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勞模”王黎軍檢測電能計量三十載:從學徒工“小王”到“王工匠”
中新網太原5月10日電 題:電網“勞模”王黎軍(jun) 檢測電能計量三十載:從(cong) 學徒工“小王”到“王工匠”
作者 高雨晴
從(cong) 學徒工“小王”,到業(ye) 務熟練的“王班長”,再到技能精通的“王工匠”,三十年來,王黎軍(jun) 始終兢兢業(ye) 業(ye) ,紮根一線,從(cong) 一名“門外漢”轉變成為(wei) 精通業(ye) 務技能的裝表接電技能專(zhuan) 家。
53歲的王黎軍(jun) 現為(wei)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運城供電公司計量中心檢驗檢測工,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就在前不久,他獲得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創新路上步履不停
1993年,王黎軍(jun) 進入運城電業(ye) 局工作,剛開始工作時接觸現場試驗設備,既沒有使用說明書(shu) ,也沒有技術資料翻閱。每天下班後,他便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大量翻閱資料,包括安全規程、專(zhuan) 業(ye) 規程、法律法規等。一天一天積累下來,王黎軍(jun) 從(cong) 一名“門外漢”成長為(wei) 業(ye) 務熟練的“王班長”,此後的實踐工作中,他不斷精益求精,追求創新。
一次,永濟市某智能變電站,送電投產(chan) 後僅(jin) 一周就出現母線電量不平衡的缺陷,由於(yu) 智能變電站使用的電能表采用數字化信號傳(chuan) 輸電流電壓參數,這讓很多老師傅都撓起頭,根本無從(cong) 下手。
就在大家束手無策時,他毫不猶豫接過這個(ge) “燙手山芋”,從(cong) 數字信號的轉換生成、傳(chuan) 輸再到接收,一步一步研究、排查。終於(yu) ,他發現,是站內(nei) 數字化轉換設備的設置出現問題,導致電能表接收的電壓量出現微小偏差,從(cong) 而影響到整個(ge) 母線電量的平衡。
通過這次的缺陷處理,他多方詢問廠家技術員,自學數字化變電站有關(guan) 計量的核心技術,並編製《智能變電站交接驗收規程》,讓智能變電站的驗收工作有了依據,從(cong) 而避免此類問題再次出現。
創新不止的案例,在王黎軍(jun) 的工作實踐中不勝枚舉(ju) 。他先後創新研製多功能工具車、掃描型電能表校驗儀(yi) 等多項成果;為(wei) 實現生產(chan) 管理的規範化、標準化、製度化,組織編製《計量室生產(chan) 管理製度》《現場標準化作業(ye) 指導手冊(ce) 》等,並在作業(ye) 現場帶頭執行,使得一線人員的現場作業(ye) 行為(wei) 不斷規範。
獨創變群創
2014年,他在公司鼓勵支持下,成立王黎軍(jun) 職工創新工作室。“弘揚勞模精神,傳(chuan) 承高超技能,聚力創新攻關(guan) ,服務企業(ye) 社會(hui) ”是該工作室的工作理念。為(wei) 了讓更多同事分享技能創新成果,多年來,他堅持言傳(chuan) 身教,開展多種形式的“每周一學”學習(xi) 活動,全方位提高工作室成員的業(ye) 務能力和綜合素質。
剛到國網運城供電公司計量中心上班時,如天書(shu) 般的電力知識和難以下手的實操業(ye) 務,使退伍軍(jun) 人楊興(xing) 手足無措。王黎軍(jun) 就手把手教他學習(xi) 理論,不厭其煩地解疑釋惑,激發了他的學習(xi) 熱情。現如今,楊興(xing) 已成為(wei) 新型智能變電站計量回路方麵的行家裏手,榮膺運城市“金牌工匠”。
多年來,他帶領工作室全體(ti) 成員,創新攻關(guan) 處理變電站母線電量不平衡缺陷技術難題,先後創新研製相序不倒翁、一體(ti) 化計量箱等多項成果,實現現場工作提質增效。並組織舉(ju) 辦三屆計量中心創新創意大賽,通過各種平台共發布創新項目75項,其中榮獲省、市“五小六化”競賽榮譽4項、QC成果4項、實用新型專(zhuan) 利3項、發明專(zhuan) 利1項、係統內(nei) 成果榮譽15項、成果轉化應用8項。
學習(xi) 奮鬥一輩子
儀(yi) 表校驗工、裝表接電工、采集運維工、計量技術員……自1993年踏入電力行業(ye) 以來,凡是電能計量涉及的技能工種,王黎軍(jun) 無不埋下頭、撲下身子,勤學苦練、深入鑽研,練就了他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專(zhuan) 業(ye) 功底。
多少個(ge) 零點作業(ye) 、老百姓熟睡的夜晚,他和工友們(men) 穿上工作服、戴著安全帽,不論是蹲在室外計量箱下的草叢(cong) 中,還是站在變電站高壓室的配電櫃內(nei) ,常常是一到工作現場,不出一刻鍾就渾身濕透。
冬天最冷的時候,他站在高壓電器上麵,雙手拿著測試設備,西北風從(cong) 臉前吹過,像刀子一樣割著臉頰,先是手凍僵,時間再長點,全身都凍得不能動彈,從(cong) 高壓電器上麵爬下來,回到高壓室時,經常半天才能緩過勁來。
憑借過硬的專(zhuan) 業(ye) 技術和對職業(ye) 的擔當,三十年間,王黎軍(jun) 獲得“國電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國網勞動模範”“運城市河東(dong) 工匠”“山西省勞動模範”“國網工匠”等多個(ge) 稱號。而在他看來,這些成績隻能說明過去,“接下來,將繼續提高和完善自己,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