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黃河入海口 為鹽堿地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中新網東(dong) 營5月10日電(呂妍)首屆鹽堿地技術創新大會(hui) 5月10日在黃河入海口——山東(dong) 東(dong) 營開幕,多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鹽堿地生物育種、產(chan) 能提升、生態化利用等展開研討,為(wei) 全球鹽堿地綜合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5億(yi) 畝(mu) ,具有巨大開發潛力,是中國耕地“擴容、提質、增效”的重要來源,是糧食增產(chan) 的“潛在糧倉(cang) ”。應以此次會(hui) 議為(wei) 契機,通過集聚國內(nei) 外優(you) 勢創新資源,依靠科技創新破解鹽堿地保護和利用方麵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搶占未來鹽堿地農(nong) 業(ye) 科技製高點、引領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方向和未來發展態勢,推動鹽堿地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
“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深入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就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中國科學技術部農(nong) 村科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蔣丹平認為(wei) ,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係統解決(jue) 方案,發展鹽堿地生態高效農(nong) 業(ye) ,對於(yu)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今後在鹽堿地開發利用中,要轉變育種觀念,推動種子和耕地互相融合,共同適應鹽堿地生態環境。
山東(dong) 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劉太廣表示,截至目前,山東(dong) 先後改造鹽堿耕地580萬(wan) 畝(mu) ,利用率達到65%,培育耐鹽堿新品種200多個(ge) 。“本次大會(hui) 匯聚領域內(nei) 頂尖的專(zhuan) 家學者,交流先進理念,探討創新良策,必將為(wei) 中國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開啟新篇章,也為(wei) 山東(dong) 提供先進學習(xi) 經驗,吸引優(you) 勢科研力量提供機遇。”
山東(dong) 省科學技術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孫海生表示,該省將全力推進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構建中國鹽堿地科研創新網絡體(ti) 係。加快推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ye) ,打造具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鹽堿地特色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集群。
中共東(dong) 營市委副書(shu) 記、東(dong) 營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必昌主持會(hui) 議時介紹,近年來,東(dong) 營整合要素資源,完善工作機製,支持農(nong) 高區匯聚中科院、中國農(nong) 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98個(ge) 專(zhuan) 家人才團隊,實施國家和省科研項目59項,篩選培育高產(chan) 優(you) 質適生作物新品種(係)45個(ge) ,示範推廣耐鹽作物10萬(wan) 畝(mu) ,目前正在聚力推進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用3年時間新增和改造提升耕地14.8萬(wan) 畝(mu) ,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新路子。
會(hui) 上,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揭牌,與(yu) 會(hui) 人員簽訂院士工作站合作協議、共建耐鹽堿牧草和綠肥作物育種示範基地協議、共建耐鹽堿種業(ye) 科研基地項目協議等合作協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