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鮮花”歌詠活動:伴隨著幾代北京人走過光輝歲月
又到了京城最美的季節。對於(yu) 北京人來說,“五月的鮮花”不僅(jin) 是滿城的姹紫嫣紅,還是從(cong) 社區、鄉(xiang) 村、學校、軍(jun) 營傳(chuan) 出來的激情澎湃的歌聲。從(cong) 上世紀50年代起,北京便開始舉(ju) 辦“紅五月”歌詠比賽。數十年來,“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長盛不衰,歌聲伴隨著幾代北京人走過了光輝歲月。
唱著紅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世紀50年代,北京興(xing) 起了群眾(zhong) 歌詠活動,工廠、農(nong) 村、機關(guan) 以及學校到處都在傳(chuan) 唱“革命人,意誌堅”“社會(hui) 主義(yi) 好”等紅歌,每年5月,還會(hui) 進行“紅五月”歌詠比賽。
據本報1958年4月17日3版《全市到處教唱學唱五首新歌》報道,當時的群眾(zhong) 歌詠活動十分活躍,很多單位都是領導帶頭學。財政部印刷廠90%的職工唱會(hui) 了7首新歌,工人們(men) 不但自己唱,還帶著家屬一起唱。與(yu) 此同時,專(zhuan) 業(ye) 藝術團體(ti) 、音樂(le) 家積極參與(yu) ,推動了群眾(zhong) 歌詠活動的開展。比如,中央樂(le) 團合唱隊負責輔導東(dong) 郊工廠的工人,中央廣播樂(le) 團負責輔導西四區的居民,作曲家李煥之、馬可、瞿希賢等人會(hui) 定期或不定期地去教歌。
在那個(ge) 年代,北京各廠礦企業(ye) 都在開展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職工們(men) 一邊參與(yu) 勞動競賽,一邊高唱紅歌,激發了革命鬥誌,鼓舞了勞動熱情。有的工人說:“唱革命歌曲就是帶勁,不管是聽還是唱,渾身有力量!”
“太陽出來照四方,勞動熱情高萬(wan) 丈,我們(men) 工人革命幹勁足,我們(men) 工人愛把革命歌來唱……”隨著群眾(zhong) 歌詠活動的深入開展,一些愛好音樂(le) 的職工不再滿足於(yu) 學唱,也學著自己創作歌曲了。北京人民印刷廠職工張季琦、夏寶森寫(xie) 的《唱“五好”》、北京量具刃具廠工人王東(dong) 升寫(xie) 的《勤儉(jian) 搞建設》、北京廣播器材廠工人郭士傑寫(xie) 的《“五好”就是指路標》等,都受到廠裏職工的歡迎。“唱了自己編的新歌,鼓舞了我們(men) 的幹勁。”北京廣播器材廠的一位老工人說。(1963年7月8日《北京日報》1版,《高唱革命歌曲 激勵革命精神》)
後來,北京的群眾(zhong) 歌詠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在廠礦的車間、工段、班組,在學校的課堂、操場,都有歌詠活動開展。京棉三廠舉(ju) 行的歌詠比賽有3000人參加;電子管廠的歌詠活動從(cong) 幾個(ge) 科室、車間擴大到全廠,每次廠裏開大會(hui) 前,歌聲便此起彼伏,聲勢浩大。在郊區,不僅(jin) 平原地帶的不少生產(chan) 隊成立了合唱隊,就連密雲(yun) 深山峻嶺中的公社也有青年社員組成了合唱隊,合唱隊隊員經常在地頭和山坡教群眾(zhong) 唱歌。中小學校的歌詠活動形式更是多樣,有三五人的小合唱,也有幾十人的大合唱;有獨唱、表演唱,還有班組或班級之間的賽歌、對歌,有時還載歌載舞。(1964年2月8日《北京日報》1版,《高唱革命歌曲 大鼓革命鬥誌》)
提起那段光輝歲月,老輩兒(er) 人感觸特深:“當年,我們(men) 就是唱著‘到工廠去,到農(nong) 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些歌走上工作崗位的,那時候隻有一個(ge) 想法:祖國需要我們(men) 到哪裏去,我們(men) 就到哪裏去。”
本報發起“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
上世紀80年代,為(wei) 了豐(feng) 富和活躍群眾(zhong) 文化生活,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本報與(yu) 市總工會(hui) 、團市委等單位聯合主辦了“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
組織“五月的鮮花”歌詠活動是在第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作出關(guan) 於(yu) 《國歌》的決(jue) 定之後,所以活動首先就是普遍講解和教唱《國歌》。據本報1983年3月12日1版《本市開展“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記載,那年,中山公園音樂(le) 堂舉(ju) 辦的教唱國歌活動,拉開了這項活動的序幕。著名指揮家嚴(yan) 良堃一邊教唱,一邊講解。參加學唱的有社會(hui) 音樂(le) 學院、青年民歌合唱團、教師合唱團、鍾聲合唱團、工人合唱團的部分成員及部分中小學校音樂(le) 教師、共青團基層幹部,共2000多人。
