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青年在嶺南大地用汗水書寫青春之歌
中新網廣州6月1日電 題:南粵青年在嶺南大地用汗水書(shu) 寫(xie) 青春之歌
中新網記者 王堅
從(cong) 港珠澳大橋到深中通道,從(cong) 核電工程“華龍一號”到海上導管平台“海基一號”,一座座大國工程拔地而起,離不開飄揚在一線的青年突擊隊旗幟。
麵朝鋼筋水泥、腳踩黃沙厚土,每天奔走在核工程建設現場,這是張江龍的日常。25歲的他,是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在短短兩(liang) 年半的時間裏完成了短短兩(liang) 年半之間。雖然辛苦、壓力大,但他甘之如飴,“因為(wei) 追逐已久的夢終於(yu) 成真,再累也值得”。
少年時代,張江龍從(cong) 影視作品中看到我國第一枚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畫麵,無比敬佩鄧稼先、張蘊鈺等功勳前輩,由此萌生了未來從(cong) 事核電工作的想法。在學習(xi) 過程中,張江龍深入了解核電對於(yu) 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yi) ,使命感油然而生。
2020年,張江龍畢業(ye) 後應聘進入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當他剛剛正式接手“華龍一號”相關(guan) 工作時,正趕上核電站從(cong) 熱試到裝料的重要階段,而他負責的廠房建設是裝料環節的關(guan) 鍵路徑。
按照原有的計劃,廠房要在8個(ge) 月之內(nei) 建設完成,而張江龍和同事按照原定計劃排出規劃表後發現他們(men) 隻剩下3個(ge) 月時間。同時,張江龍不僅(jin) 要管好這個(ge) 周期內(nei) 的土地建設,還要兼顧安裝和調試的相關(guan) 工作,一環扣一環,導致中間出現非常多雜糅在一起的交叉工作,協調建設極度困難。
“工程建設是一個(ge) 動態的過程,需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做調整。”時間緊、工期重,張江龍和其他同事想出了一套特殊情況下適用的工作模式,每天召集安裝人員、調試人員、管理人員與(yu) 承包商去編排第二天所有的工作安排,並且確保當天的工作內(nei) 容全部完成,當日事當日畢。在這個(ge) 模式下,“最終我們(men) 還是完美地匹配上裝料的主要關(guan) 鍵路徑”,如期完成的工程讓張江龍心裏的自豪油然而生。
如今張江龍參與(yu) 建設的“華龍一號”,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已經形成自主知識產(chan) 權體(ti) 係,所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產(chan) ,國產(chan) 化率達到88%。
2021年1月,中核集團宣布“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ye) 運行,每台“華龍一號”機組裝機容量116.1萬(wan) 千瓦,年均發電近100億(yi) 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wan) 人口的生產(chan) 生活年度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超300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萬(wan) 噸。
而在汕頭遼闊蔚藍的海洋上,佇(zhu) 立的那一台台筆挺的風機,通過向岸吹來的海風帶動扇葉的旋轉,點亮了萬(wan) 家燈火。當初入職場鬥誌滿滿的新時代青年蔡桐,與(yu) 起步伊始信念堅定的大唐汕頭新能源公司宿命般地相遇了,碰撞出蓬勃生命力的火花。
大學期間,就讀於(yu)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zhuan) 業(ye) 的蔡桐完成了一項省級立項的大創項目,項目內(nei) 容涉及波浪能發電。“從(cong) 白天到晚上,我都是在跟水呀、海呀、電呀打交道。”日夜地鑽研讓蔡桐和海洋間的聯結得到了質的深化,作為(wei) 一個(ge) 在海濱城市長大的孩子,她覺得“畢業(ye) 以後如果能夠從(cong) 事跟大海有關(guan) 的事業(ye) ,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2021年秋招時,蔡桐向大唐汕頭新能源公司投遞簡曆,並經曆麵試成為(wei) 其中的一員。入職後不久,蔡桐便參與(yu) 到南澳項目的建設之中。
由於(yu) 沒有海上作業(ye) 的經驗,蔡桐翻閱了大量資料,並與(yu) 在海上施工的老職工積極聯絡溝通。項目投產(chan) 後,她迅速進入巡檢班組,實務技能過硬的她在每次抽查考試中都能獲得佳績。
項目建設期間,船隻起伏,在茫茫海麵上隻見船機作業(ye) 、風機矗立,千名施工人員目標堅定、分工明確,好似一場“千人大會(hui) 戰”,眼前的那一刻,蔡桐感到無比震撼。“這是我們(men) 一起努力打下的江山,它是汕頭市的第一海上風電項目!”她感慨,一路的艱辛與(yu) 汗水終於(yu) 迎來了回報。
中交廣航局的姚一帆於(yu) 海底40米深處“海底繡花”,將沉管拚接的精度控製在50厘米之內(nei) ;中建鐵投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的方增傑與(yu) 卷尺和圖紙為(wei) 伴,用質檢扣好佛山地鐵三號線施工的“第一顆扣子”……青年們(men) 的汗水,在無聲中推進大灣區的飛速建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