊等頗受青睞。一些新的消費趨勢和消費場景在不斷湧現。

  各地因地製宜擴內(nei) 需,營造多元化消費新場景。浙江杭州把亞(ya) 運元素、數智化體(ti) 驗融入體(ti) 育館、市集等場所,提升互動感。江蘇通過省市縣聯動,合力打造消費集聚區。北京這家購物中心,則把九成空間都留給了實景遊戲、手作玩具體(ti) 驗等新型消費空間,假期客流量突破4萬(wan) 人。在河北正定,一列穿梭在林地裏的小火車,把鄉(xiang) 村旅遊、特色餐飲、非遺項目串聯在了一起。

  位於(yu) 福建晉江市梧林傳(chuan) 統村落有著600多年的曆史,坐擁著132棟古厝洋樓,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是了解閩僑(qiao) 文化的一個(ge) 窗口。過去的這個(ge) “五一”假期,這裏充分將傳(chuan) 統元素和互動戲劇、非遺沉浸式展演以及音樂(le) 會(hui) 等結合起來,吸引了超過10萬(wan) 的遊客造訪,且大多都是年輕人。在當地文旅經營者看來,頗具體(ti) 驗感的文旅消費已經成為(wei) 主流趨勢,即使過了假期,也會(hui) 繼續保持熱度。

  福建晉江市梧林青普文旅運營公司副總經理洪綿綿:“萬(wan) 物皆可文旅,“文旅+非遺”“文旅+藝術”“文旅+戲劇”,甚至是“文旅+研學”。我們(men) 不斷呈現文旅場景裏麵的體(ti) 驗內(nei) 容,這對於(yu) 年輕人到一個(ge) 地方去旅遊來說非常重要,因為(wei) 年輕人更喜歡的是我的行程我做主,喜歡用年輕人接受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去接受新鮮事物。”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yu) 消費研究所研究員關(guan) 利欣:“從(cong) 供給上來看,各種服務於(yu) 消費者終端的商家也在不斷創新。從(cong) 各種人性化服務的完善,再到消費場景的創新,再到整個(ge) 城市層麵營商環境的完善,都是在從(cong) 不同的角度發力,促進消費市場更加繁榮。”

  今年“五一”假期的消費熱度,無疑為(wei) 全年的消費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國際環境複雜多變,世界經濟麵臨(lin) 諸多不利因素的當下,中國國內(nei) 需求的強勁,顯得格外難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亞(ya) 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在亞(ya) 太地區,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排名第一。高盛集團預測,到2023年年底,中國內(nei) 需的全麵複蘇將推動全球GDP增長約1%。近日,眾(zhong) 多投資機構紛紛調高中國經濟預期。全球最大資管集團貝萊德預測,今年,中國將有6.1%的經濟增速,同時表示,在各項政策的持續發力下,中國經濟內(nei) 生動能也將不斷改善。

  貝萊德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旅遊需求得到釋放,消費信心進一步恢複,這都促進著經濟恢複不斷加速。而經濟恢複的預期又助推百姓消費信心的恢複,兩(liang) 者目前已經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關(guan) 利欣:“我們(men) 有龐大的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有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ti) ,消費需求還沒有完全釋放,隨著市場環境逐漸優(you) 化,消費供給不斷完善,消費需求得到充分釋放,整個(ge) 市場活力和潛力會(hui) 不斷釋放出來,從(cong) 而能夠實現消費對經濟循環的引領作用。”

  田軒:“客觀上講,進入到2023年以來,我們(men) 的外部環境其實並沒有得到很好改善,在這樣一個(ge) 大背景環境下,今年我們(men) 還是需要依靠非常廣闊的國內(nei) 消費需求市場,做好相應的配套服務,提供更多高質量消費保障,打造優(you) 質的體(ti) 驗式消費場景,同時優(you) 化城市營商環境,做好比如促進就業(ye)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樣能夠更好促進我們(men) 國家消費提升。”

  節日裏的中國,在流動中彰顯生機活力、釋放發展動力。火爆的假日消費折射出我國巨大的消費潛力和活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拉動力作用進一步增強,充分顯現出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以及超大規模的市場優(you) 勢。抓住有利時機,重點圍繞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營造消費氛圍、提振消費信心等方麵精準發力,相信消費熱潮將綿延不絕,給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堅實支撐。(央視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