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國家植物園:講好植物多樣性保護故事

發布時間:2023-05-09 15:45: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李 禾

  國家植物園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學研究、引種馴化和遷地保護,是國家植物科學研究和交流中心、戰略植物資源儲(chu) 備庫、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基地以及植物科學傳(chuan) 播中心。

  孫國峰

  國家植物園南園執行主任、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高級工程師

  立夏過後,國家植物園中處處生機盎然,萬(wan) 物並秀。流蘇樹、蝟實、楸、四照花等“小眾(zhong) 花卉”正在成為(wei) 觀賞主角。5月中旬,“5月花神”芍藥也將迎來觀賞期,“花中皇後”月季緊隨其後,整個(ge) 5月可謂花事不斷,精彩不停。

  去年4月,我國首個(ge) 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正式揭牌。至此,我國一南一北兩(liang) 個(ge) 國家植物園正式運行,也開啟了我國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的序幕。

  我國有高等植物約3.8萬(wan) 種,占全球的1/10,堪稱世界植物寶庫。一年來,國家植物園成為(wei)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地、戰略植物資源的儲(chu) 備庫、植物科學傳(chuan) 播的重要平台,代表了國家植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

  為(wei) 植物多樣性保護提供良好生境

  巨魔芋是世界珍稀瀕危植物三大旗艦種之一,是世界上單體(ti) 花序最大的植物。一生隻開花三四次,全世界人工栽培開花次數僅(jin) 100餘(yu) 次。

  在引種並精心培育10多年後,2022年7月,國家植物園3株巨魔芋實現了世界首次人工栽培狀態下的群體(ti) 開花,並經人工授粉結出果實產(chan) 生種子。巨魔芋全生命周期培養(yang) 的完成,填補了我國在該物種培育和研究方麵的空白。同時,國家植物園還聯合北京林業(ye) 大學共同開展巨魔芋開花氣味中揮發性成分和釋放規律研究,也揭開了巨魔芋開花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臭的秘密。

  巨魔芋的成功培育隻是國家植物園取得的成果之一。國家植物園體(ti) 係規劃編製辦公室副主任文世峰說,北京和廣州兩(liang) 個(ge) 國家植物園掛牌設立一年來,已進行了活植物和種質資源的收集、科研平台搭建等多項工作。

  “兩(liang) 個(ge) 國家植物園,各具特色,各有側(ce) 重。”文世峰說,國家植物園重點收集三北地區鄉(xiang) 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性植物。華南國家植物園則立足華南、麵向全球同緯度生物多樣性保護,致力於(yu) 全球熱帶亞(ya) 熱帶地區的植物保護、科學研究和知識傳(chuan) 播。

  國家植物園整合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的相關(guan) 資源,擁有山地、台地和河漫灘等多樣地貌,為(wei) 植物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生境。據統計,一年來,國家植物園完成了植物種類資源本底調查,新增植物2000多種。截至目前,共收集各類植物1.7萬(wan) 多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近千種,收藏植物標本突破300萬(wan) 份,占全國植物標本資源總量的13%,國家植物園已成為(wei) 全國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示範區。

  華南國家植物園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對華南地區熱帶亞(ya) 熱帶植物資源進行遷地保護。2022年以來,該園新引種植物11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88種,目前園內(nei) 保護植物總數達到1.75萬(wan) 餘(yu) 種,位列全球前五名。華南國家植物園主任任海研究員說,未來將力爭(zheng) 保護植物達到2萬(wan) 種左右,占到我國高等植物種類的大半,並實現華南地區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全覆蓋。

  科研實力成為(wei) 國家植物園的堅強支撐

  “國家植物園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學研究、引種馴化和遷地保護,是國家植物科學研究和交流中心、戰略植物資源儲(chu) 備庫、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基地以及植物科學傳(chuan) 播中心。”國家植物園南園執行主任、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高級工程師孫國峰表示,雄厚的科研實力成為(wei) 國家植物園的堅強支撐。

  憑借雄厚的科研實力,國家植物園成功引種來自世界各地的雲(yun) 杉24種,占全球一半以上;成功引種並繁育了我國特有的樹種巨柏以及杜鵑蘭(lan) 、丁香葉忍冬等,保護了怒江槽舌蘭(lan) 、喜馬懸生蘭(lan) 等多種珍稀蘭(lan) 科植物。

