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海洋汙染基線調查:我國局部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存在
生態環境部近日啟動實施第三次海洋汙染基線調查,以我國近岸海域和海灣為(wei) 重點,開展海水、沉積物和生物體(ti) 中主要汙染物調查。
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狀況會(hui) 隨著自然條件和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定期開展海洋環境基本狀況調查,也就是海洋汙染基線調查,對於(yu) 摸清特定曆史時期的海洋生態環境“家底”具有重要意義(yi) 。
第三次海洋汙染基線調查,以我國近岸海域和283個(ge) 海灣為(wei) 重點,開展海水、沉積物和生物體(ti) 中主要汙染物調查等。
目前,我國管轄海域的海水水質總體(ti) 穩定,全國近岸海域海水水質Ⅰ至Ⅱ類優(you) 良水質比例為(wei) 81.9%。但局部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存在,主要分布在遼東(dong) 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超標指標為(wei) 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在1976至1982年、1996至2000年,我國曾分別開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海洋汙染基線調查。此次調查將在充分吸納借鑒前兩(liang) 次調查經驗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陸海統籌、注重傳(chuan) 統汙染物和新汙染物並重、注重受人為(wei) 活動影響最為(wei) 直接和集中的近岸283個(ge) 海灣的精細化調查,從(cong) 而為(wei) “十四五”乃至今後一個(ge) 時期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推動海洋生態環境改善提供重要支撐。
(總台央視記者 蔣曉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