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奇遇記”:突破傳統認知 探秘遠古生命
中新網蘭(lan) 州5月18日電 (艾慶龍)和政羊屬牛科動物?馬的祖先吃草也吃樹葉?貓頭鷹600萬(wan) 年前不是“夜貓子”?5月18日為(wei) “國際博物館日”,在甘肅臨(lin) 夏州和政縣境內(nei) 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內(nei) ,在講解員張海蓮的講述中,各種“冷知識”突破傳(chuan) 統認知,讓參觀者吃驚不已。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座晚新生代古脊椎哺乳動物化石博物館,以收藏展示晚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為(wei) 主。在化石方麵,和政地區就有100多個(ge) 化石地點,發現和征集的化石標本超過3萬(wan) 件,是中國乃至整個(ge) 歐亞(ya) 大陸產(chan) 出哺乳動物化石最為(wei) 豐(feng) 富的地區。目前,和政羊化石、三趾馬化石、鏟齒象化石、披毛犀化石、埃氏馬化石、巨鬣狗化石等占據六項世界之最。
“和政羊屬於(yu) 牛科。”“晝行性貓頭鷹屬於(yu) 一個(ge) 已經滅絕的古老物種,生活在距今約600萬(wan) -950萬(wan) 年前的中新世末期,科研團隊將其命名為(wei) ‘日行中新猛鴞’。”張海蓮在與(yu) 觀眾(zhong) 的互動中解釋著上述“冷知識”。
展館內(nei) 千奇百怪的奇蹄類、偶蹄類、長鼻類等食草動物展示了物種多樣性,豐(feng) 富的鬣狗科、犬科、鼬科、凶猛敏捷的貓科等食肉動物如雕塑般凝固在岩石中,和它們(men) 的獵物共同沉積在一起歸於(yu) 天地,無聲敘述著在和政地區繁衍、生息、滅絕的悲壯曆程。
值得一提的是,該博物館館藏著鏟齒象從(cong) 幼到老的頭骨發育係列化石標本,直觀展示鏟齒象從(cong) 三四個(ge) 月到40多歲不同年齡段,頭骨化石的大小特征。
此前,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進行了改陳和提升,其中四大古動物群典型的生態景觀改為(wei) 群組式展示,突出大麵積仿真場景。在展品表述上運用情景再現手法營造生態景觀,通過空間、色彩、造型等設計要素,在有限空間營造富有意境的生態場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與(yu) 中外同行及機構合作,多數時間在和政地區進行考古工作。該所所長鄧濤對於(yu) 各類“冷知識”早已見怪不怪。他曾舉(ju) 例說,和政羊屬於(yu) 牛科,是如今生活在阿拉斯加一帶麝牛的祖先。通過追蹤化石地點、梳理時間線,可以得到和政羊通過和政地區到中國西北,再到西伯利亞(ya) ,以及阿拉斯加的線路遷徙。
在臨(lin) 夏州博物館講解員喇麗(li) 君看來,如果把地球曆史看做一部編年史書(shu) 的話,不同地質年代的岩層則可以作為(wei) 地球的“書(shu) 頁”,而化石就是書(shu) 中提供關(guan) 鍵信息的“文字”。
據悉,為(wei) 更好“活化”這些古生物化石資源,臨(lin) 夏官方曾多次召開和政古動物化石保護開發國際研討會(hui) ,還在上海、台灣、廈門等地舉(ju) 辦古動物化石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