  同時,國家植物園在新物種發現、資源植物新品種選育和推廣等方麵也取得了諸多成果。科研人員在野外調查中,發現並描述了貢山角盤蘭(lan) 、墨脫蝴蝶蘭(lan) 、青海玉鳳花等7個(ge) 新物種。“我們(men) 還對華北的一個(ge) 物種刺苞南蛇藤進行了遷地保護。人們(men) 曾經一度以為(wei) 該物種在華北地區沒有分布或已經野外滅絕了。2022年經過野外考察,我們(men) 重新發現了這一物種並對其進行了遷地保護。”孫國峰說,國家植物園不斷發掘、創新資源植物的種質選育,選育有重要經濟價(jia) 值的新品種,支撐國家種質安全,一年來共獲得22項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

  此外,在科研平台建設方麵,國家植物園建設了植物大數據可視化係統,整合了全國宏觀植物學的高精度數據,研發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信息係統、外來入侵植物預警係統、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育係統等數據產(chan) 品,形成物種全時空、多維度、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數據庫。

  在華南國家植物園裏,懷集報春苣苔的白色小花正在綻放,得益於(yu) 科技對植物遷地保護和擴繁的巨大推動作用,懷集報春苣苔由國家一級保護調整為(wei) 國家二級保護。

  華南國家植物園率先實現了生物技術、生境恢複技術和種間正關(guan) 係促進技術的集成和創新應用,進行珍稀瀕危植物回歸研究與(yu) 示範,成功實現了懷集報春苣苔、彩雲(yun) 兜蘭(lan) 、杜鵑紅山茶、虎顏花、龍州金花茶、豬血木、廣東(dong) 含笑、繡球茜等36種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

  打造萬(wan) 物和諧的遷地保護體(ti) 係

  一年多來,國家植物園的多項科研項目進展順利。國家植物園蘭(lan) 花保育團隊承擔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暖地杓蘭(lan) 遷地保育研究項目,目前已在雲(yun) 南和廣西等地開展種質資源調查和保護生物學研究,並正在進行人工繁育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同時,團隊還對極小種群植物滇西槽舌蘭(lan) 開展了野外資源調查及物種繁育研究,成功實現滇西槽舌蘭(lan) 的種子萌發,並發現其內(nei) 生真菌對其他蘭(lan) 科植物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有顯著作用。基於(yu) 其資源瀕危現狀,開展了針對性遷地保護技術研究,已實現試管苗和種子的遷地保護等。

  華南國家植物園承擔了南方植物資源調查利用與(yu) 生態恢複等方麵的科研項目。“發現新物種是生物多樣性的起點,不了解家底,如何了解生物多樣性?”華南國家植物園標本館館長羅世孝說,2022年,華南國家植物園科研人員一共發現了33個(ge) 新物種。為(wei) 支撐“綠美廣東(dong) ”的生態治理,華南國家植物園向韶關(guan) 市和肇慶市共派出18位科學家,對口支援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

  目前,《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規劃(2022—2035年)》和《國家植物園建設方案》已編製完成。文世峰說,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的預期目標是通過體(ti) 係建設,有機統籌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實現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有效遷地保護,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顯著增強,植物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受眾(zhong) 人數、園林園藝展示、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wan) 物和諧的遷地保護體(ti) 係。

  “根據規劃,國家植物園最北端的櫻桃溝後山近300公頃的山林將被劃入國家植物園,成為(wei) 原生植物保育區。”國家植物園管委會(hui) 主任賀然說,這片山林將使整個(ge) 植物園擴容約一倍,還可以將許多亞(ya) 高山植物引種入園保育。

  國家植物園北園還將建設國家植物種質資源庫,計劃收集並保護種子、試管苗、DNA等植物離體(ti) 資源7萬(wan) 種。該項目將補齊國家植物園核心功能,成為(wei) 國家戰略植物資源的儲(chu) 備、研究平台,為(wei) 國家生物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未來,國家植物園活植物數量將達到3萬(wan) 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標本收集達到500萬(wan) 份,覆蓋中國100%的科、95%的屬,並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還將建設28個(ge) 集科學、藝術和文化於(yu) 一體(ti) 的專(zhuan) 類園,以及五洲溫室群和專(zhuan) 類保育溫室。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