隨後,“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在基層廣泛展開,從(cong) 工廠到農(nong) 村,從(cong) 街道到學校,紛紛成立了歌詠隊,開展了群眾(zhong) 性的教唱歌活動。白紙坊街道50名退休職工組成了合唱隊,每周三下午排練,不到一個(ge) 月就學會(hui) 了《國歌》《我們(men) 是校外輔導員》等歌曲。市交通運輸局所屬幾個(ge) 工廠的工人們(men) 分別成立了業(ye) 餘(yu) 演出隊、民樂(le) 隊,培養(yang) 出一批業(ye) 餘(yu) 文藝積極分子。朝陽區姚家園的青年們(men) 也加入唱歌的行列,在公社舉(ju) 行的青年聯歡會(hui) 上,他們(men) 表演的獨唱、重唱、合唱節目,受到觀眾(zhong) 一致好評。(1983年5月13日《北京日報》2版,《五月鮮花遍地開》)
據統計,1983年3月到5月,全市270多萬(wan) 職工中,有50多萬(wan) 人參加了歌詠活動,大部分單位成立了大合唱隊、小合唱隊,吸引了成百上千名職工參加。當年“五一”前後,30多個(ge) 區、縣、局和直屬基層單位舉(ju) 辦了職工歌會(hui) 、文藝會(hui) 演或歌詠比賽,基層文娛活動非常活躍。一批生活氣息濃、有時代特點的作品應運而生,很多單位創作了自己的廠歌、校歌、行業(ye) 歌,比如鐵路工人的《路徽歌》、市政工人的《我愛市政這一行》、中小學教師的《我是光榮的人民教師》、財貿職工的《快樂(le) 的售貨員》等,反映了職工的生活、工作及精神麵貌。(1983年5月22日《北京日報》1版,《“五月的鮮花”歌詠活動成績顯著》)
從(cong) 那以後,“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蓬勃發展,成為(wei) 北京人一年一度的“音樂(le) 節”。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京城各行各業(ye) 都會(hui) 組織音樂(le) 會(hui) 等歌詠活動,其形式多種多樣,有齊唱、獨唱、重唱,還有組曲和大合唱,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zhong) 不斷增長的歌詠娛樂(le) 需求。
名家和百姓齊寫(xie) ,名角與(yu) 農(nong) 民同唱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men) 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迅速增長,“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規模不斷擴大,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業(ye) 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軍(jun) 營文化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化節、藝術節,為(wei) 北京帶來了新風尚。
據本報1995年6月29日6版《順義(yi) 縣出現歌曲創作熱》報道,順義(yi) 縣發動群眾(zhong) 自己動手寫(xie) 詞作曲演唱,創作出300多首歌曲,出現了“名家和百姓齊寫(xie) ,名角與(yu) 農(nong) 民同唱”的景象。參與(yu) 創作的人來自各行各業(ye) ,不但有教師、幹部,也有工人、農(nong) 民。後沙峪馬頭莊村農(nong) 民楊紹明創作的《歌唱順義(yi) 我的家鄉(xiang) 》是邊放羊邊構思出來的,歌中寫(xie) 道:“寬闊的馬路,高大的廠房,盛產(chan) 啤酒和順美時裝,瓜果蔬菜稻麥香,唱首歌兒(er) 讚美我的家鄉(xiang) 。”著名詞曲作家張藜、徐沛東(dong) 、李幼容、程愷等人為(wei) 順義(yi) 創作出了30首有該縣特色的歌曲,其中,李幼容、程愷創作的《錦繡大地更輝煌》和《小康路上歌不落》,深受當地群眾(zhong) 喜愛並被傳(chuan) 唱。在普遍開展歌詠活動的基礎上,順義(yi) 還舉(ju) 辦了自創歌曲演唱比賽,來自鄉(xiang) 鎮、企業(ye) 的業(ye) 餘(yu) 歌手與(yu) 劉斌、李丹陽、江濤、張華敏等專(zhuan) 業(ye) 歌手同台演唱。
“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連續舉(ju) 辦,年年紅火,到1996年,這項活動參加人數之多、內(nei) 容之豐(feng) 富、形式之多樣達到空前水平。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全市開展的相關(guan) 文藝活動已達千餘(yu) 場,參加人數近百萬(wan) ,成為(wei) 北京一景。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在北京的工廠、農(nong) 村、學校、軍(jun) 營中開始傳(chuan) 唱大型音樂(le) 作品《北京組歌》。《北京組歌》共有13首歌曲,包括《首都建設者之歌》《中國美麗(li) 的城》《騰飛的北京》等,由著名詞曲作家張藜、許鏡清、魏群等創作,傾(qing) 注了對祖國、對北京的無限深情,歌唱了改革開放後北京的巨大變化。在“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中,許多合唱隊都演唱了《北京組歌》中的歌曲,人們(men) 被這些歌曲優(you) 美高昂的旋律感染,也在傾(qing) 情演繹中提高了演唱水平。(1996年6月12日《北京日報》5版,《高唱讚歌頌北京》)
