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積極“觸網” 直播等模式促其“名利雙收”
中新網西安6月6日電 (記者 黨(dang) 田野)“通過網絡直播,我們(men) 的表演能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zhong) 看到,這是老一輩們(men) 無法想象的。”西安大唐芙蓉園東(dong) 倉(cang) 鼓樂(le) 社主管齊興(xing) 峰6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直播不僅(jin) 能讓非遺傳(chuan) 承人獲得網友“打賞”,提高收入,更使得一些優(you) 秀的非遺傳(chuan) 統文化融入流行元素,從(cong) 而更好地傳(chuan) 播出去。
當日,《陝西非遺數據報告》(簡稱《報告》)在西安發布。《報告》稱,2022年,64%的陝西非遺主播獲“打賞”支持,獲得的金額與(yu) 獲讚數同比增長100%和215%。其中,秦腔、老腔、眉戶、線戲、漢調桄桄等陝西戲曲,是當地特色戲曲劇種中獲得“打賞”金額的前5位。
近年來,隨著直播、短視頻的興(xing) 起,秦腔、陝北民歌、商洛花鼓等陝西非遺,也借助網絡平台屢屢“出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5月,陝西地區非遺直播超57萬(wan) 場,用戶觀看3185萬(wan) 小時。僅(jin) 過去一年,陝西地區非遺直播超24萬(wan) 場,共6.5億(yi) 人次觀看。
記者了解到,通過直播進行特色文化展演,借由“打賞”擴寬創收渠道,已成各地非遺“自發造血”的方式之一。
在抖音舉(ju) 辦的“非遺主播沙龍”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李彪表示,“Z世代”用直播“打賞”進行文化消費,地方戲曲、民樂(le) 從(cong) 業(ye) 者切實獲得收入,小眾(zhong) 非遺項目由此跨地域打開市場,獲得經濟“活水”,激發產(chan) 業(ye) 活性。
漢調桄桄是流傳(chuan) 於(yu) 陝西省漢中市的地方傳(chuan) 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多年來,隨著觀眾(zhong) 減少、劇團解體(ti) ,漢調桄桄也麵臨(lin) 著傳(chuan) 統劇目、表演技藝即將失傳(chuan) 的窘境。“目前,從(cong) 事漢調桄桄演出的青年演員全國不到60名。”漢調桄桄演員李雅芝稱。
“窮則思變”,在劇團的鼓勵下,23歲的李雅芝開始探索如何運用網絡“搶救”這門傳(chuan) 統戲劇。幾年來,通過在抖音等網絡平台上演繹武旦、花旦身段,科普相關(guan) 知識,李雅芝成功讓大量觀眾(zhong) 開始關(guan) 注這門傳(chuan) 統曲藝。還有一些青少年被她分享的內(nei) 容吸引,產(chan) 生參加漢調桄桄社團的興(xing) 趣。這些變化,讓李雅芝堅定了自己“觸網”的決(jue) 心。
“各地非遺技藝傳(chuan) 承的根本在人,觀眾(zhong) 通過點讚、‘打賞’等方式主動參與(yu) 非遺的關(guan) 注與(yu) 保護,主播不斷煥新表演形式、升級作品形態回饋觀眾(zhong) ,這些都能帶動非遺項目發展。”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傳(chuan) 媒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研究員冷凇稱,無論是直播“打賞”,還是線上“帶貨”,都能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實現市場增收,如此才能激活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生動力,真正實現非遺項目代代相傳(chuan) 。
冷凇認為(wei) ,不僅(jin) 要讓小眾(zhong) 非遺借直播、短視頻走出鄉(xiang) 野,更要改善各地從(cong) 業(ye) 者的創作、生存環境,讓他們(men) 在傳(chuan) 藝之路上更有尊嚴(yan)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