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福建三明市——山水之城綻放文化魅力

發布時間:2023-06-12 15:04:00來源: 經濟日報

  走進“朱子故裏”尤溪,品桂峰村古民居文化,體(ti) 驗半山村文明之風;到“靜心之地”泰寧,享受大金湖邊甘露別院的靜謐……坐落於(yu) 閩西北山區的三明,是一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行走在這裏,文化與(yu) 文明交織相融、同頻共振,“文化+文明”的疊加效應讓三明這座山水之城煥發出新活力。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明是城市最美的名片。近年來,三明市以文明引領城市建設,以文化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加快創新“文旅+”發展新模式,打造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的如畫三明。

  文明之城

  “從(cong) 我市的資源稟賦來看,青山綠水、竹海鬆濤、人文曆史是我們(men) 最大的天然優(you) 勢。”三明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楊永生說,林深水美、宜居宜養(yang) 的三明,文化積澱深厚,旅遊資源豐(feng) 富。

  泰寧丹霞是“中國丹霞”從(cong) 青年期、壯年期到老年期地貌演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萬(wan) 壽岩遺址把福建有人類活動的曆史從(cong) 距今1萬(wan) 年向前推進到大約18.5萬(wan) 年。

  漫步在三明的大街小巷,穿梭在景區景點的各個(ge) 角落,細微之處足以見識這座城市的韻味,感受文明之城的厚重底色。

  60多年前,10萬(wan) 建設大軍(jun) 從(cong) 四麵八方集聚三明,建設工業(ye) 基地,逐漸造就了今天文化與(yu) 文明相互交織的三明。

  “上世紀60年代初,光上海就有18家企業(ye) 來到這裏支援山區建設。來自五湖四海的三明人素有開放包容的特質。”三明市委文明辦主任黃麗(li) 鴻說。

  上世紀80年代初,“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在全國開展。當時,三明狠抓城市綠化美化、推行“門前三包”,短短3年時間,原來髒亂(luan) 差的市容市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4年,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hui) 議在三明召開,三明因而成為(wei) 全國群眾(zhong) 性精神文明創建的發源地。

  如何將文化、文明與(yu) 旅遊深度融合,是三明正在研究的課題。

  近年來,三明市不斷挖掘自然資源、文化曆史資源,一方麵探索“文旅+”的新發展模式,另一方麵推動城鄉(xiang) 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全力以赴做好“紅色三明、工業(ye) 三明、綠色三明、文明三明”4篇文章。

  文明與(yu) 包容的特質深深融入三明人的血脈中,成為(wei) 無形財富與(yu) 城市基因。30多年來,三明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將文明創建融入城市發展。

  “為(wei) 更好地助力文旅融合,近年來,三明市突出‘滿意在三明’主題,廣泛開展文明旅遊主題活動。”黃麗(li) 鴻說,三明積極開展以“文明出行從(cong) 我做起”為(wei) 主題的文明旅遊宣傳(chuan) 誌願服務活動,在車站、景區景點設置誌願服務站,為(wei) 遊客提供誌願服務;每年督促指導全市A級旅遊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文博場館等單位成立文明旅遊宣傳(chuan) 服務隊伍,形成有效文明引導氛圍。

  “希望通過這些舉(ju) 措讓來到三明的朋友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來了還想再來,來了就不想走。”黃麗(li) 鴻說。

  文化之城

  中央紅軍(jun) 長征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全球1.2億(yi) 客家人的祭祖聖地;朱子理學孕育、形成、發展的核心區域——有如此豐(feng) 厚的文化資源,如何更好地推動文化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楊永生說,要充分利用旅遊新理念與(yu) 新形態來激活、保護和傳(chuan) 承文化,讓文化基因、文化元素、文化形態融入尋常百姓生產(chan) 與(yu) 生活,讓文化成為(wei) 城市品質和人們(men) 精神消費的重要內(nei) 容。

  位於(yu)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的桂峰村,是福建省古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群山環抱、小橋流水、依山而建的古民居,構成了一幅幅美麗(li) 的山水畫卷。

