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未來已來,短視頻閱讀讓好內容“大眾化”

發布時間:2023-06-08 14:52:00來源: 文匯報

  衛中

  短視頻等新的媒介形式的興(xing) 起,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chuan) 播和知識獲取的方式。大眾(zhong) 對信息和知識多樣化、全方位、高層次需求不斷增長,短視頻知識風尚正在不斷深化。正如清華大學傳(chuan) 播學院院長、教授陳昌鳳指出,短視頻擴大了大眾(zhong) 的非正式學習(xi) 空間,讓知識傳(chuan) 播變得生活化。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倪文尖同樣認為(wei) ,短視頻以一種“直給”的視覺文化方式來傳(chuan) 播知識,可能激發更多更廣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科學文化知識,精深甚至晦澀的專(zhuan) 業(ye) 話題,通過短視頻平台觸達了前所未有的廣泛人群,“讀書(shu) ”這件事也前所未有地和“短視頻”密切相關(guan) 起來。《2023抖音讀書(shu) 生態數據報告》顯示,時長超過5分鍾的讀書(shu) 類視頻發布數量同比增長279.44%,讀書(shu) 類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5.17%、收藏量同比增長276.14%,直播觀看人次同比增長近一倍。而僅(jin) 在2022年抖音電商圖書(shu) 銷量就達到2.5億(yi) 單,眾(zhong) 多老牌出版機構紛紛轉型入局短視頻領域。難怪華東(dong) 師範大學國際漢語學院教授毛尖堅定地發聲:“短視頻,就是這個(ge) 時代的形式。”

  擊穿傳(chuan) 播壁壘,讓專(zhuan) 業(ye) 知識觸達更多受眾(zhong)

  相比以文字為(wei) 主的知識傳(chuan) 播形式,短視頻更為(wei) 直觀、易懂,打破了知識在傳(chuan) 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壘。同時,短視頻的點讚、分享、評論、彈幕等功能有著較強的社交屬性,進一步擴大了知識傳(chuan) 播的受眾(zhong) 範圍。

  據《2022抖音知識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抖音知識類內(nei) 容繼續呈增長態勢,發布數量增長35.4%,知識類創作者單月直播場次增長72.7%。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創作者加入,就連諾獎得主、院士、教授等也迅速掌握這種新的媒介,成為(wei) 抖音上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傳(chuan) 播者。2022年,有45位院士、4位諾獎得主在抖音分享科學理論和研究成果;抖音上認證的教授更是接近400位。著名的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便是其中一位,曾經主編《十萬(wan) 個(ge) 為(wei) 什麽(me) 》海洋分卷的他,對抖音發起的《十萬(wan) 個(ge) 為(wei) 什麽(me) 》視頻化項目十分認可,“現在科普的形式不斷地改進、創新,短視頻也是一種新品種,但這種品種非常有效,我算是體(ti) 會(hui) 到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學會(hui) 理事長匡廷雲(yun) 曾表示,網絡傳(chuan) 播、新媒體(ti) 傳(chuan) 播已經成為(wei) 主流,科普和科學傳(chuan) 播應該順勢而流,盡快融入到這樣的傳(chuan) 播方式中去。網絡傳(chuan) 播形成一個(ge) 影響巨大的新型媒介係統,改變著人們(men) 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圍繞如何利用網絡傳(chuan) 播的優(you) 勢,探討在新媒體(ti) 時代創新科普傳(chuan) 播方式,豐(feng) 富科普傳(chuan) 播內(nei) 容,對促進科普事業(ye) 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作為(wei) 習(xi) 慣與(yu) 文字打交道的文化學者,華東(dong) 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許紀霖對知識的傳(chuan) 播媒介從(cong) 文字轉向短視頻的態度是開放和包容的。“網絡新媒體(ti) 出現後,我個(ge) 人始終是一個(ge) 參與(yu) 者和陪伴者,和年輕的學生們(men) 一起玩,體(ti) 驗他們(men) 喜歡的事物,這也是一種新的嚐試”,許紀霖表示。

  嚴(yan) 肅文學在短視頻裏也能找到自己的讀者。知名作家止庵也在抖音上開設賬號,把自己多年閱讀沉澱為(wei) 一條又一條視頻,向觀眾(zhong) 講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毛姆、老舍、張愛玲、川端康成……對於(yu) 文字和短視頻的差異,止庵認為(wei) “形式不太重要”,用文字去討論文學和用短視頻去傳(chuan) 播文學,形式的確不同,但沒有絕對的優(you) 劣。

  讀書(shu) 類短視頻升溫,興(xing) 趣驅動下的圖書(shu) “種草”

  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中國科學報社發布的《知識的普惠——短視頻與(yu) 知識傳(chuan) 播研究報告》曾指出,短視頻時代,通過將知識傳(chuan) 播即時化、知識呈現人格化、隱性知識顯性化、複雜知識通俗化,拓展了“知識的邊界”,也給知識生產(chan) 本身帶來變化。短視頻讓知識回歸本源,重新以口語化、生活化的形式進行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使大眾(zhong) 能夠廣泛地參與(yu) 到知識生產(chan) 和傳(chuan) 播中來。

