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探訪帕米爾高原上的“桃花源”:漸展“富村山居”圖

發布時間:2023-05-08 14:4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新疆烏(wu) 恰5月7日電 題:探訪帕米爾高原上的“桃花源”:漸展“富村山居”圖

  作者 苟繼鵬

  立夏時節,沿著中國最西邊的縣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wu) 恰縣向西南出發,群山寂靜,雪峰聳立。行車50餘(yu) 公裏後豁然開朗,記者來到了烏(wu) 恰縣康蘇鎮。這裏土地平曠,屋舍儼(yan) 然,阡陌交通間綠樹成蔭,宛如一片“世外桃源”。

  登高極目遠眺,一排排設施農(nong) 業(ye) 大棚整齊劃一,一棵棵楊樹綠意盎然,一株株沙棘連片成林。不遠處,克孜勒蘇河與(yu) 膘爾托闊依河汩汩流過,澆灌出一片綠洲。當地民眾(zhong) 告訴記者,這裏以前曾被稱為(wei) “瑪依喀克”,柯爾克孜語意為(wei) “曬得冒油的戈壁灘”。經過10餘(yu) 年的植樹造林和設施農(nong) 業(ye) 建設,成功改良戈壁荒灘8萬(wan) 餘(yu) 畝(mu) ,共有2200餘(yu) 名牧民搬遷至此,並劃分成克孜勒蘇村和阿依尕特村,歸屬康蘇鎮管理。阿依尕特村還被評為(wei)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

  烏(wu) 恰縣地處帕米爾高原北部,平均海拔2890米,是一個(ge) 以傳(chuan) 統畜牧業(ye) 為(wei) 主的典型高原牧業(ye) 縣,山地、戈壁、荒灘占總麵積的98%。為(wei) 了讓高原牧民走向定居、多業(ye) 發展的致富道路,從(cong) 2005年開始,烏(wu) 恰縣著手規劃實施連片搬遷定居計劃,並將原來的瑪依喀克確定為(wei) 牧民定居點。

  “這裏平均海拔1840米,年均氣溫在10℃以上,周邊有兩(liang) 條河流,水資源相對豐(feng) 富,是全縣唯一一處土地平坦廣袤、水資源豐(feng) 富、土壤堿性較小的高山平原地區。”康蘇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陳利平說。

  於(yu) 是,自2006年起,烏(wu) 恰縣將膘爾托闊依鄉(xiang) 、波斯坦鐵列克鄉(xiang) 、吉根鄉(xiang) 、鐵列克鄉(xiang) 、烏(wu) 魯克恰提鄉(xiang) 等7個(ge) 鄉(xiang) 鎮的農(nong) 牧民從(cong) 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搬遷至此。他們(men) 植樹造林、開山修路、修建溫室大棚,在帕米爾高原深處,於(yu) 群山之中造就了一方寶地。

  當記者走進康蘇鎮阿依尕特村的設施大棚裏,村民們(men) 正忙著栽種、管理、采收。這些大棚裏,西紅柿、辣椒、蓮花白、桃子、葡萄、無花果等果蔬應有盡有。吐爾地巴依·米馬特拉家種植的大棚裏,草莓已經成熟了。他說:“我們(men) 都是綠色種植,別看草莓個(ge) 頭小,可是甜得很。”

  今年48歲的吐爾地巴依·米馬特拉是最早搬遷下來的牧民之一。他說,怎麽(me) 也沒想到曾經隻會(hui) 放牧的自己,如今竟靠著大棚種植技術每年增收5000餘(yu) 元。去年,他在大棚裏種了一茬蓮花白就掙了3500元。“今年我剛種下聖女果和草莓,應該會(hui) 比去年掙得多。”吐爾地巴依·米馬特拉滿懷期待地說。

  正在大棚內(nei) 指導村民種植的康蘇鎮副鎮長蘇鵬說,如今康蘇鎮設施農(nong) 業(ye) 大棚已有589座,其中林果棚272座、蔬菜棚317座,大棚裏的蔬菜和水果三分之一供應給烏(wu) 恰縣居民,設施農(nong) 業(ye) 已成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持續增收的有力保障。

  隨後,記者來到村民吐爾地·烏(wu) 斯曼家,木製秋千在門外顯得格外別致,小院裏的核桃樹、蘋果樹生長茂盛。吐爾地·烏(wu) 斯曼熱情迎客,講述起搬遷後的變化。

  “過去沒有搬遷時,我家在離這裏十幾公裏的山區裏。那時,山上交通不便,時常沒有信號,還經常有雨雪天氣,山區的牧民生活很貧苦。”吐爾地·烏(wu) 斯曼說,搬遷定居後,村民們(men) 享受了更多的好政策,用上了穩定的電,喝上了幹淨的水,現在一年四季都在大棚裏種蔬菜水果,牛羊養(yang) 殖也不需要轉場放牧,大家的日子正越過越好。(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