  “蔡襄文化、理學文化、耕讀文化是我們(men) 村的特色。近年來,我們(men) 始終秉承‘保護性開發’‘修舊如舊’等原則,最大程度還原保持傳(chuan) 統古村落曆史環境、建築風貌、文化韻味,並在此基礎上做好文化和旅遊的開發。”桂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蔡華日說,在發展旅遊之前,桂峰村的收入主要依靠林業(ye) 和農(nong) 業(ye) 。2007年,桂峰村被評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名村”。此後,桂峰村一邊進行村容村貌提升、房屋修繕等基礎設施建設,一邊打造蔡襄家風家訓館、研學教育基地、民宿等新業(ye) 態,推動農(nong) 文旅遊深度融合。

  去年,桂峰村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記者在村裏采訪時,就遇到了一群來自上海的遊客正在村子裏拍照。“我們(men) 從(cong) 網上知道了這個(ge) 村子,從(cong) 上海一路自駕過來。”遊客符相林說。

  “三明深入挖掘和培植鄉(xiang) 土文化根脈,發掘蘊藏於(yu) 其中的優(you) 秀文化元素,倡導富有地域特色和優(you) 秀價(jia) 值內(nei) 涵的鄉(xiang) 村文化、民俗文化,把文化資源轉變為(wei) 產(chan) 業(ye) 資源。”黃麗(li) 鴻說。

  夜幕下的泰寧古城人頭攢動,順著石板路往街巷深處走去,嶺紅酒館、80影視夢工廠、上青兜福館等一批特色主題館讓人眼前一亮。近年來,三明市泰寧縣以申報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為(wei) 抓手,改造提升尚書(shu) 街、紅軍(jun) 街,打通街巷路網,修複曆史遺跡和門樓牌坊巷亭,實施古城夜景亮化、巷道整治提升、重要節點改造、標識標牌改造等工程,打造了一批特色商業(ye) 街區,改變了原來古城“一街遊”狀況。“五一”期間,泰寧縣遊客接待量27.1萬(wan) 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25.01%;旅遊收入2.75億(yi) 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26.49%。

  無論是桂峰村古村落保護,還是泰寧古城業(ye) 態提升,當前,三明正強化優(you) 勢資源整合和重大項目帶動,堅持“一縣一品一特色”差異化發展,在“中國綠都·最氧三明”總品牌下,重點打造“萬(wan) 壽岩前·精彩三元”“古韻虯城·食賞沙縣”“綠海明珠·觀鳥明溪”等11個(ge) 優(you) 質子品牌,以創新求發展,逐步構建文旅康養(yang) 全產(chan) 業(ye) 鏈。

  “這幾年,桂峰發生了很大變化。接下來,我們(men) 要通過文化振興(xing) 持續深挖桂峰村的文化資源,把蔡襄文化與(yu) 桂峰本地文化相結合,壯大桂峰村的文旅產(chan) 業(ye) 。”蔡華日信心滿滿。

  振興(xing) 之城

  走進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映入眼簾的是幹淨整潔的村莊、多彩的牆繪和擺放著自家蔬菜的無人值守小鋪,一股文明與(yu) 藝術交織的氣息撲麵而來。

  “原來半山是‘賭博村’。村裏基礎設施薄弱,村集體(ti) 沒有收入……”談及昔日半山村,半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林上鬥感慨不已。2015年,從(cong) 空軍(jun) 某雷達旅旅長崗位退職的林上鬥回村照顧老母親(qin) ,看到貧瘠落後的家鄉(xiang) 心痛不已。

  為(wei) 改變村裏的狀況,林上鬥回到半山村。當選為(wei) 半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後,他充分發揮鄉(xiang) 風文明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作用,倡導“誠實為(wei) 人、誠信做事、誠心相待”的“三誠”文化,發動黨(dang) 員群眾(zhong) 參與(yu) 人居環境整治,盤活村內(nei) 耕地、宅基地、林地等資源,發展旅遊、民宿等產(chan) 業(ye) 。

