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例集體土地建設安置房棚改項目交房
密雲(yun) 水庫移民村八千餘(yu) 人將住上新樓 北京市首例集體(ti) 土地建設安置房棚改項目交房
福山家園裏,村民孫青友的女兒(er) 和外孫女在新房聊天。
5月5日上午,北京市密雲(yun) 區穆家峪鎮新農(nong) 村劉林池棚戶區改造項目回遷安置房交付活動舉(ju) 行,數百村民在棚改服務大廳前的空地上排隊等待辦理回遷入住手續。走出大廳的人,在一眾(zhong) 圍觀鄉(xiang) 親(qin) 的祝福中領到新房鑰匙。
經曆四年多時間,“新劉”棚改項目從(cong) 藍圖成為(wei) 現實,在穆家峪鎮新農(nong) 村、劉林池村的集體(ti) 土地上,建設起89棟現代化住宅樓。這是北京首例集體(ti) 土地建安置房的棚改示範項目。對於(yu) 涉及回遷的村民來說,搬到現代化樓房,離城市生活更近了一步。
移民村後代從(cong) 水庫融入城區
今年65歲的婁金芳戴著遮陽帽,拎著一隻小包,短小棕色外套顯得身材更加修長。她告訴新京報記者,之前一家三代五口人擠在四間平房的農(nong) 村院子裏。地勢低窪,到了陰天下雨,院裏院外的路麵上就會(hui) 積水,有時候水有一尺多深,髒髒臭臭的。
婁金芳選的新家在三樓,陽台南麵靠窗,三室兩(liang) 廳。五歲的外孫女熙熙,在大大小小的房間裏跑來跑去,跑累了便趴在陽台上看新柏油路上的過往車輛。婁金芳和施工工人探討著在洗手間哪個(ge) 位置安裝洗衣機。
“她愛幹淨,她喜歡這裏。現在她是我們(men) 家的戶主。”婁金芳的老伴孫青友,是個(ge) 瘦瘦高高的老人,不善言辭。但提起孫家的搬家曆史,就打開了話匣子。1958年密雲(yun) 水庫建庫之初,當地政府為(wei) 保證密雲(yun) 水庫施工及攔洪,分兩(liang) 批搬遷了庫區內(nei) 65個(ge) 村莊,進行清庫。不到9個(ge) 月的時間內(nei) ,搬遷並安置5萬(wan) 餘(yu) 人。幾經輾轉,孫青友一家人從(cong) 最初的王家利村搬到穆家峪鎮。新的村子,取名為(wei) 新農(nong) 村。
穆家峪鎮緊挨城區,地形分為(wei) 平原和淺山丘陵。孫青友和愛人就近去了城裏工廠上班,女兒(er) 大學畢業(ye) 後從(cong) 事教育行業(ye) ,外孫女已上幼兒(er) 園中班。
住宅樓一梯兩(liang) 戶,周邊有新建的綠化帶、廣場遊園和步道,開車去北京市主城區,不到一個(ge) 半小時就到了。孫青友覺得這樣的環境,更適合老人們(men) 養(yang) 老和孩子們(men) 成長,“不像以前棚戶區路麵坑坑窪窪,人在村裏街上走道,安全隱患太多。”
據密雲(yun) 區政府相關(guan) 部門介紹,新農(nong) 村、劉林池村是1958年修建的密雲(yun) 水庫移民村及接收村,隨著城市發展,又因房屋建成年限長,地處城鄉(xiang) 接合部的“新劉”兩(liang) 村,出現了房體(ti) 老化受損等問題,加之兩(liang) 村地勢較低,市政基礎配套設施陳舊,治安、消防、防汛等隱患也日漸顯現。為(wei) 徹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升新型城鎮建設水平,密雲(yun) 區委區政府於(yu) 2018年正式啟動了新農(nong) 村劉林池棚戶區改造項目。
棚改前工作組挨家挨戶詢問群眾(zhong) 意見
穆家峪鎮棚改辦主任彭鑫,參與(yu) 了“新劉”棚改項目從(cong) 規劃到實施的全過程。他說,“新劉”棚改項目涉及3900餘(yu) 戶,8000餘(yu) 人,體(ti) 量非常大。為(wei) 徹底改善兩(liang) 村的生活環境,“新劉”棚改項目有了一個(ge) 大膽的嚐試,不再征收土地,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基礎上,直接在集體(ti) 土地上建設安置房。
在集體(ti) 土地上建安置房的棚改嚐試,是北京市首例。彭鑫說,政府、實施主體(ti) 和村幹部共同組成工作組,去每一個(ge) 宅基地走訪,詢問群眾(zhong) 意見,並向村民們(men) 解釋棚改方案,“我記得工作組挨家挨戶走訪,是在2018年元旦後。我們(men) 共去了兩(liang) 千多個(ge) 宅基地院落。”