  值得注意的是,聚焦“讀書(shu) ”的知識類短視頻熱度持續升溫。一方麵,優(you) 質書(shu) 籍通過短視頻的“放大”,進入更多讀者視野。大量用戶被讀書(shu) 類短視頻“種草”,完成從(cong) 了解書(shu) 籍到產(chan) 生興(xing) 趣,再到閱讀書(shu) 籍的全過程。另一方麵,以興(xing) 趣驅動的短視頻內(nei) 容推薦機製,將專(zhuan) 業(ye) 知識的生產(chan) 與(yu) 需求快速匹配,使知識生產(chan) 者“應需生產(chan) ”,知識的需求者“學以致用”。例如心理普及類讀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述了“蛤蟆先生”通過心理谘詢改變了精神狀態的故事。這本書(shu) 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出版,累計銷量僅(jin) 2萬(wan) 冊(ce) ,卻在2020年9月憑借90後姑娘小嘉在抖音上發布的一條50秒的推書(shu) 視頻,獲得了單日銷售超3000冊(ce) 的佳績;隨後三年,它總共加印了41次,總印量突破400萬(wan) 冊(ce) 。這本已出版十年的老書(shu) 的逆襲之路,靠的正是短視頻的助力,讓優(you) 質內(nei) 容“複燃”,不僅(jin) 為(wei) 出版社帶來客觀的收益,更為(wei) 數以百萬(wan) 計的讀者帶去治愈的力量。在小嘉的視頻下,一條“我想過無數次去看心理醫生,但是沒有勇氣”的評論,收獲了很多網友為(wei) 她留言打氣;另一條建議小嘉多出一些介紹心理類書(shu) 籍的評論,也被網友紛紛點讚。

  讀書(shu) 類短視頻擴大了知識受眾(zhong) ,同時帶動了圖書(shu) 消費。據《2022抖音電商圖書(shu) 消費數據報告》顯示,抖音電商將2.5億(yi) 單圖書(shu) 送到讀者身邊,其中人氣最高的圖書(shu) 是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僅(jin) 東(dong) 方甄選的“知識帶貨”,便帶動該書(shu) 銷售數十萬(wan) 冊(ce) 。而出版機構也越來越將經營重心轉移到短視頻平台,例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入駐抖音,2021年開始自播帶貨,2022年形成穩定的抖音矩陣。人民文學出版社在起步階段就實現了平均三小時直播帶貨萬(wan) 餘(yu) 元,短視頻單條收獲10萬(wan) 讚,還策劃出11.1億(yi) 次點擊量的超級抖音話題,引爆百萬(wan) 冊(ce) 圖書(shu) 銷量。

  短內(nei) 容也需深加工,短視頻助推讀者多維思考

  有人擔心,短視頻的時長限製和娛樂(le) 屬性,會(hui) 限製人們(men) 的知識獲取程度,僅(jin) 停留在“泛”和“淺”的層麵。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錢翰認為(wei) 不然。他表示:“短視頻的文藝空間是非常豐(feng) 富的,不僅(jin) 有搞笑的、通俗的,也有大量知識類的。有些觀眾(zhong) 不願意閱讀大段文字,而知識類短視頻滿足了觀眾(zhong) ‘看’的欲望,以畫麵的形式呈現內(nei) 容。”相比文字,短視頻豐(feng) 富、直觀的視聽效果,更加方便受眾(zhong) 對內(nei) 容的理解。

  知識類視頻的創作,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讀書(shu) 類視頻更是時長雖短,但內(nei) 容不淺。因為(wei) 把文字轉化為(wei) 視頻的過程,往往需要對原有知識和內(nei) 容進行“增厚”。例如名為(wei) “1379號觀察員”的抖音創作者對《百年孤獨》的一係列拆解視頻就廣受網友好評。對於(yu) 許多人來說,這本拉美魔幻現實主義(yi) 著作是“難啃的硬骨頭”:錯綜龐雜的故事線裏夾雜著巨大的文化差異,陌生的拉美曆史,以及大量神話傳(chuan) 說、民間故事和宗教典故,卻被“1379號觀察員”用動畫連續劇的形式給講了出來。

  這類對經典著作進行二次創作的視頻,顯然不是部分人觀念中的“淺閱讀”,而是根植於(yu) 深厚的知識內(nei) 容之上。為(wei) 了把長達26萬(wan) 字的長篇著作轉化為(wei) 動畫連續劇,“1379號觀察員”查閱參考了大量書(shu) 籍,如《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沒有人寫(xie) 信給上校》等,以及大量外文資料,還有超過50G的紀錄片,撰寫(xie) 了超過8萬(wan) 字的文案,最終形成長達3.6小時的係列視頻。創作者本人表示希望通過短視頻的形式搭一把“閱讀的梯子”,讓大眾(zhong) 拾起散落在不同地域璀璨的文學明珠。

  此外,一本好書(shu) ,往往會(hui) 吸引來自不同創作者、不同視角的分享和解讀,近期登上“抖音好書(shu) 榜”的《翦商》就很有典型意義(yi) 。《翦商》從(cong) 現代考古文獻出發,重述了華夏文明的萌生與(yu) 轉型,在學術界引發眾(zhong) 多關(guan) 注,各路短視頻達人也參與(yu) 到《翦商》的解讀,如“安森垚”分享《翦商》書(shu) 中對《周易》的新解,曆史達人“小璐歌”結合考古發現解釋《翦商》中提到的人祭,甲骨文達人“李右溪”通過甲骨文分析文明更迭,知識達人“呂宸”則帶大家重新理解商周時期的占卜和卦象……這些短視頻邏輯清晰、敘述細致、節奏適宜,匯成了一本更為(wei) 生動的《翦商》,大為(wei) 豐(feng) 富了讀者的視野,也不失為(wei) 一場有深度的集體(ti) 學習(xi) 。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