  如今,半山村的村容村貌和群眾(zhong) 精神麵貌實現雙提升,村民們(men) 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半山村外出務工人員從(cong) 2015年的860人減少到50餘(yu) 人,去年村集體(ti) 收入達52.43萬(wan) 元。

  在文明新風的滋養(yang) 下,一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畫卷在半山村鋪開,引來了一群年輕有為(wei) 的青年。“我們(men) 就是看中半山村優(you) 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和獨特的建築才選擇來到這裏。”新知青藝社創辦者周青、洪緯夫婦說,他們(men) 希望盡自己所能,用藝術點亮鄉(xiang) 村,以文化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自2020年紮根半山村以來,周青、洪緯夫婦把古民居盤活,打造成劇場、民宿、咖啡館,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留在這裏創業(ye) 。

  半山村隻是小小縮影。黃麗(li) 鴻說,近年來,三明市按照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先後製定實施《三明市文明鄉(xiang) 風建設專(zhuan) 項工作方案》《三明市持續深化移風易俗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明實踐提升工作方案》,大力實施鄉(xiang) 風文明建設工程,通過開展環境整治和文明實踐活動、創新鄉(xiang) 村治理方式等,努力形成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以農(nong) 村文明夯實基層基礎,以縣域文明支撐社會(hui) 文明,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從(cong) 2002年新村建設開始,我們(men) 蓋起了新房子,辦起家庭賓館搞旅遊,整個(ge) 水際村的村容村貌都發生了變化,村民們(men) 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泰寧縣梅口鄉(xiang) 水際村村民蔡雪嬌說。

  蔡雪嬌所在的水際村位於(yu) 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世界地質公園大金湖之畔。不久前,記者驅車沿著湖畔前往水際村,一棟棟建築風格統一的灰瓦白牆小別墅在青山環抱、綠水縈繞之下格外令人矚目。

  梅口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張錚說,水際村是革命老區村和庫區移民村。在發展旅遊前,村裏並不富裕。“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水上丹霞奇景被人發現後,泰寧開始走上‘旅遊興(xing) 縣’的道路。大金湖上有個(ge) 甘露寺,當時有香客以每人2元的船費雇村民擺渡到寺廟。我們(men) 的村幹部敏銳感覺到旅遊這條路行得通。”張錚說,水際村依托區位優(you) 勢,建起了第一個(ge) 旅遊景點,當年實現村集體(ti) 經濟收入2萬(wan) 元。此後,村民們(men) 紛紛投身旅遊業(ye) 。

  “隨著旅遊業(ye) 在水際村的蓬勃發展,發生了一些搶客源、亂(luan) 捕撈的亂(luan) 象,當時鎮村兩(liang) 級幹部主要精力都在調解矛盾,苦不堪言。”張錚說,2004年,水際村堅持黨(dang) 建引領,探索組建漁業(ye) 協會(hui) 、民宿協會(hui) 、遊船協會(hui) ,把村民組織起來,走出了一條“協會(hui) +公司+農(nong) 戶”的旅遊發展新路。水際村也因此成為(wei) “戶戶搞旅遊、家家住別墅、人人好日子”的富裕小康村。

  “現在村民都很團結,以前那些搶客源、哄抬價(jia) 格的現象都不存在了,家家戶戶的民宿都辦得很好。”1996年畢業(ye) 開始做導遊的蔡雪嬌細數起水際村的變化。現在,辦起了旅行社、民宿和農(nong) 家樂(le) 的她,成為(wei) 推廣大金湖旅遊的“帶頭人”。家裏產(chan) 業(ye) 越做越大,每年幾十萬(wan) 元的周轉資金成了難題。這幾年,農(nong) 行泰寧支行圍繞當地文旅產(chan) 業(ye) 開發了旅遊景區收益權、農(nong) 家樂(le) 等文旅信貸產(chan) 品,她不僅(jin) 重新裝修了農(nong) 家樂(le) ,還擴大了經營規模。

  “有政府的好政策,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蔡雪嬌說。

  (經濟日報 記者 薛誌偉(wei) )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