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曆時近3年南海博物館上“新書” 邊看邊玩還能將展覽“帶回家”

發布時間:2023-05-19 15:0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南瓊海5月19日電(符宇群 張月和)漁民如何捕撈海產(chan) ?漁民在生產(chan) 中怎樣巧用智慧?漁民如何利用時令、潮汐等自然現象捕撈作業(ye) ?翻開《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互動立體(ti) 書(shu) 》即刻便能得到答案。

  翻開這本精致的互動立體(ti) 書(shu) ,一隻活靈活現的鯉魚燈便飛躍眼前、漁民造船需要用到的工具一覽無遺、帶著工具潛水捕撈的漁民栩栩如生……各式各樣的互動機關(guan) 和小遊戲,讓讀者沉浸式體(ti) 驗南海漁民耕海作業(ye) 的方法和智慧。

  這本《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互動立體(ti) 書(shu) 》由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與(yu) 海南出版社共同策劃、創作,圍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內(nei) “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展覽推出,於(yu)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海南主會(hui) 場上正式發布。

  “不但有趣還能豐(feng) 富知識,忍不住就想買(mai) 一本帶回家。”剛帶著女兒(er) 觀看展覽的李先生說,《做海》新書(shu) 互動體(ti) 驗不僅(jin) 讓人眼前一亮,還與(yu) 現有展覽形成互補,讓觀眾(zhong) 在撤展之後也能獲得展覽所呈現的內(nei) 容,相當於(yu) 把展覽的館藏文物“帶回家”,十分新穎。

  “書(shu) 中設置了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漁民做海的畫麵、聽到漁家歌謠。一些文物展品也被巧妙置入書(shu) 中,讀起來趣味十足。”海南出版社副社長衛淑霞介紹,這本新書(shu) 曆時近三年製作完成,該書(shu) 圍繞南海漁民出海作業(ye) 方式,通過細致的立體(ti) 結構與(yu) 精美的手繪結合,讓南海漁民耕海作業(ye) 的場麵更生動,即是“通過一書(shu) 看完做海全過程”。

  “做海”一詞來自海南方言,讀作“duo hai”,涵蓋所有與(yu) 海相關(guan) 的作業(ye) 方式。海南省位於(yu) 我國最南端,由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及周邊海域組成,有著豐(feng) 富的海洋資源。南海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為(wei) 海洋生物提供了豐(feng) 富的食物和安全的繁衍生息場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漁民生產(chan) 和活動的一個(ge) 重要區域。海南省近海海洋的開發利用有著悠久的曆史,漁業(ye) 捕撈一直是海南沿海居民謀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長期生產(chan) 實踐中,海南漁民積累了豐(feng) 富的物質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但目前有關(guan) 海南漁民、漁業(ye) 方麵的研究成果相對欠缺,文物展品的可觀性不強。為(wei) 了扭轉這一局麵,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策展團隊對本區域地域文化特色和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展開調查研究分析,最終順利推出“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展覽,並榮獲2020年度“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優(you) 秀推介項目。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介紹,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自建館以來,致力於(yu) 關(guan) 注南海的人文與(yu) 自然,已推出多個(ge) 主題展覽和教育活動,對展示南海人文曆史和自然生態,保護南海文化遺產(chan) ,構建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的平台,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次圍繞線下展覽製作的互動立體(ti) 書(shu) ,突破展覽圖像設計傳(chuan) 統,將學術性專(zhuan) 業(ye) 知識與(yu) 科普性讀物巧妙結合,是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一次創新嚐試。

  “現在社會(hui) 上對博物館的展覽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倒逼著我們(men) 文博工作者能夠更充分地發掘文物的價(jia) 值和內(nei) 涵,做出更多更好的展覽。”辛禮學說,本次新書(shu) 的探索讓大家獲益匪淺,希望今後能夠持續創新傳(chuan) 播方式,用最契合年輕人的審美方式,發掘他們(men) 的興(xing) 奮點,這樣才能夠潤物細無聲地向社會(hui) 傳(chuan) 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