那些年,“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不僅(jin) 豐(feng) 富了首都人民的業(ye) 餘(yu) 文化生活,更充分展示了北京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時代風貌。
業(ye) 餘(yu) 合唱團成群眾(zhong) 文化金品牌
進入新世紀,群眾(zhong) 歌詠活動邁上了新台階。截至2001年,北京有千餘(yu) 個(ge) 業(ye) 餘(yu) 合唱團活躍在社區、鄉(xiang) 鎮、機關(guan) 、企業(ye) 、校園、軍(jun) 營,其中200多個(ge) 水準頗高,曾經在國內(nei) 外歌唱比賽中獲過獎。由這些大大小小合唱團參與(yu) 的群眾(zhong) 歌詠活動,逐漸成為(wei) 北京群眾(zhong) 文化的金品牌。(2001年10月29日《北京日報》11版,《京城處處飛歌聲》)
“藍藍的天上白雲(yun) 飄,白雲(yun) 下麵馬兒(er) 跑……”經常到景山公園晨練的人們(men) 都熟悉這美妙的歌聲,在手風琴的伴奏下,一群中老年人常年自發在此以歌相會(hui) 。最多的時候,有幾千人齊聚景山放聲歌唱,聲勢浩大,蔚為(wei) 壯觀,被稱作“景山現象”。一位常去唱歌的老人說,剛退休那會(hui) 兒(er) ,自己經常在家悶著,滿身是病,真奇怪了,自打和大夥(huo) 兒(er) 一塊兒(er) 練歌,往醫院跑的次數越來越少了。(2002年6月12日《北京日報》1版,《群眾(zhong) 文化唱起四季歌》)
在群眾(zhong) 歌詠活動中,人們(men) 用歌唱的方式抒發情懷,發自內(nei) 心地歌頌共產(chan) 黨(dang) ,歌頌新中國,歌頌幸福的生活。2009年,“愛國歌曲大家唱”活動舉(ju) 辦,北京的社區、鄉(xiang) 鎮、企業(ye) 、機關(guan) 、學校、連隊等基層單位傳(chuan) 唱著《十送紅軍(jun) 》《延安頌》《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人民軍(jun) 隊忠於(yu) 黨(dang) 》等100首愛國歌曲,人們(men) 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009年6月1日《北京日報》1版,《“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zhong) 性歌詠活動啟動》)2011年,“我愛我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在國家體(ti) 育館舉(ju) 行,200多個(ge) 合唱團、1.2萬(wan) 人組成規模空前的合唱方陣,唱響了為(wei) 建黨(dang) 90周年獻禮的華美樂(le) 章。(2011年6月13日《北京日報》12版,《“我愛我唱”全明星陣容領唱紅歌》)
來自美聯社、CNN、NBC、美國之音、路透社、韓國NHK等29家境外主流媒體(ti) 的近60名記者前往景山公園采訪後,親(qin) 身感受了北京群眾(zhong) 歌詠活動的激情。時任意大利愛莎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那塔裏說:“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景,雖然我聽不懂他們(men) 在唱什麽(me) 內(nei) 容,但這些歌曲的旋律我能懂。人們(men) 聚在一起放聲歌唱,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情感表達方式,真的很美好!”(2011年6月15日《北京日報》3版,《“聚在一起歌唱,很美好”》)
2019年,北京市教育係統“我和我的祖國”愛國主題教育活動令人眼前一亮:大、中、小學的學生們(men) 以快閃形式,在校園裏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等主旋律歌曲,謳歌新時代,展現了師生的良好精神風貌。(2019年3月21日《北京日報》5版,《校園裏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又是一個(ge) 美麗(li) 的五月。花團錦簇,歌聲飛揚,“五月的鮮花”群眾(zhong) 歌詠活動又翻開了新樂(le) 章……
(北京日報 本版文字:賈曉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