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增強憂患意識 做到居安思危
作者:宋圭武(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甘肅省委黨(dang) 校〔甘肅行政學院〕教授)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men) 治黨(dang) 治國始終堅持的一個(ge) 重大原則。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men) 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前進道路上,我們(men) 必須常葆憂患意識,防患於(yu) 未然。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一個(ge) 重要精神特質。《易經·既濟》中說,“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孟子》有言,“生於(yu) 憂患而死於(yu) 安樂(le) ”。可見,古人從(cong) 個(ge) 人發展到國家興(xing) 亡,都重視憂患則生、安樂(le) 則亡的道理,更相信愈是身處逆境、愈要堅定奮發,方能促人成就、作出貢獻。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內(nei) 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始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自古以來,憂患意識成為(wei) 中華民族在曆經滄桑、不懈奮鬥中鑄就的寶貴品格,任何時候都要銘記心間、不能丟(diu) 棄。
增強憂患意識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範圍的不斷增大,由人類實踐所主導的各類風險也在變大,比如工業(ye) 革命和技術變革,在提高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同時,也增大了社會(hui) 和自然的不安全風險。同時,人類為(wei) 了應對社會(hui) 各類風險增大的情況,客觀需要構建複雜的製度防範體(ti) 係,而複雜的製度防範體(ti) 係又增加了製度失靈的風險。應對風險社會(hui) 挑戰,客觀上要求我們(men) 應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這也是提高國家治理水平的內(nei) 在要義(yi) 。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要強化底線思維。所謂底線思維,就是指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zheng) 取最大期望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善於(yu) 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cong) 壞處準備,努力爭(zheng) 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角度看,底線思維是對唯物辯證法質量互變規律的運用。任何事物都有一個(ge) 從(cong) 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個(ge) 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個(ge) 臨(lin) 界點。堅持底線思維,要求我們(men) 必須高度警惕這個(ge) 從(cong) 量變到質變的臨(lin) 界點。堅持底線思維,意味著時刻保持事物現有質態“度”的下線,完備針對各種可能性的應對方案,防止陷入更低一個(ge) 層次的境地。堅持底線思維,還意味著要時刻遵循基本原則與(yu) 行動規範,同時始終保持如臨(lin) 深淵、如履薄冰的高度謹慎的態度。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要堅持鬥爭(zheng) 精神。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在關(guan) 鍵問題和原則問題上,黨(dang) 員和領導幹部必須敢於(yu) 擔當,敢於(yu) 鬥爭(zheng) 。堅持鬥爭(zheng) 、不懈鬥爭(zheng) 也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政治本色。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鬥爭(zheng) ,從(cong) 來都是奔著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去的。堅持鬥爭(zheng) 精神,需要我們(men) 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領導幹部要敢於(yu) 擔當、敢於(yu) 鬥爭(zheng) ;年輕幹部要到重大鬥爭(zheng) 中去真刀真槍幹。在堅持鬥爭(zheng) 精神的同時,不斷增強鬥爭(zheng) 本領,不斷爭(zheng) 取勝利。
新征程上,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不僅(jin) 要加強心態上、思想上的準備,有效避免危機爆發時引發的心理恐慌;還要常備應對之策,以充足的預案、成熟的招數去解決(jue) 問題、化解危機。此外,更要時刻對現狀問題做到心裏有數、方能處事泰然。通過大興(xing) 調查研究,對是否存在問題、問題出在哪裏、問題的主次何在充分摸底,從(cong) 而科學決(jue) 策、堅決(jue) 執行,積極主動防範風險、發現風險、消除風險,不斷將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推向前進。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09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