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展出清乾隆款窯變梅瓶
中新網沈陽5月18日電 (記者 韓宏)沈陽故宮博物院“院藏珍寶展”展出文物18日迎來定期更換,兩(liang) 件“清乾隆款窯變梅瓶”亮相敬典閣,展現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wan) 彩”的藝術特色。
窯址位於(yu) 今河南省禹州市的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據清宮原藏及窯址出土印證,鈞瓷在北宋初年已經成熟,其以銅紅釉的穩定燒成及複雜的窯變工藝馳名於(yu) 世。玫瑰紫、海棠紅、葡萄紫、朱砂紅等銅紅窯變釉紛彩奪目,古人曾用“雨過天晴泛紅霞”“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形容其釉色斑斕變幻之美。
據沈陽故宮博物院藝術研究部研究館員羅麗(li) 欣介紹,景德鎮禦窯廠自明永樂(le) 時期即開始了仿製宋代名瓷,到雍正時期達到了高潮。雍正七年(1729),唐英派吳堯圃到河南調查鈞窯的釉料配方,不久即燒製出極為(wei) 相似的仿鈞釉瓷器,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八年(1730)十月,年希堯呈進仿鈞窯瓷爐大小十二件,受到雍正帝讚賞“此爐燒造甚好,傳(chuan) 與(yu) 年希堯照此樣再多燒幾件”。
除成功燒製仿鈞瓷外,雍正年間還創燒出許多新的釉色品種。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在《陶成紀事碑》中道出“鈞釉,仿內(nei) 發舊器,梅桂紫(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騾肝馬肺五種外,新得新紫、米色、天藍、窯變四種。”從(cong) 中可知,窯變釉是清代禦窯廠仿鈞創燒的新品種,又稱為(wei) 窯變花釉。釉色以紅色為(wei) 主,交融天藍、月白以及綠、褐等色斑,較紅的稱為(wei) 火焰紅,較藍的稱為(wei) 火焰青。
羅麗(li) 欣表示,乾隆時期禦窯廠繼續進行仿鈞瓷的燒製,幾乎所有的仿鈞瓷器均得以延續。本次展出的兩(liang) 件窯變梅瓶,就是乾隆時期仿鈞瓷器中的代表作,器身釉色脫離以紅釉為(wei) 主的特色,轉以深藍釉為(wei) 主,以藍紫色的流淌變化構成了一幅變幻的圖畫,似山間煙嵐,似縹緲晨霧,似天邊的晚霞,又似傾(qing) 瀉的瀑布。
除推出“夕陽紫翠忽成嵐”鈞瓷專(zhuan) 題展覽外,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沈陽故宮策劃公益文物鑒定谘詢、手繪長卷等多項主題活動,還正式開放精心打造的“文博書(shu) 房”,用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助力社會(hui) 發展、豐(feng) 富群眾(zhong) 美好生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