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上海專家成功探索新方法 避免患者ESD手術後食管狹窄困擾

發布時間:2023-06-01 12:5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5月31日電 (記者 陳靜)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治療——食管ESD(內(nei) 鏡黏膜下剝離術)成為(wei) 治療早期食管癌等上消化道腫瘤的主要手段,術後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過95%。可是, ESD術後常會(hui) 出現食管狹窄並發症,讓患者進食困難。這個(ge) 難題長期困擾著醫生和患者。

  記者31日走訪同濟大學附屬東(dong) 方醫院(上海東(dong) 方醫院)了解到,曆經多年不斷努力,該院副院長、消化內(nei) 鏡中心主任徐美東(dong) 團隊自主研發並開展了“自控式防狹窄水囊置入術”,或將成為(wei) 解決(jue) 困擾的“利器”。“自控式防狹窄水囊”裝置已獲得發明專(zhuan) 利授權。

  據悉,ESD手術雖能為(wei) 患者保留消化道結構和功能,但術後缺損的創麵在愈合過程中極易導致食管狹窄,進而導致吞咽困難、需定期接受數次內(nei) 鏡下球囊擴張術。“我們(men) 的前期研究發現,ESD後發生食管狹窄的患者平均接受球囊擴張次數為(wei) 5.5次,最多的甚至高達15次。”徐美東(dong) 教授當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多次食管狹窄擴張治療,會(hui) 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生理和經濟負擔。

  為(wei) 減少患者術後食管狹窄的風險,讓更多人從(cong) 微創治療中獲益,上海東(dong) 方醫院消化內(nei) 鏡中心長期致力於(yu) 預防食管ESD術後狹窄的基礎和臨(lin) 床研究。徐美東(dong) 教授告訴記者, ESD術後創麵修複過程中的疤痕形成、傷(shang) 口收縮、過度炎症反應等被認為(wei) 是導致食管狹窄的重要原因,糖皮質激素可通過減少組織纖維化,防止狹窄。但是相關(guan) 研究表明,其對ESD術後狹窄的預防效果卻非常有限。

  經過多年的試驗和調整,徐美東(dong) 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自控式防狹窄水囊,在患者接受ESD手術後置入。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患者自己在家使用注射器從(cong) 體(ti) 外經注水孔注入和抽取一定量的無菌水,即可實現球囊的擴張和回縮。據介紹,三餐進食前,患者可自行抽水,使水囊回縮,保證食物順利通過;三餐進食後,患者再經注水孔注入一定量的無菌水,使水囊充盈起到持續支撐作用。

  據介紹,該防狹窄水囊可根據患者創麵的不同長度而個(ge) 體(ti) 化定製,囊注水量可控、可調整。徐美東(dong) 告訴記者,患者在ESD術後創麵恢複期使用12周,每月換一次導管,即可有效防止ESD術後創麵疤痕攣縮,從(cong) 而預防食管狹窄。徐美東(dong) 教授告訴記者,其團隊前期回顧性研究顯示,口服激素聯合“自控式防狹窄水囊植入術”可將ESD術後食管狹窄率下降至8.1%。

  66歲的張女士就是這項創新治療技術的受益者。她告訴記者,3、4年前,其被確診罹患環周食管早癌並接受了ESD治療,僅(jin) 一個(ge) 月後就出現吞咽困難的情況。在近3年的時間裏,張女士反複接受了15次球囊擴張、放射狀切開等治療,但每次效果隻能持續1到2周,食管狹窄仍無法解決(jue) ,她隻能接受胃造瘺術(PEG),自胃造瘺管注入營養(yang) 以維持生命。徐美東(dong) 教授為(wei) 張女士切開食管狹窄部位後,放置了自控式防狹窄水囊。3月後,張女士取出水囊,經檢查食管狹窄部位光滑通暢,狹窄得到了徹底解決(jue) 。

  張女士對記者說,非常感謝醫生,讓她三年後,能夠重新品味食物的美味。(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