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專家聚首濟南熱議中國古史重建 探源文明根脈
中新網濟南5月7日電 (趙曉 王采怡)以“層累說與(yu)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為(wei) 主題的山東(dong) 大學《文史哲》雜誌人文高端論壇5月7日在濟南舉(ju) 行。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山東(dong) 大學等重點院校的20餘(yu) 位專(zhuan) 家圍繞中國文明起源說、顧頡剛疑古思想、古史辨的貢獻與(yu) 局限等議題展開討論,多角度獻策中國古史重建,探源文明根脈。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在主持首場主題發言時介紹了本屆論壇設“層累說與(yu)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主題的緣由。他表示,中國近現代曆史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提出的“層累說”是中華文明範疇內(nei) 的一項重要命題,它的核心在於(yu) 將如何理解中華文明放到了突出位置,刺激和推動整個(ge) 學界對中華文明的整體(ti) 性研究以及相關(guan) 考古工作的開展。“當下,研究闡釋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麵臨(lin) 的重大課題。”
曾任教於(yu) 美國弗吉尼亞(ya) 州立大學的著名曆史學者汪榮祖在主題發言中表示,受西方現代史學“無征不信”的主張影響,二十世紀初,中國曆史學界興(xing) 起以顧頡剛為(wei) 首的“疑古風潮”,從(cong) 《左傳(chuan) 》到《春秋》,大量古籍都被當作偽(wei) 書(shu) 。在他看來,“疑古”自古有之,但古人疑古是為(wei) 了考信,而不是推翻舊史。“史學崇尚求真。現代史學應該走出‘疑古’時代,乘科學研究的東(dong) 風,結合檔案文獻,理性批判、客觀評價(jia) 中國古史。”
以《故事新編》和《古史辨》這兩(liang) 部經典文本對古史與(yu) 故事的不同處理為(wei) 線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汪暉對魯迅的“擬古史”敘述與(yu) 顧頡剛及其周邊的古史敘述進行了比較分析。他認為(wei) ,《故事新編》與(yu) 古史的反諷性糾纏是係統性的,與(yu) 其將它歸為(wei) 曆史小說一類,不如將其定義(yi) 為(wei) 擬古史,即古史是其戲仿的對象。“編與(yu) 重編、形成時間與(yu) 編成時間的錯置不僅(jin) 是古史形成的特征,也是現代曆史敘事得以確立的路徑。”
“真正的古史重建並不限於(yu) 證經補史,更是建立在當代科學理論和方法之上的獨立探索。”複旦大學文物與(yu) 博物館學係教授陳淳以“古史辨與(yu) 科學的曆史重建”為(wei) 題在現場發言。他認為(wei) ,傳(chuan) 統的學術訓練局限於(yu) 經驗性知識的傳(chuan) 授,缺乏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基本訓練,這可能也是古史研究中許多重要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jue) 的關(guan) 鍵所在。重建古史不但需要科學的批判精神,還要有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作為(wei) 指導。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曆史學院特聘教授王震中說,“重建中國上古史”的倡導並非始於(yu) 現在,早在20世紀20年代“古史辨”派興(xing) 起之後,一些從(cong) 事古史研究的學者在著述中就有這樣的提法。他建議,在多學科整合中重建中國上古史。“整合考古學、曆史學、人類學、自然科學等多學科的優(you) 勢,彌補各自局限,進而實現理論創新,闡釋中國文明起源與(yu) 發展。”
河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沈長雲(yun) 在現場回顧和分析了顧頡剛疑古思想的具體(ti) 主張。在他看來,應一分為(wei) 二地看待顧頡剛的疑古思想及主張,吸收其中的合理部分,摒棄與(yu) 曆史實際不符的內(nei) 容,有批判地予以繼承。
當天,人文高端論壇設兩(liang) 場主題發言、兩(liang) 場學術討論,並在開幕儀(yi) 式中發布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中國式現代化’成為(wei) 統攝全局的重大命題”“學界呼籲打造東(dong) 方倫(lun) 理型生活方式”等入圍。(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