2018年9月25日,密雲(yun) 區印發了《北京市密雲(yun) 區人民政府關(guan) 於(yu) 印發穆家峪鎮新農(nong) 村劉林池棚戶區改造項目住宅、非住宅拆遷補償(chang) (安置)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對拆遷範圍、宅基地麵積認定、回遷安置房選擇辦法以及村民們(men) 最看重的住宅房屋拆遷補償(chang) 安置辦法,做出了詳細規定。記者發現,《方案》對“曆史形成的住宅房屋拆遷補償(chang) 安置方案”梳理出12種情況,如戶口為(wei) 新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戶口且村內(nei) 無宅基地的新豐(feng) 市場承租戶如何安置,取得建房審批文件未蓋房的村民如何補償(chang) 等情況,均作出回應。
如關(guan) 於(yu) “新農(nong) 村認定為(wei) 應部分拆除後保留的老宅補償(chang) 方式和安置辦法”的情況,《方案》規定,應按照宅基地上的住宅房屋補償(chang) 、補助、獎勵方式確定補償(chang) 內(nei) 容。對於(yu) 應批準建房還未批準的村民,《方案》規定,在本次棚改補償(chang) 安置結束後,由兩(liang) 村村委會(hui) 根據各村剩餘(yu) 安置房麵積情況,結合應批未批村民家庭成員、戶籍情況及住房緊張等情況通過民主程序解決(jue) 。
彭鑫告訴記者,“《方案》最終得到了村民的認可,除了我們(men) 工作人員上門服務外,另一個(ge) 原因是《方案》本身比較科學合理。能讓村民們(men) 看得懂,而且感受到實惠。”
在新社區裏重逢老街坊
婁金芳家住的新樓地塊名字叫“福山家園”。新農(nong) 村回遷安置地塊共有七個(ge) ,每處地塊的名字都有一個(ge) “福”字。七個(ge) 地塊分別是:福山家園,福海家園,福陽家園,福江家園,福星家園,福月家園,福地家園。孫青友說,密雲(yun) 靠山靠水,是個(ge) 有福氣的地方。
據穆家峪鎮政府介紹,“新劉”棚改項目共規劃8個(ge) 安置社區,建設麵積約78萬(wan) 平方米,曆經簽約、拆遷、安置房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主體(ti) 工程和重要環節,已於(yu) 今年4月底全部完工,具備回遷入住條件。安置房共設置8種戶型,各戶型功能空間方正舒適,采光充足,汙潔分區合理、動靜分區明確。
孫青友在自家陽台指著上方一個(ge) 陽台對記者說,這戶人家是他們(men) 家的老街坊,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起,他們(men) 就住得不遠,現在又同在一棟樓裏,“估計每天早上下樓梯,都在電梯間裏能碰得著。我們(men) 年齡差不多,都習(xi) 慣早起,也喜歡帶著小孩出門遛彎、去路邊店買(mai) 菜。”
“新劉”棚改項目於(yu) 5月5日至9日集中辦理回遷入住,村民需帶本人身份證原件及複印件、回遷通知書(shu) 、《選房確認協議》原件及複印件,到新農(nong) 村劉林池棚戶區改造服務大廳裏辦手續。
5月5日是村民們(men) 辦理回遷入住的第一天。記者看到,服務大廳裏每幾個(ge) 桌子拚成一個(ge) 工作區。根據桌麵上字牌顯示,有物業(ye) 區、供暖區、審核區等。在物業(ye) 區,村民需簽署《物業(ye) 服務合同》,繳納物業(ye) 費及生活垃圾清運消納費。接著,去供暖區與(yu) 供暖公司簽署《供暖合同》。最後,去審核區領取《住宅質量保證書(shu) 》《房屋建築使用說明書(shu) 》《房屋查驗移交單》。走完這些程序後,再去房屋所在小區,那裏有工作人員陪同房主驗房。
50來歲的王德君從(cong) 上午10點開始排了一個(ge) 小時的隊,履行完所有手續。雙手接過工作人員遞給他的新家鑰匙後,鄰居們(men) 圍著王德君舉(ju) 起手機邊拍照邊問:“老王,你高興(xing) 不?”
“開張了,開張了。”在福江家園小區門口,王海龍和吳雙攀兩(liang) 名工作人員穿著紅馬甲,等來了剛辦理完回遷入住手續的村民。
王德君選了一處頂樓的房子,用新鑰匙打開新房的安全門後,他和家人站在陽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樓下的小廣場,那裏正聚集著一群熟悉的身影。昔日的老街坊們(men) 成為(wei) 新鄰居,在交談新環境的變化和新生活的開啟。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